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话讲得“有意思”,表现出的是一个人卓越的口才;把话讲得“有意义”,则折射出一个人丰厚的内涵——这便是两者之间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2.
古今 《学习之友》2006,(8):27-27
中国有句古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意思是说,要想达到某种目的,必须坚韧不拔,遍尝人间之苦。类似的话还有很多,比如“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等。这些话,从劝人不畏艰辛、努力上进的方面讲,自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任何道理都要掌握一个度,否则哪怕是说好话,做好事,一走极端,都容易变味。  相似文献   

3.
点“睛”去“足”○湖南谭述良我们常常把文章中写得十分生动精彩的句子,誉之为“点睛之笔”,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把文中那些多余的话,贬之为“画蛇添足”,那些话读起来使人觉得别扭,不是滋味,无疑是弄巧反成拙了。怎样运用点睛之笔呢...  相似文献   

4.
齐白石有句名言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这句最简单的话 ,准确地概括了大师的艺术美学思想。由此 ,我想到语文课不能讲得太清 ,太清学生容易“水过鸭背 ,忘得精光” ;也不能讲得不清 ,不清学生往往会“丈二和尚 ,摸不着头脑”。语文课要讲在“清与不清之间”。所谓语文课要讲在“清与不清之间” ,就是要讲在“讲清与不讲清之间” ,或者说讲在“太清与太不清之间” ,都是一个意思 ,就是说把课讲清了不好 ,不讲清了也不好 ,要介乎“清”与“不清”之间才好。避开两端 ,取其中间。讲得模糊一点 ,朦胧一点。模糊中…  相似文献   

5.
相传,有一个牧民临终前对他的三个儿子说:“我有17匹马留给你们三个人,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但是不能把马宰了来分.”说完这些话。老人就去世了.兄弟三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分法.他们聪明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论析了“看你累得”、“那天把我气得哟”、“他们俩好得哟”之类带“得”的半截子话,归纳了这种半截子话的构成格式,语用功能和使用条件,并分析了它们和“省略句”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书呆子”     
季诺维也夫的引证手法使我想起了关于社会民主党人的一个很可笑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瑞典一个革命的工团主义在斯德哥摩尔讲的,在一九○六年我们党的斯德哥摩尔代表大会的时候讲的。这位瑞典同志把某些社会民主党人引证马克思相恩格斯时所表现的书呆子气描写得很可笑,我们这些代表听了,笑得全身发软。“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克里木海陆军起义的时候。水兵  相似文献   

8.
傍晚放学时,学生叽叽喳喳,吵得头痛。我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看来一个个是不想回家啦?!我用眼睛恶狠狠地瞪着讲得最凶的学生,没有丝毫效果,看来他们已然沉醉在自己感兴趣的谈话中了。我一拍桌子,“啪”,怒吼一声:“别忙了!把书包放下,把书都掏出来,坐下来尽情地讲!”学生一愣。大部分人看老师发火了,乖乖照办,放下书包,也不再讲了。只有个别感觉“迟钝”的,丝毫没发现气氛不对头,还在兴高采烈地叽喳着,直至被同桌狠狠捣了一下胳膊,看见老师我那张铁青的脸才回过味来。全班肃然。我痛心疾首地教育着这帮“多嘴”…  相似文献   

9.
《好同学》2004,(4)
有些人“无话可说,却一直在说”,也有些人“有话可说,却说不出来”!唉!这两种人不都是很可悲吗?然而,我们都应该学习,做一个“有话可说”,而且“说得极好、极棒”的人!  相似文献   

10.
双峰方言“讲”“话”具有言说动词、自我表述标记、重申标记、引语标记、传信标记、从句标记等多重语法功能。“话”和“讲”在双峰方言中的历史层次不同,“话”是更早进入的言说动词,但“讲”比“话”在未来生命力会更强。“讲”“话”形成了多条言说动词向各种形式标记演变的虚化路径,可以构成一幅语义地图。此外,“讲”“话”的虚化动因可能一是和言说主体有关,二是和言说主体或转述者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学生升入二年级之后,出现了一种情况:有部分同学在口语交际中表达得十分流畅,讲的挺多,并且能体现出自己的奇思妙想;但是在写话中却只能写出一句话,或者出现没头没尾的状况。任课老师评价我们班学生的“童言童语”特别有趣,常常能逗他们开心,但是我发现他们的写话水平却让人担心。怎样让学生把自己优秀的“童言童语”用文字表达出来,成为我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苏州人管“话”叫“闲话”。“说话”就是“讲闲话”。我在苏州生活到三岁,然后被送到南京由妈妈带。离开苏州前,奶奶怕我讲的话别人听不懂,就教了我好些她认为是普通话的话。结果刚到南京时,我讲的话不仅南京人听不懂,连我妈也听不懂。谁知上了一个礼拜幼儿园,我就学了  相似文献   

13.
高杰 《西藏教育》2020,(1):57-58
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理学》中有一个提法“:照着讲”和“接着讲”。冯先生说,哲学史家是“照着讲”,例如柏拉图是怎样讲的,孔子是怎样讲的,你就照着讲,把柏拉图、孔子介绍给大家。但是,哲学家不同。哲学家不能仅限于“照着讲”,他要反映新的时代精神,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要接着柏拉图、孔子的话往下讲,这就叫做“接着讲”。冯先生谈的是哲学研究问题,但是“照着讲”“接着讲”,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样有着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魔女里格里是森林魔法学校一年级的学生。“记住,我们的咒语是……”这天,魔法师梅里正讲得起劲,突然发现里搭里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出神。梅里不动声色地把话讲完,然后对小魔女说:“请你来示范一下吧!”小魔女一惊,连忙站了起来。  相似文献   

15.
小朋友去洗手,有的人脚步声很响,我提醒他们要走得轻一些。结果,有的人弯着腰,慢慢走,样子很难看。那是因为他们才三岁,把“轻”理解为“慢”了。于是我说:“走路要又轻又快。”小朋友学着老师讲“又轻又快”,但有一个小朋友却说“又轻又慢”。孩子爱模仿,有几个小朋友又学着他,异口同声地讲“又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讨论闽南方言内部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得”可以引进表示可能性的补语;“说”是一个引导宾语从句的标记;“伊”、“通”可以兼任状态补语标记。这四个结构助词尚未定型,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文章把它们称为“类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17.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18.
小张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优秀生,人们也许难以相信,他来自一所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不理想的乡镇中学,当年曾是“浪荡公子”。 “说说看,你初中毕业没考上重点高中,后来是怎么考上名牌大学的?”寒假期间,他来我家做客,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他沉思了片刻,然后回答说:“我是按照华罗庚的话去做的——跌倒了,爬起来,想一想,再前进。” 我们敞开胸怀交谈了近两个小时,很投机。在我的追问下,他着重讲了三点:一是求知必须掌握主动权;二是上学得把自己的学校看成是当地最好的学校,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当地难得的老师…  相似文献   

19.
朱莉 《教书育人》2004,(1):20-20
许多教师经常说:“我讲了多少次有些学生就是听不进去,既不能打,又不能骂。我们啊,真是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不错,我们确实有很多“恨铁不成钢”的体验,这是一种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苦衷,没有当过教师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教师事业心、责任心的表现。然而,话又得说回来。做任何事情,事业心、责任心固然重要,但除此之外还得讲究一些其它的东西。就拿“恨铁不成钢”来说吧:铁有铁的用处,钢有钢的功能。把“铁”当做“钢”来用,是使用不当,以次充好;把“钢”当成“铁”来使用,是大材小用,同样也是使用不当。那为什么我们…  相似文献   

20.
阿呆  杨碧珍 《当代电大》2006,(11):56-57
下午第一节是历史课。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兴致勃勃。一个外号叫“三毛”的同学却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老师十分生气,就把三毛叫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