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作为数学教材每册的起始栏目,对教材每章内容的学习起统率和导向作用.以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引入方式、内容呈现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版教材引言内容共性与个性并存.得出关于教学方面的启示:教师应认知教材引言价值,整合教材引言的教学资源;教师应重视教材引言内容,挖掘教材前言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树立整体性思维观,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教材以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为主,通过知识点的相互关系引入新内容,并逐渐加深难度,提高抽象性,更注重学生学术性数学能力的培养.中国教材偏重实践性较强的知识,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引入新内容,并回归到实际问题中,强化数学应用能力,更注重学生实践性数学能力的培养.参考澳大利亚教材的编写方式,中国教材在知识的选择和设置等方面可以作更进一步地提高,使知识顺序更合理地切合知识发生过程,平衡直观性和抽象性的知识点,使得内容更丰富,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知识体系更系统连贯;以保证在不牺牲实践性数学能力培养的优势上,避免高中毕业生学力下降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林新齐 《辽宁教育》2013,(12):28-29
新教材各章的篇头和章节的不同的位置提出各种问题,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依据教材分阶段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研究,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活动过程中不断总结。利用问题,依据内容设计,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以“问题”线索,通过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海洋 《华章》2008,(15):127-128
高中数学新教材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以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为宗旨,充分体现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由于高一新教材的形式和内容与老教材相比作了较大的改动,这使得用惯了老教材的教师很不适应,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此问题进行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以高等数学知识为背景的"高观点题"在近几年各种考试中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它们或以新符号、新概念的形式出现,或以高等数学中的定理为依托.这些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了初高等数学的衔接点,立意新、背景深.而作为高中数学主体内容之一的函数更是受到命题人的青睐,以函数凹凸性为背景命制试题更成为一大热点.虽然这一内容在高中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但通过第二课堂借助此内容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纵向探究及横向发散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以高等数学知识为背景的"高观点题"在近几年高考或竞赛中层出不究,它们以新符号、新概念的形式出现,或以高等数学中的定理为依托,这些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了初高等数学的衔接点,立意新、背景深,深受命题老师的喜爱.而作为高中数学主体内容之一的函数更是受到命题老师的青睐,以函数的凸性为背景的试题更是一大热点.虽然这一内容在高中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但是通过第二课堂借助此内容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纵向探究及横向发散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开放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通过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几个案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的收获,从而达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一、明确编写意图,把握学习目标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实验教材与六年制教材相比,在内容安排和编排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着眼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1.内容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难度;形式上,重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大的空间。每一课都是先提出贯穿本课核心内容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是观察或实验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或实验探究,最后通过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9.
二次函数是贯穿初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更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初、高中阶段,教材对其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初中阶段,教材是在明处让学生在全体实数上感知二次函数的整体性态;而高中阶段,教材则在暗处用后继知识不断深化对二次函数的认识和运用。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用后继知识不断充实对其新的认识和理解,化暗为明,让其丰富的内涵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深化。  相似文献   

10.
变换与现代数学的许多分支(如画法几何)建立了多维度的联系,从变换的观点来思考问题,这不仅对于几何证明和作图有重要作用,还有助于学生获得对其他内容真正的理解.变换的思想在各国数学教材中以不同形式得到了体现,其内容在处理方法上则各有不同.英国的SMP教材运用移动图形的观点,通过实际操作讲授对称、平移、旋转等内容.美国2000数学课程标准则将变换内容作为几何领域的四大要求之一:"用示意图、坐标、向量或矩阵表示平面上对象的平移、反射、旋转和放大、缩小,并用这些表示去获得关于变换的信息;把变换(在复合运算意义下)理解成函数的代数系统"[1].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标下,现行高中教材中增加了导数的初步知识.自此,又有许多以高等数学为背景的试题出现在了高中生的面前.而这类试题对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地方要用到高等数学思想,如果老师在上导数部分内容时适当地介绍一些高等数学知识,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连续性和魅力,同时对解决这类问题也是大有裨  相似文献   

12.
创新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教与学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3.
高磊 《数学教学》2020,(11):11-15
<正>"数学问题提出"是指基于某个问题情境,通过接受已知或改变已知的方式来提出新的数学问题,然后将其以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1].问题提出基于教材又深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问题的解决,还能获得发现新问题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获得各自层面的思考,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相比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让课堂"活"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数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5.
自主探索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等实践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6.
当前,新的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高中数学改革的进程中,高中数学教材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编排的体系上,重点内容的把握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提高学生理解教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创新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所谓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下面谈谈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相似文献   

18.
使用初中物理教材(沪科版)一个循环后,笔者的印象之一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仅以“选学教材”的形式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选择内容,而且在同一内容中以不同的笔调为不同学生的思考,也为教师的备课留有足够的余地.教材的弹性为因材施教,多层次、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起了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任霞 《考试周刊》2014,(62):130-131
<正>一、学情分析本节知识点难度不大,但是知识点较零散。若仅仅依据教材泛泛而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活用教材。因而在教学处理上,该节内容一直让教师头疼。本文的教学设计,以问题场的形式展开明确的学习任务导向,同时配合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深入探究,并通过合适的反馈形式让学生感受成功,潜移默化地建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拓展应用。二、教材分析"资源的跨流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是人教版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材上的改革只是课程改革在形式上的一个简单体现,而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才是课程改革真正要做的核心内容.本文以高中数学科目的改革为例,结合对新的高中数学教材(新人教版)内容特点的分析,具体地给大家介绍一下笔者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方面的心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