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受众选择行为”的视域看,受众选择行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导向和出发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两种选择方式。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既可以是一种理性选择,也可以是一种感性选择。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必须正确认识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两者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机制,坚持理性选择的主导性,提高感性选择的自觉性,实现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作为一代美学大师,在其论著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理性把握与感性体验相结合的风格。从虚与实的表现角度来分析宗白华的理性把握与感性体验,他的虚实思想可以理解为两方面:虚实结合、因虚得实。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灵感说”。柏拉图的“灵感说”由感性指向理性,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柏拉图的“灵感说”对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等产生直接影响。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柏拉图的“灵感说”提示马克思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的观点并不完善。从哲学角度来看,灵感源于生活、源于思考;而从心理学角度,灵感的产生则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周扬同志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要重视认识论问题”的研究,以为在认识论的研究中若取得进展,那么,“我们的思想就可以大大提高一步,我们的实践就可以更有成效,就可以少犯错误”。因此,他提出,在对认识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应引入“知性”范畴,并且主张“用感性、知性、理性三范畴去代替感性和理性两范畴”。我认为,这一意见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只是没有充分展开论证,有的说法也似乎欠妥当,所以引起许多分歧。这些分歧意见,大致说来可归纳为两种:一是主张知性应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可以肖前同志的文章《关于认识的发展阶段和知性、理性问题》为代表;一是主张知性应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可以顿占民同志的文章《关于认识阶段的划分与感性、知性、理性问题》为代表。他们的意见看起来相左,其实都不同意把知性划分为认识发展的一个阶段,以为一个认识过程只能划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物理是一门以“理性”和“严谨”为标识的科学,因此,学习物理需要缜密集中的思维逻辑力,物理课堂教学需要更多的“理性化”的特点。但感性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加之物理的本源及物理规律与人类生活经验有密切的联系,“感性”便可成为高中物理教育的一个新朝向,而通过视频展示、人文诠释、活动体验和实验操作这四种方式可以激活物理课堂,渗透“理性”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活力的充分迸发。  相似文献   

6.
文学语言并非另一种语言,它只是语言的审美功能变体.日常语言是人类理性把握世界的工具,其中自然浸透了理性内容;而文学语言则是在既有的语言规则之内,调动一切感性因素,尽量恢复表述的具象功能的一种言语方式.人们超越看待生活的功利眼光,从特殊的、感性的角度观照生活、言说对象,对发挥语言的感性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言并非另一种语言,它只是语言的审美功能变体。日常语言是人类理性把握世界的工具,其中自然浸透了理性内容;而文学语言则是在既有的语言规则之内,调动一切感性因素,尽量恢复表述的具象功能的一种言语方式。人们超越看待生活的功利眼光,从特殊的、感性的角度观照生活、言说对象,对发挥语言的感性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故事课程融入式教学的基本实施路径有:读故事,用故事感性“融化”数学理性,可以用故事开门见山,为思维启动安装“助跑器”,可以用故事贯穿始终,为重难点突破注入“脑白金”,也可以用故事画龙点睛,为长线思考戴上“望远镜”;写故事,用故事创意“点亮”数学生活,可以让学生写数学故事,发现生活原型、观察数学现象、表达自身体验。  相似文献   

9.
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提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觉到的。理性本体是关于事物起源解决自然和社会根本矛盾的东西,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认知过程显示:“有用”(本体性内容)与“有趣”(感性形态)始终影响着人们对于该学科的接受程度。因此,历史学家或史学工作者有必要正视接受者的存在,以便从感性与理性两方面把握好历史作品。  相似文献   

11.
游戏与活动是全面实现审美育人功能的主要方式。游戏是与“自由活动”同义而与“强迫”对立的概念。审美活动是通过形象把握现实的一种活动。游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文明与人性的冲突;可以消除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是连接优美与崇高的桥梁;是引导人走向自由王国的必要之路。人在艺术和美的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游戏冲动”,可以帮助人达到充分自由的境界,通过审美教育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可以使人性的完善成为可能。从而使人从一个“感性的人”变成一个“审美的人”,实现人格的完整与心灵的优美。  相似文献   

12.
一、阅读环节的“理性”与“感性”同样是寓言故事,2001年的“诚信”话题所提供的材料就“感性”了许多。这里的感性主要是指考生在阅读环节所获得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层意义的认同上,很难有属于自己的理性开掘。在阅读环节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话题的中心意义,并直接导致了在立意上的“追风”现象。今年的寓言故事则“理性”了许多。这主要体现在故事寓意的深刻性和多义性上。先看其深刻性。表面看来,富人只凭自己的主观情感来判断是非有片面性,应该批判,但是,还应该看到,富人此举虽然有些武断,但并非一无是处。第一,生活中的问题太复杂。比…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老师需要以“回到生活本身”的姿态,以感性美学的视野来审视作文教学.感性美学让我们重新发现生活,引导学生在感性层面上体悟生活,这构成了作文教学之根本;以感性眼光观照生活,可以找到逝去情感的本真性,从“为文而造情”走向“为情而造文”;在感性美学层面思考生活,还可以恢复原初的判断力,让学生的议论从“道理”走向真正的“思想”.因此,感性美学方法是基于对人和文学艺术本质的思考,它为传统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参照系.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散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而忽视理性思维的培育。开展思辨性阅读可以增进学生的理性思考,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具体例证,力图从“立足学生,生发思辨”“立足文本,思辨分析”“立足读写,思辨致用”三个维度探索思辨性阅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数学教学要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但是,数学其实不完全是从现实生活情景中直接产生的.人们基于t3常生活经验,还必须通过一些感性或理性的特有数学活动,才能把握数学的本质,理解数学的意义.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科尔布(Kolb,D.A.)认为,一般的认知学习理论只强调“认知”的影响,而他则着重强调了“经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感性怀抱的主体诉求、价值理念、社会理想和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用理性把握的社会发展模式和状态;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缺憾和现阶段的中国国情来看,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理性思维;建立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社会理性发展的重要表现;建构和谐社会应该实现感性和理性的辩证统一,养成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刘吉才 《现代教学》2013,(11):52-52
所谓理性,是和感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类相信在纷繁复杂的事物运动背后,隐藏着一种不变的普适的规律,这种规律可以解释以上这些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理性是对感性认识的加工,以达到把握感性对象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1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启发和人文视野的开拓 提到理性,很容易联想到科学.理性思维是连续的、富有逻辑性的思维,它是人类判断、推理的思想活动.理性从何而来?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谈到:“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爱因斯坦在年少时看到飞机就曾想象:“如果自己可以追上光,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可见,理性和感性有...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既是对人类情感的全方位揭示,又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情与理共同构筑文学作品从感性到理性的统一体,文学作品要么重情,要么重理,要么情理并重,但它都处于由情与理所构成的正常区域之内。非正常的文学作品都因为对情或理的拒绝,而游离于情与理所构成的区域之处。  相似文献   

20.
一、链接生活。让词语在想象中丰满起来 低年级学生不能以理性思维来理解词语,需要把解词与其熟悉的生活相联系,进行感性触摸,逐步把握词语的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