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去年下半年起,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扩散,我国报刊发行业发生了一系列"危机":一是部分经济实体减少了广告预算,报刊广告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下滑,报刊社总收入相对减少,对发行部门的投入有所削减;二是受国际油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报刊发行涨价的压力较大;三是受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受众对报刊的"黏性"有所减弱,报刊营销难度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2.
叶俊 《青年记者》2022,(5):80-82
"报刊的有机运动"是马克思提出的重要观点.本文基于对马克思"报刊的有机运动"思想的解读,提出了"媒介的有机性"观点,并以此入手,从新闻传播、媒体融合、互联网生态三个角度剖析了当前互联网发展的有机性,从而揭示从"有机报刊"到"有机互联网"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慎用"惟一"     
李频 《编辑学刊》2001,(5):46-48
报刊在自我宣传推广中标榜"惟一",由来已久.如有人翻阅"五四"以来的报刊,摘抄排列,当不难看出这一宣传方式的历史发展情况.近几年,期刊市场竞争加剧,从各省市报刊发行局印行的<简明报刊征订目录>,不难得到下列印象:"惟一"已成了各刊社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相似文献   

4.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报刊的思想观点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也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报刊活动实践和新闻事业一般规律的总结,提出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每一份报刊都以自己的产品走向市场,教育报刊也是如此.走不到市场的报刊,是一个花架子,是一个废品.回顾过去,我们看到的部分教育报刊借助于一些外在的力量,依靠一些非市场的手段来开道,这不是真正的走向市场,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报刊进行舆论监督,只有站得高,才看得远;行得正,才走得好;说得有理,才能引起共鸣. 昔日,"知识就是力量";今朝,"话语权就是力量".作为党的喉舌和耳目的报刊从业者有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理性的分析,建设性的批评,即进行舆论监督.这是报刊赢得读者心声的重要一环,也是报刊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质量是报刊的生命.任何一份报刊,要想办成功,办出色,要想得到读者的欢迎和认可,就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而这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又是报刊生存的基础,报刊运作的动力,报刊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报刊界几乎一致反对、谴责甚至采取各种手段惩罚一稿多投行为.于是,少数学者试图另辟蹊径,为报刊社的权利而呐喊.报刊社享有或应当享有"首发权",就是这一行径的典型声音.虽然目前学界研究"首发权"的文献不多,但对报刊社来讲,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的情结,似乎报刊界天然就享有"首发权".但遗憾的是,这个命题实难成立.  相似文献   

9.
老谭  小王 《新闻界》2003,(4):62
当今,报刊林立,加之订阅经费的不足等原因,不少单位都号召自费订阅,改革报刊订阅方式,单位给予适当补助的办法。这样不仅使读者有了选择订阅报刊的自主权,而且还促进了一些读者喜欢的报刊的发行。据松藻矿务局、重庆巨能集团公司的不完全统计,每年自费订阅报刊金额达10多万元,报刊种类上100种。面对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报刊这一特殊商品正在接受人们的选择,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那种只会在订阅宣传或“红头”文件上做文章,不讲信誉,刊登一些质量不高的关系稿、人情稿、官衔稿,又没有“拳头”产品的报刊,如今是很难真正赢得读者…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2003,(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宣传思想战线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包括报刊在内的所有媒体,对于报刊审读也是完全适用的。 审读是报刊管理的传统制度和有效形式,报刊是审读的主要工作对象。审读必须与报刊的兴衰同进退,共存荣。报刊宣传所依据的方针、政策、原则的落实情况,更是审读应当关注的重点内容。在报刊审读中坚持“三贴近”,体现了审读对  相似文献   

11.
苹果音乐商店的在线音乐销售模式启发了法国报刊出版商.他们希望建立一个类似苹果商店的"在线报刊亭",向移动终端用户和电脑使用者有偿提供整份报刊、文章和新闻消息.随着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服务的完善,新闻搜索功能便可向用户开放,在线报刊亭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在线数据库.  相似文献   

12.
高方 《传媒》2015,(20):9-11
2015年9月18日"百强报刊"榜单出炉,《人民日报》等99家报纸入选报纸百强,《读者》等100种社科期刊入选社科期刊百强,《细胞研究(英文版)》等100种科技期刊入选科技期刊百强.熠熠生辉的榜单,是无数报刊人勤劳智慧与辛勤汗水的结晶,同时,也向广大读者展示了报刊界的最强阵容、奉献阅读精品.冠冕之下,这份权威的榜单是怎么产生的?入选的报刊蕴含的意义、表现的特点、反映的趋势有哪些?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主持这次评选工作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报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842年底,马克思在<莱茵报>中明确提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  相似文献   

14.
1915年9月,<新青年>(1917年初落足北京)问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9年五四狂飙席卷全国.这场极其伟大的,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对于中国妇女运动,其意义亦十分重大.它为中国女性推开了一扇门,一扇因长久闭锁而凝滞、厚重的大门.仅就北京女性报刊而言,其量、其质均远超于前,在北京女性报刊发展史中堪称发达时期.  相似文献   

15.
走进曹先生在清华的教员寓所,满眼的全是书.一摞摞如高楼般鳞次栉比割据地盘,倒像是曹先生的故乡上海."这只是零散的很小一部分."曹先生的目光没有离开手中的大沓报纸,哗啦啦翻动着,间或着撕下一些版面备用,边缘整齐,动作准确迅速.客厅墙角有只大编织袋,里面堆满过期报刊.据师母说,这些废旧报刊,是要请人隔些天就来扛走的.  相似文献   

16.
自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至今,我国各地的报业集团相继成立,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报业资源的初步整合.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报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也得到提升.如果将此作为我国新时期报业产业集中的"第一次浪潮"的话,那么,现今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为契机的报业改革,或可引发报刊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的"第二次浪潮".  相似文献   

17.
创刊于清末民初的《时报》是旧上海时期的民间商业大报,该报在新闻业务改革领域的诸多探索和革新,对中国新闻业和报刊业影响深远.《〈时报)发刊例》是《时报》对其自身办报方向及性质判定的自我阐释,系统且全面地介绍了《时报》新闻业务革新的具体举措.发刊例合计25条内容,涵盖《时报》业务革新的各个层面,其中重点围绕"新闻题材"和"新闻体裁"两方面的革新.梁启超在《〈时报)发刊例》中所提出的论说纪事报学思想,也为当前推进报刊事业纵深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新时代,高品质报刊应始终秉承正确的态度立场,坚持报刊内容的真实性,把握报道方式的时新性与时宜性,选材应博,论说应要,进而促进报刊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内许多新闻学者认为,马克思创立人民报刊思想后发生了"两个转变",即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有哪些事实证明马克思在两个转变之前是唯心主义者,曾不赞成共产主义,没有一篇论著提供过事实根据.本文列举具体事例力图澄清对马克思"两个转变"的误判,阐述马克思在学生时代就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在<莱茵报>上宣传民主主义是适应德国民主革命要求的,同时马克思也赞成并宣传了共产主义.我们不能用"左"的观点贬低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一年一度的报刊征订竞争 ,如今已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广告攻势。在新世纪报刊的征订中 ,报刊广告词作为富有渗透性的“心理武器” ,成了争夺报刊市场注意力的耀眼“亮点” ,不少报刊针对特定读者的需求 ,精心制作言简意赅、韵律铿锵、朗朗上口的妙语佳句 ,赋予报刊以人性化、个性化的情感色彩 ,将报刊从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演绎成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千方百计地锁定读者的注意力。与往年相比 ,世纪之交的报刊广告词更富有创意 ,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 ,构成了一道瑰丽的文化景观。激活读者需求现代社会的信息流量骤增 ,信息…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第一个重要基地.自1841年至1860年的20年间,香港先后出版的英文报刊有17种,加上中文报刊的数目,超过同期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所有地区的总和.①我们将其称之为近代报业发展的"港中心"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