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词“都”有两个语用特征:表总括和强调;前者可以用“都1”来表示,后者可以用“都2”来表示。表总括的“都1”,其语义通常指向“都1”前面的成分。也有极少数指向后面的成分。表强调的“都2”,其语义指向或前或后。副词“都”的语用特征直接影响其语义指向。本文将讨论:一、“都1”“都2”的鉴别。二、“都1”“都2”的语义指向关系。三、“都”的语义指向歧义。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人眼中,外地人都是基层的;在上海人眼中;外地人都是乡下的;在广州人眼中,外地人都是打工的;在武汉人眼中,外地人都是老实的;在成都人眼中,外地人都是忙碌的;在重庆人眼中,外地人都是怕辣的;在沈阳人眼中,外地人都是软弱的;在台湾人眼中,外地人都是没钱的。在外地人眼中,北京人都是优越的;在外地人眼中,上海人都是精明的;在外地人眼中,广州人都是精瘦的;在外地人眼中,武汉人都是会骂的;在外地人眼中,成都人都是搓麻的;在外地人眼中,重庆妹都是漂亮的;在外地人眼中,沈阳人都是剥悍的;在外地人眼中,西安人都是“打裁判”的。外地人 本地…  相似文献   

3.
“都”的语义分合及解释规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静忠  潘海华 《中国语文》2013,(1):38-50,96
本文对潘海华(2006)所提出"都"的语义解释规则"话题规则"(P1)和"焦点规则"(P2)进行了修订,并在一个"都"表示全称量化的大前提下,把"都"的用法细分为两个次类:"都1"和"都2"。尽管它们都表全称量化义,但是"都1"的量化域中的成员无等级差别,而"都2"的量化域中的成员有等级差别。同时,"都1"和"都2"根据语义解释规则的不同又各分出两个小类:"都1a"、"都1b"和"都2a"、"都2b"。"都1a"和"都2a"适用于左向量化的P1规则,无排他性,"都1b"和"都2b"适用于右向量化的P2规则,有排他性。修订后的规则能够解释更多的例句,并且更加符合人们的语感。  相似文献   

4.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暗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只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失却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不是一切心灵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  相似文献   

5.
曹丕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大有深意。若检索曹魏兴起之历史,则五都仿如曹魏走过的五个脚印。一言蔽之,谯乃曹操兴起之都,许昌乃汉亡之都,邺乃魏兴之都,长安乃稳定关中、凉州,防范蜀汉之都,洛阳乃混一区宇之都。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都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都软弱无力,都空虚麻木、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元上都教育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上都上蒙古统治者继哈刺和林之后,在草原上建立的第二个都城,也是标志元世祖忽必烈走向辉煌的历史名城。元上都的教育很发达,层次也比较高。笔者着重考查了元上都儒学、孔庙以及元上都国子分学的历史沿革;元上都的医学、阴阳学、蒙古字学,同时也考查了元上都所属州县儒学和元上都的乡试;皇帝和皇太子在元上都受教育的情况以及其它类型的教育活动。总之,元上都的教育发展程度,与元上都的历史地位是相称的。  相似文献   

8.
汉代都试内容为演习射御、御骑、战阵,并测试骑士、材官、楼船高下。都试分为中央都试与地方都试,建武六年罢郡国都尉,由郡太守和都尉主持的地方都试随之废止,中央都试则与貔刘礼演练军阵、习射御的内容重合,成为貔刘礼的一部份。汉简中所见秋射为边郡都试,在候官所在地举行,根据每人成绩赐劳或者夺劳,性质上等同于都试,但在制度上和内郡存在差异。汉代“三时不讲”,都试惟在秋季。中央都试与狂刘礼在立秋日举行,地方都试和秋射则略晚,七、八、九三个月份均有可能,通常应在十月上计前完成。  相似文献   

9.
期待     
我相信每一朵花里都蕴藏着果实,相信任何姻缘都包含着甜美的隐私,也相信各种各样的梦呓都有成为现实的可能。人生在世,很苦很累,但也是很美好的。所以每个人都不会满足,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地心如止水,与世无求无争。谁都希望自己手中的  相似文献   

10.
愁眉苦脸街的人们整天愁眉苦脸的,干什么都没有心情,街上一片乱糟糟的,树叶都垂头丧气地耷拉着,连花儿一年四季都愁眉苦脸地忘了开放。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笑声从街上消失了。人们出门见面打招呼都是以叹息开始的。  相似文献   

11.
《太平广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件善事:魏国有一个名叫鲍子都的人,一天傍晚在野外骑马行走,碰到一位书生,书生恰好突发心脏病,鲍子都赶忙下马,为书生按摩胸口,实施急救。然而,书生还是不幸死去了。在书生的行囊里,鲍子都发现十个金饼和一卷素书。于是,鲍子都便卖掉了两个金饼,将其余的金饼和那卷素书都随书生安葬了。几年之后,有一天,鲍子都在路上走着,一个中年男人赶上他,大骂鲍子都是强盗,并责问鲍子都他儿子的尸体在哪里。鲍子都将以前的事情和盘托出,并带着这人打开书生的坟墓,众人发现,余下的八个金饼和那卷素书都在墓穴之中。于是,书生全家人都对鲍子都感恩戴德,鲍子都因此声名远扬。  相似文献   

12.
第一试 一、选择题(本题满分36分,每小题6分) 1.今有四个命题: ①若两实数的和与积都是奇数,则这两数都是奇数。 ②若两实数的和与积都是偶数,则这两数都是偶数。 ③若两实数的和与积都是有理数,则这两数都是有理数。 ④若两数的和与积都是无理数,则这两数都是无理数。  相似文献   

13.
德育外延的漫延,是政治概念漫延的具体表现之一。把什么东西都纳入政治,在教育领域里的表现之一便是把许多东西都纳入德育。直接教学生做人的教育才称得上德育。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应当有利于教学生做人,都与教学生做人有关。但是,能因为都与之有关就都叫做德育吗?要学生学好数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2010,(4)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相似文献   

15.
上期回顾:整整一个学期,邬迪都没有看杜小都一眼,这让杜小都很不服气。她期待着期末考试的得意成绩让邬迪刮目相看。说到考试,杜小都特有成就感。每次都是轻轻松松拿第一,她能不喜欢考试吗?不过,在班里杜小都最佩服的还是小黑猪。小黑猪分数总不如杜小都,但杜小都明白,他是个数学奇才。小黑猪轻轻松松地做出奥数卷子,引得全市最好的初中天天往学校跑,要破格接受小黑猪跳级。这个决定却被小黑猪断然拒绝。就是这样一位数学天才,到考试时,也很反常。杜小都却丝毫不惧,每天听歌、看电视、上网……又到期末考试了,杜小都这次还能像以前一样自在吗?接着往下看吧!  相似文献   

16.
元上都是元代独特的两都巡幸制度中所巡一都,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草原都城。作为蒙元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元上都遗址立足于草原文化沉淀深厚的历史名城预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本文拟在元上都历史沿革和现今环境的基础上来把握其地理特征,通过对元上都概况的分析来对其中遗活动做一粗浅的定位和思考,进而对申报文化遗产点出已有的优势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上海教育》2000,(8):41-42
作为一所普及义务教育的学校,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都应该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为此,我们根据学校3年规划,提出了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优质课,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其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的办学目标,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优质课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全体教师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一、16世纪中叶,中、西方的社会发展水平大体相当,但发展趋势有明显的差距1.大体相当政治上都是封建社会,都盛行皇权或王权。经济上,农业生产都有所发展,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商品经济都很活跃,都萌发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明显差距但是,中西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有着明显的不同,西欧已出现了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无时无刻不”和“时时刻刻都”在句法、语义、认知、语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句法上,当搭配对象为领有动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和否定词语时,一般只能用“时时刻刻都”,当前面为副词“都”时,只能用“无时无刻不”。在语义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要丰富、复杂一些。在认知上,人们对“无时无刻不”的理解难于对“时时刻刻都”的理解。在语用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语气更强烈,“无时无刻不”经常进行主观陈述,“时时刻刻都”则经常进行客观描写。从规范化的角度看,只有“无时无刻不”的用法,不存在“无时无刻都”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学校喜欢大家都是棒棒的早晨8:30,二宝和我的老师拉着我们的手分别进了各自的教室。我的老师给我安排了一个温和又爱说的同桌。上课了,我一点都听不懂,全凭猜,挺好玩的。这个学校原来一个亚洲人也没有,我和二宝一来,竟成了地道的“老外”。大家对我们都感到稀奇,同时也特别关照。每个同学都相互谦让,玩的、用的、吃的都是大家分享,没有人独占。每个孩子都为帮助别人而洋洋得意。因为是公立学校,不用付学费,连书、本、文具都是免费发放。大家用什么都习惯“分享”、“协作”。而我的习惯却是拥有和独享。他们做什么都讲究先后顺序,团结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