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处理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乡村文化自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抓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国家行政力量推进,也需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自组织的民间力量。二者的双向嵌入能够实现国家公共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自组织发展的有效衔接,让村民享受到国家文化惠民的成果,同时也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双向嵌入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来引导、培育、扶持乡村文化自组织发展,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乡村文化自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乡村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傅毅飞  李特生 《视听》2018,(11):14-15
《了不起的村落》等纪录片再现了一个个真实的乡村,反映了乡村居民的生活状态、乡村文化的传承现状,有助于人们关注乡村、了解乡村,留住乡愁和共同的文化记忆,推动城乡发展,也提醒我们乡村传播是促进乡村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优化乡村传播内容,坚持用户思维,加强渠道建设,合理利用新媒介等手段,有助于发挥传播在乡村变迁中的正面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交平台的发展,去中心化的媒介赋权让更多人获得展现自我的机会,个体的自我呈现亦是文化传播的切口和渠道。以“张同学”为代表的乡村短视频创作者拥有技术加持与政策扶持、乡村文化复活与民族意识觉醒、个体自我投射中的模仿与扩散三重助力。乡村文化短视频在未来发展中应紧贴社会需求,以大众利益为导向,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推动乡村文化传播,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与基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刘慧 《今传媒》2012,(7):23-25
在传统大众传媒时代,城市形象传播的一般性模式是利用行政力量引导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而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大大释放了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话语权",突破了以往那种口调一致、你说我听的单一传播模式,使得城市形象的传播系统和模型更为复杂,为南京城市形象的传播实践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南京城市形象传播需充分发掘微电影等各种新媒介新载具,并执行各种媒体间的整合互动,真正实践全方位、立体化的优质传播。  相似文献   

5.
冯广圣 《新闻界》2013,(17):11-15
乡村传播"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是农民,转型期的农民身份发生了分化,农民在乡村社会传播中的行动直接影响着村庄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建构。借用社会传播网络分析工具考察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传播网络结构是本文的旨归。经田野考察发现,现代中国乡村传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循环的网状模式:日常生活中人们选择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介传播等不同传播方式来编织他们的信息传播网络,这些信息传播网络从不同层面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象构建:政治传播及传媒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国 《现代传播》2006,(1):157-159
政治传播: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大众传媒实质在构建自身形象过程中,大众传媒更多地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施加影响的操控力,这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之一。质言之,大众传媒的出发和立足点都是一种政治传播。对于国家形象构建而言,一个国家在媒介中表现出来的形象基本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其话语影响力象征着国家的力量,对其他国际行为体辐射着“硬权力”难以企及的影响力。与之交相辉映的是,政治本身也隐含传播的涵义。在现实国际政治生活中,即令是一个拥有绝对霸权的国家,也需要将自身的战略构想、行动理念、价值观念、方针政策等传播出去、公之于众,…  相似文献   

7.
高丹莉 《当代传播》2008,(1):114-115
当下的大众传媒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还很不够,应充分发挥其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大众传媒对农传播要坚持和实践"三贴近"原则,要让农民唱主角,要构建多层面的对农传播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健 《传媒观察》2006,(7):35-3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不断地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这一宏伟战略目标。这是党中央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是一个崭新的国家发展方略。当今是一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大众传媒是一股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它由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大众传媒对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商业性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大大满足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农民》报的功能与策略分析,探讨上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大众传媒的作用与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传播,也称政府信息传播,主要是指政府机构利用大众传媒面向公众进行信息传播。①与其他传播主体不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传播行为的管理者。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政府通过特定的信息渠道掌握着所辖区域内权威性的信息源,可以获得有关事件全面、准确的信息而发布;作为信息的管理者,政府则通过行政手段对其他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进行监督与控制,  相似文献   

11.
对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经过历史的证明已经没有人再怀疑。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不断提高的社会经济也说明了这一点。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对于传播科技手段,"大众传媒"作用巨大。但是,大众传媒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也会有问题产生,进而影响到科技传播的效果。对此,本文在分析了"科技"与"传播"的关系后,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的发展的基础上,对科技传播体系进行了界定,目的是最终构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评价体系,并通过该评价体系解决当前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实现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的应有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至少在短时间内仍会是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但农民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信息待遇,大众传媒对农村受众的漠视,广大农民在媒介内容中的缺失,这种关系的持续发展从而形成:媒体对农民的忽视;农民对媒体的漠视。大众传媒与广大农村受众之间的关系的疏远也成了不争的事实。而这种尴尬的局面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大众传媒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体育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众传媒是体育软实力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在繁荣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促进个人全面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大众传媒的现状和不足,探讨有效的传播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力量,提升体育软实力建设水平,更好地促进建设体育强国、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形态,乡村话语是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乡村话语也是国家话语及其体系建构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的乡村文明话语呈现出一系列新形态,乡村文明话语的振兴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综括我国乡村文明的话语形态,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文明话语的发展趋势,剖析乡村文明话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乡村文明话语空间拓展、乡村文明话语振兴的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国乡村文明的建构,中国故事的叙写,需要切实把握中华文明的本质特点。乡村文明,或者说,田园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华文明繁衍生息的重要方向。乡村文明话语既是中华文明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家话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国家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8,(5):38-45
伴随着国家乡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拆迁动员成为基层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议题,而贯穿拆迁始终的信息传播不对称更是将政府与农民的利益表达集中体现了出来。以往传播学界多从把关理论出发来理解信息传播的不对称现象,这种解释思路往往只关注某一单向的把关主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农村拆迁信息传播的具体场域内,这种解释显现出它的乏力,政府既是农村拆迁政策的传播者,又是农民财产补偿信息的受传者,过去那种理所当然把政府作为高高在上"把关人"的消极传播形态被打破,政府与农民呈现出两者相互建构的趋势,这一关系特征决定了依据传统的那套把关深层机制再也无法解释当前的传播异态,需要发掘更加切实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已经日益为大众所认识,大众传媒在培养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功能,强化传播效果,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要求。①农民工作为在城镇长期或短期务工的农民,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针对的重点人群之一,是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提升较为薄弱的一环,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闻媒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新闻媒体应运用全媒体传播手段,充分展现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描画现代农民的新面貌,传播好"三农"声音.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阐述了全媒体传播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并尝试探索乡村振兴报道全媒体传播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王平  宋韧 《声屏世界》2013,(6):31-33
从电视媒介日益成为中国农村普法传播的主渠道角度看,重视和发挥电视涉农法制传播的对农普法作用,是极其重要的。①从"一五"普法到目前的"六五"普法,党和国家一直在强调要充分发挥电视等传媒的普法宣传教育作用。中宣部、司法部、民政部、农业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中也强调"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积极发挥大众传媒  相似文献   

19.
从大众传媒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在社会的海洋中生存壮大,对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众传媒已渗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中,成为贯穿社会结构体系的一股无形而巨大的力量。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人们每天的社会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实际上都是产生、发送、接受信息和对各种信息作出反应的活动,而大众传媒又为这一行为提供了一个放大和聚焦的功能。大众传媒将个体传播变成公众传播的同时,也就赋予传媒内容以社会意义,它决定了大众传媒必须具有一种社会担当的精神。特别是在产业化运作的过程中,大众传媒的运…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也会推动现代化。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与推动力量;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运用,应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继续坚持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应对全球传播体系转型的中国方案。在新的征程上,应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及实现三者有机统一,整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本质与发展方向,让新闻传播事业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