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9,(12):38-49
话语与社会变迁理论认为话语能够投放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影响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仰,由此构成利益角逐的社会力量。研究选取主流媒体《人民日报》1949-2019年环境报道1254篇抽样样本为研究对象,以"话语包"和"价值观框架"研究中国在地性环境话语变迁与意义实践路径。主流媒体环境报道存在七种话语框架生产模式:环境卫生框架、国家主权框架、经济争夺框架、制度理性框架、技术治理框架、生存危机框架;框架签署矩阵显示环境话语生产存在变迁性、匹配性和修辞性,爱国、规范、文明构成意义实践系统的"纽结点";通过制造对立认同、价值定位、凝聚共识进行媒介动员。建议主流媒体环境话语传播从劝服到构建生态价值共同体转变,话语体现环境元价值和规范性价值,凭借对环境话语的价值定位、合法定性的话语供给和意义建构来共意动员。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16):44-53
2007-2015年间,我国部分城市相继发生反PX街头抗争,互联网承担了重要的抗争动员和组织功能。在虚拟世界,作为抗争性话语的科学话语虽然是主导话语,但其话语机会、内容和话语联盟关系却不断变迁,由此呈现出理性或非理性的样貌。"PX"只是民众用以对抗权力的一个工具和符号而已。  相似文献   

3.
"初心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持与回溯,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先进性与纯洁性.而建党之始的初心形成与表达,话语建构与传播,舆论宣传与动员,无不有赖于先后创办的革命报刊.贯穿百年奋斗成长壮大史,形成特定话语体系.初心话语的历史缘起与建构经历了抉择、生成和传承发展,最终确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共早期革命报刊在初心话语体系建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了解党的"初心"来龙去脉,自觉传承发展初心精神,促进价值内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媒灾难性报道的话语控制,即传媒对灾难性报道的新闻话语管理和调控,它直接影响着政府灾情处置和危机管理的效果。当下,传媒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转向表现为:话语控制观念的化"危"为"机",话语控制方式的变"堵"为"疏",话语控制技术的媒体融合与互动。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3):2-7
媒介话语深刻地影响着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对13份大众报刊近三年有关西北地区多民族的624篇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本文发现,媒介话语在隐喻、范例、流行语、描述四个维度建构了"民族团结"的报道框架,并表现出强化多民族文化共通性、淡化民族差异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媒介动员中还需创新隐喻话语,增强心理劝服;拓展符号话语,建构集体记忆;增加隐性权力话语,形成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38-2007年西方1041篇关于环境传播的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同时借鉴安德鲁·皮尔森特等学者的"关键词建构理论",环境传播可以划分为九大研究领域: (1)环境传播的话语与权力(2)环境传播的修辞与叙述(3)媒介与环境新闻(4)环境政治与社会公平(5)社会动员与环境话语营销(6)环境危机传播与管理(7)流行文化中的环境表征(8)环境与国际政治外交转型(9)环境哲学与生态批评.同时,立足于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本文从话语、权力与政治三个内在关联的视角具体解读环境传播的九大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韩晓芳 《传媒观察》2022,(2):95-104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采用灵活的时空策略,对根据地青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其一方面诉诸坚持抗战、救国救民伟大理想的普及,另一方面结合青年的现实生活,通过生活化的社会动员,鼓励、推动晋察绥等地青年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进而实现他们的觉醒与行动。本文以"战动总会"为研究对象,在概述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部署、社会环境、对象特点等,从主体融入、时空建构、话语转换、效果保障四方面入手,研究其动员机制,并进一步总结了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宣传动员方面的创造性举措及工作探索,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周艳 《出版科学》2010,18(6):28-30
社会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意义场城",充满种种话语.编辑团体同样以"话语"方式表达自身的思想意志、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等.编辑话语是编辑行为与编辑文本的总和,体现在出版物话语之中,通过出版物话语与其他话语的交流对话,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11):47-53
网络求助文本是求助者通过话语寻求社会救助的一种实践形式,通过对"轻松筹"、"微爱通道"的三个案例的话语分析发现,求助者通过伦理叙事、自我标签化、道德化叙事建构自我的"弱者"身份,通过"悲情叙事"进行情感感染及动员,通过"自证""他证"方式建构与潜在救助者之间的信任,整个话语表达的核心在于构建求助者和潜在救助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从分析来看,目前的信任关系主要建立在道德因素、熟人社会网络、语言的认知及判断等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新的时代背景让部分学者对档案鉴定提出了怀疑。回归到档案鉴定的源头,从管理、科学、历史视角来看,档案鉴定突出显示了档案管理的管理特征和科学性,是成全"档案"之所以为"档案"的重要步骤。作为一种显现历史的话语,档案真正的历史意义并不在其内容本身而在其背后控制其形成的"权力"。档案鉴定正是一种控制话语呈现的"权力"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档案的话语呈现。任何时代背景下,档案鉴定都不应被摒弃。  相似文献   

11.
董晨晨 《新闻世界》2013,(9):298-300
本文利用资源动员理论,分析H市某小区业主论坛在动员业主进行集体抗争的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认为其在培养集体认同、获取媒介话语资源、建构集体行动框架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业主论坛在资源动员中存在议题不集中、理性话语缺失和作用的间接性等缺陷。  相似文献   

12.
"打工人"一词如今被广泛应用在社交媒体讨论之中,一句"早安,打工人",背后不仅承载着普通人的无奈与自我嘲讽,更隐含了深层的社会转型与阶层固化的现实."打工人"话语体系的演变,是一种参与式文化之下的全民话语生产实践,网民、官方话语、商业话语共同参与了该话语体系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3.
共意性运动的媒介动员是建制性媒体和替代性媒体互激互渗的结果。前者主要通过"合理化"扮演理性动员的角色,后者则通过"建构认同"进行情感动员。共意性运动在社会转型期纷繁复杂的冲突性事件中所占比重差可忽略,而且媒介动员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但探讨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具有"昭示"意义,因为作为"媒介"与"国家"、"民众"之间进行良性互动的对话机制,其展示了转型中国在"国家-社会"重构进程中积极的面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历史的考察,把我国大众传媒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概括为"抗灾动员"、"如实报道"、"如实报道"和"动员"结合,以及所谓"议程设置"、"危机传播"等理念和做法.从内在逻辑看,都是站在政府立场来劝服、控制和管理.本文从当前风险社会、媒介化社会以及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认为传媒应对其固有作法加以反思,把重点从"事件"报道转到"过程",要从对事件意义的解释中赢得主导权,要从单纯以政府为主转变为"政府"与"公众"兼顾.  相似文献   

15.
付晓晓 《新闻世界》2014,(7):266-269
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常采用英雄叙事的话语策略,塑造关于灾难的特定话语。不同历史时期的灾难话语因具体社会情境而变化,与意识形态密切勾连。在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总体逻辑之下,灾难报道的英雄叙事可以起到遮蔽社会失序状态、动员社会大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燕 《传媒》2018,(4):91-93
"玉林狗肉节"媒介事件可以从民间、官方和媒体三个方面观察舆情的话语逻辑与伦理表达:要弥合矛盾双方的情感和价值裂痕,减轻由于国外媒体偏颇话语而造成的国家形象受损的负面影响,传播主体要基于主体间性进行话语表达,同时建立与国外舆论场意义相通的媒介话语体系.本文将视角定位于舆情遵循的话语逻辑,以及各方话语表达中的伦理呈现,以期描述该媒介事件的话语图景,提出该采取怎样的话语策略,才利于有效减弱"玉林狗肉节"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谢欣 《东南传播》2023,(1):56-58
本文以意动叙述为理论视角,对2018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奋斗型“幸福”话语的媒介动员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作为一种意动叙述,奋斗型的媒介“幸福”话语首先在自身新闻属性的指引下,通过对经验事实的报道为广大读者构筑了有关幸福的美好愿景,并激励他们为之努力奋斗;其次,该话语还通过真诚对话与主体唤询等方式分别对普通群众和党政干部群体实施了不同的意动性建构策略。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政治话语运作的现实性与延续性,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媒介动员中进行价值引导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18.
江凌  宋婷婷  刘敏 《东南传播》2021,(12):101-105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粉丝群体在虚拟空间逐渐形成特有的运行机制与权力关系,粉丝社群意见领袖开始出现并成为引导、煽动普通粉丝的重要力量,也因其部分过激言论对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成为整治"饭圈"乱象时的主要打击对象之一.文章以易烊千玺粉丝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在电影《少年的你》宣传推广过程中发布的动员性微博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费尔克拉夫提出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三重维度为理论框架,借助ROST内容挖掘软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了粉丝社群中意见领袖动员普通粉丝时的话语策略,以期为文化工业市场引导粉丝理性客观表达意见、有效管理粉丝社群以及维护网络社会的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13)
本文以一起记者被打事件为例,分析了推动维权活动展开的两个相互交织的因素——微博与意见领袖,并探讨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维权倡议和利益表达的实践空间。研究发现,微博在S事件动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包括事件直播和可视化,建构群体认同,传播抗争诉求和展开话语博弈等,进而促成了舆论共鸣;"意见领袖型"记者起到了居间联络和组织动员的作用,这包括建构虚拟组织、情绪动员和联络制度性社会资本等。本文最后讨论了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维权活动的可能性及局限。  相似文献   

20.
双传学 《当代传播》2023,(1):67-73+86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华日报》代论作为“我们党的领导人发表党的主张的一种最具有吸引力的形式”,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话语争夺场域中实现了意识形态话语的突围,为凝聚抗战共识、提振抗战信心、壮大抗战力量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种典型的话语实践,代论是报刊社论的一种特殊的变体形式,具有作者权威、主题重大、影响深远等特征,蕴含着丰富的话语框架。本文基于甘姆森的话语框架理论,分析1938-1947年《新华日报》的52篇代论文本,将其话语框架总结为斗争实践、道理劝服和信念鼓舞三类,并结合话语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透视其所体现的“苦难-斗争”(行为)“、理解-认同”(认知)“、共情-感召”(情感)三种动员路径,洞悉其在斗争解放、政治认同和情感凝聚三个维度的共意动员价值。通过对代论话语实践的框架分析,可以勾勒出意见性话语实现民众共意动员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填补或丰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