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到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一千三百年间,虽历经多次存废之争,科目屡有变动,但科举一直是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途径。近代以来对科举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其考试内容,即仅局限于儒家经学和文史辞章,因而不利于实学或科学的发展。但这种指责忽略了科举是一种考试取士制度,而不是一种教育和学术制度。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纵向流动以及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延续,每隔一段时间便将一批通过层层考试而选拔出来的优秀分子充实到官僚阶层中去,在等级制社会里维持着一个重要领域的社会公正。科举的历史局限在于它是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惟一渠道,因此将一种本来的考试取士制度延伸为一种教育制度,即考试内容决定了教育的内容,这就使教育成了科举考试的准备,不利于各种其他人才的培养。或许,关键不在于废除科举,而在于增加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渠道,使人们能够通过别的方式,而不仅是“做官”的方式,来获取社会声望和社会成功。科举至少造就了一个无论从个人德行还是从文化素质上都相对优秀的管理阶层,个人不是通过他的血统、财富或社会关系而是通过他个人的文史才能而获得首次升迁。而废科举则大大增加了管理阶层产生和人员构成的随意性,但另一方面,又拓宽了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渠道。程巍  相似文献   

2.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其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阶层的结构也发生着重组与分化。当前由于社会群体的差距在扩大、社会分层机制不尽合理和社会流动机制不畅等因素,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突发(群体性)事件亦是此起彼伏。本文以西安市为例,通过对《华商报》"保洁工猝死"的相关报道来探讨大众传媒在城市社会分层中的矛盾与冲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实现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的。  相似文献   

3.
新阶层参政     
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之后,中共对社会新阶层代表的选拔与培养正在加速从2004年起,中共中央每年都将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定期召开新社会阶层人士理论研究班,现马上迎来第四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考察和谐社会的建设,电视媒介传播有其广阔的发挥空间,在阶层认同、阶层沟通以及阶层流动上电视传播都能产生正面、积极的传播效果,这不仅是电视作为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深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帆  周海涛 《新闻界》2004,(5):53-54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生活形态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我国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按照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的说法,中国当代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品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或半失业人员阶层。  相似文献   

6.
7月28日,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正式发布《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3年之前,同一课题组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引起过第一轮轰动,那份报告指出,中国社会已形成了十大阶层。新的报告则继而指出,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新报告研究的社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社会群体加速分化,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与之相应的不同的阶层文化与身份意识也处于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媒介化社会"的兴起,大众传媒对现实的反映和塑造能力日益提升,其在塑造阶层意识和认同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增强。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民的实证调查,分析电视媒介对社会阶层身份与认同的影响和塑造机制,进一步深化了对现代传播媒介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阶层变迁与电视传播价值取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聚焦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对电视传播的价值取向影响的研究。通过探求电视媒介人在当代社会阶层变迁背景下的实践与理论变化的轨迹、展示阶层变迁对电视传播影响的现象、揭示受众接收心理的变化 ,分析研究电视媒介传播价值取向所具有的互动价值意义 ,从而期待在我们的电视传播中能够增加更多理性的、自觉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层化"时代"减法"思维是期刊市场定位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身处一个层化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意义最大、最为根本的变化莫过于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变迁的核心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所谓分层,是从人们社会地位垂直变化的特殊角度观察社会.这种变迁集中、突出地表现为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平面划分的"工农兵学商"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仅以职业分类为考察问题的维度,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当代中国社会即由10个社会阶层组成.这10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再辅之以年龄、性别、婚姻、区域、文化、民族等差异,人群构成以垂直结构为主的同时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立体性、复合性、交叉性,多层次边缘群体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10.
一、电视人事管理新旧机制的多维解析我国的十年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开放。开放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才的流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行,即竞争和自由进出。这是市场机制在人事管理中的具体反映。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已成为当今世界开放社会最重要的传播媒介。电视文化总是走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之前,英国社会阶层主要是土地责族阶层和农民阶层,又被称为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两个阶层之间界限森严,而且这种等级制被认为合乎自然之理。不过,18世纪之后,随着工商业的兴起,英国开始出现垂直的或者说阶层性的社会流动,一个以工商业为获利手段的阶层开始渐渐形成,它像楔子一样插在传统的上层与下层之间,被讥为"中间阶层"(middle class,常被译为"中产阶级")。它主要分布于城市。法语和德语分别  相似文献   

12.
阶层分化奠定了民主的基石。民主的出现、扩展、壮大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这一基础就是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阶层意识的凸显。中国社会这些年来,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涌现。不同的阶层与群体都把自己的利益诉求提出来,相互协商、相互交易,你来我往、讨价还价,在尊重少数的基础上接受大多数的选择。民主就这样开始出现、滋长。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的社会结构日益分化。根据社会学家的分析,我国社会结构已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  相似文献   

14.
社会阶层文化对人的观念、行为影响最为广泛、明显而深刻,这种阶层文化包括其所处的国家、民族的原有传统文化和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而这种受其阶层文化所致的影响又包含了强化消费者原有的消费行为和逐渐改变消费行为两种效果。因而营销传播需要以社会阶层与文化影响下的消费者行为习惯与特点为基础。文章重点深入剖析了社会阶层和文化等更深层次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进而探讨如何以此为基点更好地进行营销传播,从而呈现社会阶层与文化对营销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电视观众是由社会各阶层的人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社会已由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传媒中的阶层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坚 《传媒观察》2007,(9):38-39
近些年来社会学界以及大众传媒中关于社会分层、社会阶层的表述越来越突出,有各种阶层在传媒中发出声音,抑或被传媒叙述。尽管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有着不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17.
“帮忙类”电视节目是民生新闻的一种特殊存在,它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服务大众等特征而成为当下电视荧屏较为火爆的节目形态.虽然电视媒体借助媒介权力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底层阶层的困难,维护了底层阶层的话语权,但也潜隐地存在着底层阶层无奈的权利寻租问题.底层阶层的权利寻租是一种非常规的现象存在,这需要媒体承担起为底层阶层立言的社会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重视这一问题,共同促进社会走向公平、公正,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郝璐 《大观周刊》2011,(34):39-39
在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中,社会流动的增强,特别是普遍的向上流动趋势的形成,具有化解社会紧张和社会冲突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社会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威胁到社会公平。如何采取有效对策实现科学有序的社会流动,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2002年和2004年的两部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目前可分为十大社会阶层。本系列文章在每一阶层中选取一人素描而就,让我们看到当今中国各色人等的生活原态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术的推动加速了中国大陆的社会转型与剧烈的社会分化,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信息传播资源与公共信息在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分配和流动,并使得不同社会阶层在媒介上的话语表达、形象呈现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中国媒介话语结构一直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逐渐下降的视线,进入媒介话语圈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话语范围也越来越宽.但另一方面却存在着阶层固化,层级拉大等新问题,结构偏斜、话语单调等问题一直存在.微博等新媒体的介入使得下层市井、草根阶层和弱势群体进入话语圈,冲击着新兴上升阶级和以往权贵阶级希望稳定的权力新结构,造成了激烈的话语冲撞,并扩展到媒介空间之外造成社会生态波动.本文试图分析在新社会形势下和新媒体冲击下的不同社会阶层为主体的重大突发事件及其政府或企业公关应对,可以看出媒介话语呈现与现实话语的差异与历史变化,透视出媒介及社会对当今各阶层迥异的观看视角和传播偏倚,呈现出中国媒介空间中的社会各阶层话语结构失衡问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呈现出镜像的两极化;经理人阶层的崛起与窘迫;私营企业主话语权力幻象;专业人士的边缘化和媒介知识分子的崛起;“霸道”的城管:办事人员乱象;钉子户:市民阶层借助新媒介维权;悄无声息的个体工商户;最贵理发费:服务业者的负面声息;被关注的农民工与被遗忘的蓝领工人;税负与贫困:农民的灰色群像;等等.媒介话语结构变构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分化.舆众组成结构——精英阶层为核心的意见领袖、中产阶级作为话语主流和弱势阶层的边缘带形成的同心圆结构.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出于对社会生态和话语结构的责任,文章还试图对以精英阶层为主体的事件公关的过往得失深入反思,并探索媒介话语结构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