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新洪 《现代语文》2002,(10):14-15
话题作文一出现,便因其开放性、宽泛性与灵活性而颇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便于充分展示学生的写作个性与创造能力。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却误认为话题作文既然是开放性的,那么就可以随心所欲、任意而为了。其实不然,以下四忌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无技巧是最高技巧”,名言。但我们认为,那是层次很高的创作境界,是建立在有技巧基础上的质的飞跃,进入到一种非常自我,非常自由的创作状态,一般作文者难以企及。我们初中同学,写的多是应用文、说明文、记叙文、简单的议论文之类,基本的行文就章的技法还是有的。特别是中考应试作文,受制于时间:受制于评卷教师的行业共性化的评判特点,受制于社会所接受的行文常规,非常自我的东西在应试作文中往往受到排斥。如果你无视规律,随心所欲地“意识流”,十有九要栽。  相似文献   

3.
张有仙 《新作文》2004,(10):43-44,46
话题作文以一种宽松、开放、灵活的命题形式在高考中风行了五个年头。  相似文献   

4.
近三年高考命题逐渐摆脱了以往作命题的重重限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作命题形式——话题作。1999年高考作要求根据一则科技报道,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内容范围写一篇章,鼓励写作“大胆想象”“写法可以多种多样”,话题作和特点就表现得比较明显了。而以2000年高考作为标志,这种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劝的作形式——话题作便应运而生了。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则进一步明确了高考作的命题方向。  相似文献   

5.
6.
7.
话题作文写作时并非不要文体,而是必须转换成具体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这已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据笔者了解,写作水平一般的考生普遍感到写成议论文容易入手,可由于平时疏于积累,以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教材本身就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事迹……问题的关键在于如  相似文献   

8.
高考作从以前的命题半命题作、材料作到现在的话题作,改革力度较大,其中的变化也较大.但基本上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其中“变”又主要体现在作的“二化”.即高考作的某些方面不断淡化.而在另一些方面却又不断地强化。  相似文献   

9.
10.
吴健 《新作文》2004,(6):26-26
高考在即,作60分怎么办?下面给考生们介绍三个“高招”。  相似文献   

11.
高考话题作以其放宽、导向、激活的特点,经风沐雨登堂入室已历时五年。在此,笔仍为它连声叫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就是命题者提供一段材料,为考生展开想象、联想提供一个开放的、灵活的“话题”。话题作文以其“自由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为人们所肯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话题的“开放”和“限制”是相对的,话题作文也存在着限制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话题作文与作文教学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金德给黄玉峰的信黄老师:您好!从报刊与朋友处得知,您很重视对您的文科实验班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作文能力,并因此在高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向您表示祝贺的同时,更觉羡慕眼馋。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为之求索也为之烦恼的事。现在很流行“话题作文”,但我对“话题作文”存有疑惑,因此写信向您求教,不知您以为如何。话题作文已历时三年,在它出现之前,我们都在全力准备着材料作文。虽然材料作文考了好多次了,人们对它已耳熟能详,甚至认为材料作文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还是希望是材料作文,因为毕竟是生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剖析历年来高考作文题目,结合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势态,我们可以发现“话题”作文的一些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话题作文深受广大师生所喜爱,原因是它能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大纲要求,在今后几年,高考仍可能采用这一形式。因而,作为高三的语文教师应重视和搞好话题作文的教学。下面就笔者的经验和认识,谈一谈话题作文教学中的审题、文体、选材、语言训练,请专家及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16.
17.
话题作在磕磕碰碰中走过了五年。有利有弊,人们有赞扬有批评,原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有人不分青红皂白,夸大其辞,把高考作和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古脑儿地算在话题作这种命题形式上,来个彻底清算,大有非将它置于死地不可之势。我从心里替话题作感到委屈,想为它申诉。  相似文献   

18.
在细致分析高考话题作文应试写作存在的种种误区的基础上,探寻相对完善的补偏救弊对策,对学生高考写作水平的正常发挥颇具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话题作一出现,便因它的宽泛性、启发性和形象性颇受考生的欢迎。它给考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氛围,便于考生的情感倾诉和个性展示。但是有些考生便把它和“新概念”作等同起来,信笔涂鸥,随意而,出现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现概述如下,希望引起考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