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李劼人的文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人创作的出现与成熟依赖于中西文化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融汇。他是将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当作有历史渊源联系的整体来认识的,他更重视经由自然主义发展而体现的真实客观的叙事风格,冷静科学的理性作风,以及历史生活的整体性观念。他的文学选择的内在机制是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作家、而中国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成他文学选择的客观依据。真实、客观、全景地再现历史转型期社会生活的追求是他借鉴法国文学创作经验的最根本原因。他对法国文学的借鉴,对他创作的独特性和艺术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他的作品是在中国文学中出现的中西影响相融合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2.
叶昼的小说评点,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有很大贡献。他的贡献在于他从文学的源泉、审美理想和创作方法几个方面为写实主义创作理论初步奠定了基础。在文学的源泉问题上,叶昼较为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与生活、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关系,他认为文学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这种理论观点对我国小说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分析当下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严重失衡的现实出发,提出文学教育是解决这一失衡的途径之一。文学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人性,提升境界,引导人们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文学教育要从文学的特征出发,注重文学经典的导读和教师文学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章学理论专著,它对文章的产生、变化、发展以及文体分类,文章写作、鉴赏均有系统的论述。刘勰对文章的认识,与今天对文章的认识大体相同;而对文学的认识,与我们有所不同:第一,在他所列文学体栽中,只有诗歌、辞赋等少数几种,不包括小说、戏剧等文体;第二,他所认为的文学性,仅限于运用语言、选择内容和表现手法以及抒情言志等方面,没有涉及到概括现实,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等重要方面。就是说,他论述的文学性,既是诗歌辞赋所具有的,也是一般文章所具有的,所以就其理论体系看,主要是文章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章学理论专著,它对文章的产生,变化、发展以及文体分类,文章写作、鉴赏均有系统的论述。刘勰对文章的认识,与今天对文章的认识大体相同;而对文学的认识,与我们有所不同:第一,在他所列文学体裁中,只有诗歌、辞赋等少数几种,不包括小说、戏剧等文体;第二,他所认为的文学性,仅限于运用语言、选择内容和表现手法以及抒情言志等方面,没有涉及到概括现实,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等重要方面。就是说,他论述的文学性,既是诗歌辞赋所具有的,也是一般文章所具有的,所以就其理论体系看,主要是文章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李军 《柳州师专学报》2004,19(2):21-23,68
20年代的朱自清在思想与精神世界里有着颓废的倾向,这与他的个性、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颓废的人生状态影响了他对文学的认识。强调文学的想象,文学的技巧,强调文学在人生中的地位与作用。《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个实验的文本。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诗中的劳动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家世与生活及道家思想的影响,使他突破了儒家轻视劳动与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他喜爱田园,乐在躬耕,有实际劳动生活的体验。他以审美眼光去看待田园劳动生活,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农耕劳动作为审美对象写进诗篇的田园诗人。他笔下的田园劳动生活既平凡艰辛,又情趣盎然,充满诗情画意与劳动创造的美感。劳动主体、劳动环境及劳动成果的美都是他诗中劳动美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8.
奥斯丁强调文学的客观性及主观性,其文学思想根源是古典主义,哲学根源是唯理主义。他抛弃了古典主义的矫揉造作,发展了自己的文学思想。他不是机械地反映生活,而是渗透了人的主体精神;他不美化生活,而是描写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浸润文学的人文关怀,观照文学的时代精神,辉映文学的崇高感,提供他者经验的参照性等,是文学存在的价值所在。这与作家的生活阅历、社会见闻和艺术修养直接关联,但更离不开作家对生命的自我拷问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什么?在西方,以摹仿论、镜子说为中心的再现理沦曾长期是一种主流的文学观念,直接影响西方文学近两千年的基本艺术倾向。他们主张文学来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要求文学成为人们观照世界或生活规律的一扇窗口。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183;芬奇,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都主张对现实的忠实,把生活复制、再现,强调文学和世界的联系。文学对生活的依赖作用和反映关系,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一、文学形象与文化负载的界说  关于文学形象 ,赵炎秋教授在其新著《文学形象新论》中从作品的角度定义为 :“形象 ,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文学形象 ,就是通过语言形式化了的生活。”[1] 他认为 ,文学的本质是形象。赵先生的这一论述是在分析了中外文学理论关于文学本质情感论、形式论、语言论及传统的形象论的基础上得出的 ,正如童庆炳教授在该书的《序》里所说的那样 ,“赵炎秋很熟悉 19世纪的文学 ,也很熟悉 2 0世纪的文学” ,“其推论的背后有文学史的支撑” ,“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赵炎秋的这一论点看似普通 ,但却有‘正本…  相似文献   

12.
高尔基认为,文学由三个要素构成。他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文学的第二个要素是主题。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  相似文献   

13.
谈祥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数学教授,在科普领域辛勤耕耘,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此外,他对文学诗歌很有研究,将数学与文学诗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现了他的非凡才识与创新精神.有一次,他将我国近代著名作家徐志摩一首很有名的新诗《再别康桥》中的“轻轻的,我走了……  相似文献   

14.
作家是文人,是文人中最擅长书写的群体,其中兼通书法的作家文人则将自己的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具有复合价值的"第三文本"。本文对茅盾生活化的书写行为进行初步考察,尤其对茅盾"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的关联进行了重点考察,以此确证茅盾的一种活法——活在勤奋的书写中,活在浩繁的墨迹中,活在自己的爱好中。他的"文学为人生"由此有了新的意味,即不仅是为了"社会人生",而且是在书写"自我人生";他的文化生活也由此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即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将文学与书法或书法与文学紧密结合,创造出许多"第三文本"的杰出书写者,即使纯粹从书法角度看也是一位不可小觑的书法家。从书写行为的综合研究视角,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加贴近现代文化、文学大家及书法名家的茅盾先生。  相似文献   

15.
科技的高度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作为有血有内的人类,除物质生活外,日益关注着自己的精神生活。文学泰斗巴金先生就曾经说,他晚年有三种痛苦:一是为什么不可以拿着笔死去?二是深爱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三是生命失去了奉献的意义。巴老正是在这种精神炼狱中最终完成了自己独立人格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王蒙在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人们远离政治,淡化政治的倾向,提出文学是特定的政治历史条件的产物;认为艺术常常为政治所用,艺术家有他特定的政治身份;艺术样式的不同,决定它与政治的关系不同,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生活这个最根本的基础。王蒙在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时,并没有否认文学的其他功能,认为文学还有游戏、娱乐等功能,这些观念上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王蒙思想历程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李小玲 《宜春学院学报》2003,25(5):72-77,115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人们对他多有评论和分析,但关于他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却鲜有人论及。笔者以为,这是胡适文学观中的一大特征,同时也是一种很有意味的文学现象。本文选择民俗与文学交叉的视点,着眼于探求胡适民俗思想文艺观。  相似文献   

18.
超越自我的记录——试论旅美作家少君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美作家少君是一位在互联网上有数百万读者的知名作家,他的散文大致由记人记事,杂感,游记几部分组成,是他生活轨迹的记录;少君的小说摆脱了华文文学中以期艾伤怀与苦苦挣扎为传统情感架构的框架,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地发掘出不平凡的新事物,刻画出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而他早年还是一位热情的诗人,一位抒情持的高手,他的诗作尤其见胜于节奏轻快的语言,他的抒情诗意象清晰,节奏明快,情感纯真,透露出追求丰美人生的执著精神。  相似文献   

19.
人生的启迪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虎度年华;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一种人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如果这场睡眠在他看来,是睡在既柔和又温暖的床铺上,那他就十分满足了:在第二种人眼里,可以魄,生活就是建立功绩……人就在完成这个功绩中享到自己的辛福人生的启迪@别林斯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 文学批评家、哲学家  相似文献   

20.
《猫》     
一、课文悟读文学革命初期,郑振铎就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反对将文艺当游戏或消遣。此后,他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提出“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与被践踏者的血和泪”。郑振铎一生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小说本来就是立体性的,它对生活的表现自然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对《猫》主题的理解,向来也有分歧。但对小说主旨的理解,首先应当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思想和创作主张。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点。郑振铎写作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时,正是他提出创作“带着血和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