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通讯员亲临现场、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以“活动”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感染、启迪受众,因而成为当前新闻报道中极具活力、深为读者所喜爱的一种新闻形式。 现场新闻区别于一般新闻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报道者身临其境,或是所报道事件的当事人,或是现场目击者。那么,对于报道者来讲,现场新闻的捕捉、采写究竟是一种纯粹的偶遇巧合,抑或是某种刻意追求?本文试图结合自身采写实践对此问题进行探索、以便进一步把握现场新闻特性,采写出更多更好的现场新闻材料。 就其表征而言,现场新闻可“遇”而不可“求” 现场新闻是新闻的一种形式,它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即首先它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现场,离开了现场,也就不存在现场新闻了。“现场”二字既是现场新闻区分于一般新闻的特殊标志,也是在采访形式上不同于其它新闻的显著标记。 所谓现场,是由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点、特别的事件决定的。因此,现场具有不可预料性,不可重复性。对于记者、通讯员来说,现场新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假如一位记者说他某一天要完成一个新闻采访,那是可能的,但没人会说他某一天  相似文献   

2.
现场新闻除具备一般新闻的特点外,还具有与其他新闻形式不同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四化"、"三准"。现场化。新闻作者通过对现场的具体采访、描写,让新闻尽可能地再现现场,从而产生呼之欲出的效果。形象化。现场新闻要抓住新闻事实最突出的特点,将其有形的客体更加直观化、具体化。记者要用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事  相似文献   

3.
自从首都新闻单位开展现场短新闻竞赛活动以来,观场新闻已为新闻界和社会各界广泛重视。新华日报从7月中旬开始现场新闻竞赛,至今已刊用十多篇。但从大量的来稿看,育些仅仅是在一般的新闻稿中,增加了一点现场描写,稿件的主体仍然是现场外的背景介绍或新闻事实的  相似文献   

4.
《兵团汽车出口啦》一稿,能连中三奖(即1991年全国企业报现场短新闻评比二等奖、自治区首届现场短新闻评比一等奖、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比三等奖),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笔者深知自己资历浅,底子薄,想借此由头,谈一点对现场短新闻的认识和体会。眼下现场短新闻的“热度”颇高,各家报纸纷纷开辟专栏,涌现出一批批佳作,令人耳目一新。由于一些人对“现场”有所误解,在众多的报道中,也常见到一些“跑了调儿”的报道。诸如:A为写“现场”而写现场。新闻的特性,决定了新闻必须凝练、主题集中。这是写任何形式的新闻都必须遵守的。提倡写现场短新闻,是因“现场”能够再现新闻事实,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然而,这一“现场”是有选择  相似文献   

5.
一“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特写”等,它是记者或通讯员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采写的新闻。这种报道方式贴近现实生活,真实感强;能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可读性强,从而使新闻作品易于贴近读者。一般来说,现场新闻有以下特征: 一、可感性。现场新闻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现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典型场面。通常的消息侧重于文字记叙,现场新  相似文献   

6.
涂志勤 《新闻世界》2013,(5):274-275
摄影需要有快速的反应,没有快速的反应,就没有优秀的新闻图片。新闻现场是摄影记者的主战场,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应做到抵达现场速度快、现场拍摄速度快、发稿速度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事件第一时间报道,使大众及时了解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7.
自从中国记协主办“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后,现场新闻已成为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新闻单位也相继开展了此类新闻竞赛活动。笔者认为,要使现场新闻在报纸上逐渐形成一定的气候,必须克服守株待兔的思想,增强现场新闻的思想意识,积极地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8.
自从中国记协主办第一届“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以来,现场短新闻已受到许多新闻单位的重视,已成为报纸上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这一年多来,众多的现场短新闻,为引导正确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对推进新闻改革,改进采访作风和新闻文风,锻炼新闻队伍,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优秀的现场短新闻,不只使读者从中获得思想上的教益,还由于它真实感强,反映迅  相似文献   

9.
现场新闻与"现场"意识《西南铁道报》王振洪在新闻这个大家族中,现场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就在于"现场"二字。它规定着现场新闻的外延和内涵。从采访上讲,作者必须到新闻事实的发源地,从现场角度透视新闻,抓第一手材料;从写作上讲,主要靠第一手材料写稿,以叙述...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从去年起学写现场短新闻,受益非浅。我采写的《街头“地摊”煤球俏》在《中国物资报》举办的1991年现场短新闻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后又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现场短新闻”评选中获得三等奖。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  相似文献   

11.
一、发现现场,深入现场 采写现场目击式新闻,要求记者深入现场和充分利用现场。《“造林”还是“造字”》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作者善于发现现场,巧妙地利用现场捕捉的有用信息,真实地再现现场情景,揭示出新闻背后的新闻。因而,作品给人以动感,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如何理解现场短新闻的“现场”含义?《现场短新闻及其魅力》(载《新疆新闻界》1990年第6期)一文这样说:“‘现场’有三层含义:一、要求作者必须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亲历新闻发生的过程,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见证人,采用现场第一手材料写新闻;二、要求通过对现场人和事的生动可感的描绘,让新闻事件‘再现’于受众面前;三、要求它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必须随着新闻事实的发生及时采写和传播”。文章对“现场”揭示的三条,只是采写现场短新闻的要求或者说是特点,并没有揭示出“现场”的含义。这样解释“现场”,就把“现场”与现场短新闻混为一谈了。从当前发表的探讨现场短新闻的文章来看,对“现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避而不谈“现场”的含义,而偏于论述“现场描写”、“现场的作用”、“现场的地位”、“现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现场新闻是作者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掌握第一手材料后采写的一种具有可信性、可读性、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和感染性的新闻,读后能叫人感到亲切、轻松和愉快。这种新闻有的报纸把它叫做“现场实录”,有的叫“现场见闻”,有的叫“目击式新闻”,也有的叫“脚板新闻”。它是近年来新闻改革中新闻界创造出来的一种有别于一般新闻的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它一出现就受到新闻界的青睐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首都新闻界开展“现场短新闻”有奖征文之后,把现场新闻的创作推向了高潮。现在不仅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随着都市类报纸的崛起,新闻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场不可避免的挑战赛中,人们拼的是新闻的鲜活度,日益重视让这些报纸发达起来的热线新闻,热线新闻中亮度最高的要数现场新闻。因此,如何把现场新闻做大做强成为这场超级“赛事”的王牌。  相似文献   

15.
前几年,在新闻要写活写短的呼声中,中宣部将“现场短新闻”的报道方式,作为深化新闻改革的一方面加以提倡。而今,“现场短新闻”犹如春风吹又生的小草一般展露于众家报纸的版面上,深受读者的喜爱。 然而,笔者却发现一些报纸对“现场短新闻”的概念有  相似文献   

16.
现场短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现场感。他能够把读者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因此,要写好现场短新闻,除了抓取新闻价值较高的事件和注意稿件篇幅之外,关键是要写好现场。  相似文献   

17.
现场新闻是作者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掌握第一手材料后采写的一种具有可信性、可读性、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和感染性的新闻,读后能叫人感到亲切、轻松和愉快。这种新闻有的报纸把它叫做“现场实录”,有的叫“现场见闻”,有的叫“目击式新闻”,也有的叫“脚板新闻”。它是近年来新闻改革中新闻界创造出来的一种有别于一般新闻的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它一出现就受到新闻界的青睐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首都新闻界开展“现场短新闻”有奖  相似文献   

18.
现场气氛摄影艺术造型表现的术语。指摄影作品内容通过画面再现真实生活情景。转意现场短新闻写作,指现场短新闻作品能够把新闻事件发生时的情景立体式的表现出来。现场气氛主要指:新闻事件中人物所表露的情  相似文献   

19.
“现场短新闻”之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笔者搜集到的十多种现场短新闻界说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界说的中心同为“新闻作品”。例如: 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 另一类界说以“报道”为中心词,只不过前面分别加了诸如“立体”、“记实性”、“现场”、“目击”之类的修饰词。例如: (1)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近发生事件现场,用最精练的文字,巧妙的手法制作的第一事实(或场面、片断)的立体报道。  相似文献   

20.
现场短新闻作为新闻文体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普遍重视。如何采写现场短新闻,已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的新课题。但是,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一些作者采写了所谓“现场短新闻”,其实本人并没有深入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而是通过事后访问“复原”而成的。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用复原法采写现场短新闻有违现场短新闻提出的初衷。大家知道,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新闻单位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提出了如何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