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知道吗?     
为什么苍蝇、蚊子飞过的时候总发出嗡嗡声,蝴蝶飞行时却无声?有人说,这是因为苍蝇、蚊子会鸣叫,蝴蝶不会鸣叫的缘故。据科学家研究表明,苍蝇、蚊子、蝴蝶都没有鸣器,因而也都不会鸣叫。那么,为什么苍蝇、蚊子飞过来时能听到声音呢?原来,我们之所以能听到苍蝇、蚊子飞过来的声音,是它们的翅膀振动引起的,是在空气中传播的振动波对耳朵的作用。我们的耳朵能觉察到每秒16~20000次振动的波,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就能感觉到声音。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我们就感觉不到声音。昆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也是  相似文献   

2.
超声波     
使我们的耳朵感觉到声音的声波,是一种能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弹性波。声源的振动,使得同它紧挨着的一部分媒质,受到了周朝性的挤压;这一部分媒质又按照振动本身的周期性的变化过程,把挤压力传递给最邻近的一层媒质;这样,轮流交替的波密和波疏,就传遍了媒质所占据的全部空间(图1)。每一声波都具有一个说明自己的特性的物理量,这就是在一秒钟以内波密和波疏流交替的次数,这个量就叫做频率。频率不同的声音,我们听起来就有高低的差异。最低的声音,如鼓和大  相似文献   

3.
杨诚 《科技风》2013,(12):81
声速是描述声波在媒质中传播快慢的一个物理量。测量声速的方法很多,比较传统的方法主要有鸣枪法、回声法等,现代更常用的有振幅法、相位法、驻波法等,传统方法测量误差较大,只能作为声速的粗略估计用,不能用在精确的测量科学上。现代测量方法,在测量原理上趋之完美,但由于数据采集、处理方法不够完善,最终也同样导致测量精度不够高。本文采用波动理论,根据声音的共振原理来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谓声音的共振是指,管内空气由于声波的作用而引起的共振现象叫做声音的共振。此实验设备简单,并用计算机自带的声卡作为声音数据的采集工具,寻找共振峰,进而测量声速。  相似文献   

4.
Q1龙卷风是怎么形成的?龙卷风就是剧烈旋转的空气漩涡。当你用手在静止的水面划圈圈时,水就会出现漩涡。空气漩涡也是如此。因为某个原因空气旋涡会随时随处出现。从空气漩涡到龙卷风的形成需要积雨云的存在。形成的大空气漩涡在上空积雨云的强烈上升气流的作用下,被拉长,漩涡变细,旋转加快。这就是龙卷风。漩涡旋转加快的原理和花样滑冰一样,选手在旋转时把伸展着的手收缩回来的话,身体的旋转速度就会变快。电话如何传播声音?(南Q2声音通过空气的振动来传播。电话就把这种振动转化为电流信号。在话筒上有一种很薄的“振动膜”,有声音时,这…  相似文献   

5.
奇异的声音     
众所周知,我们听到的声音由空气传播。一般说来,离声源越近的地方,听到的声音越大;离声源远的地方,声音越小。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其能量随距离增大而衰减。至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反常现象呢?2005年12月11日拂晓前,伦敦附近的一个油库发生连环爆炸,橘红色的火焰和滚滚浓烟升腾到数百米的天空,60公里以内的居民都感受到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比这更远的地方,人们则是从电视等媒体上了解这一事件的。一个奇怪的声学现象很快曝光。远在300多公里外的荷兰人,居然听到了这次油库爆炸的声音,尽管爆炸声并不大,但是毕竟让人听见了。气象学…  相似文献   

6.
你知道吗?     
《百科知识》2012,(19):29
正人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声音陌生?将自己的声音录下后,重新放给自己听,通常你会觉得这声音不像是自己发出的,而别人一听,就能确认那是你的声音。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我们说话的声音,除了通过空气振动传到自己的耳朵  相似文献   

7.
<正>有一种波不携带能量,这可能吗?引力波携带能量吗?如果你敲一下鼓,一个扰动就产生了,鼓面开始振动,它会引起空气的振动并在空气中传播出去,这样声波就诞生了。因此,声波就是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振动。很显然这种振动携带着能量,而且你越是用力地敲鼓,产生的声波能量就越高。下面,我们来考虑另一种不同的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物质  相似文献   

8.
尽管在20世纪以前,人们还没有开展对水下声音的科学研究,但水下声音的存在早已为人们所知。南太平洋和西非的原始渔民采用自己发明的方法,只要将耳朵紧贴桨柄,水下声音产生的振动就能传递到木头上,被人耳听到。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静寂的”海洋世界里的动物们可以用叫声传递信息这一事实才广为科学家们接受。水下声音只所以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发现,主要是水面所造成的障碍:空气振动产生的声波碰到水面时,99%的声音不是被反射,就是被吸收;水下声波的振动也同样被“囚禁”了。轻装潜水员几乎听不到经由耳朵里残留的空气所传递的水下声音。…  相似文献   

9.
噪声可说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从街头喇叭的声响到飞机低飞时的巨大轰鸣,已成为一大环境污染。人们跟噪声作斗争也时日已久。物理学家说,物体振动时,其周围的空气也随之振动,振动能量以压力波的形式,沿着传播方向,交替地压缩和扩展空气分子,当其振动频率在20~20000赫兹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在处理噪声上有二种办法,  相似文献   

10.
江灿  王银凤 《科学中国人》2009,(10):110-113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波振动内耳的听小骨,这些振动被转化为微小的脑电波,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耳朵     
声音的来源——发源,虽然有不同,但是性质却一样,都是由於声源物体的振动,引起介质(如空气)的振动,成为声波,向四面八方传送。声波到达我们的耳朵,我们便感觉到声音。可是,到底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它的构造又是怎样的呢?这里就来给读者讲一讲关於耳朵的一些知识。外面看得见的“耳朵”只不过是人耳的一部分,它并不能听,就跟人的眼皮并不能看一样。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的(图1)。外耳和中耳的任务是传送声音,内耳的任务才是感受声音,它并且有管理身体平衡的作用。外耳主要包括“耳郭”和“外耳道”。耳郭就是露在外  相似文献   

12.
在常温下,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米/秒。今天,一些先进的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已是声速的二三倍,我们称这种飞机为“超音速飞机”。想当初,人类为了实现“超音速”这个梦想,曾经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从此以后,人们一直  相似文献   

13.
《科技新时代》2008,(11):115-115
A:通常,我们说话的时候是通过两个方式听到自己的声音的:一个是通过空气振动传到耳朵里;另一个是从口腔内直接传到内耳——从声带发出的振动经过牙齿、牙床、上下领骨等骨骼,传入我们的内耳,后者包含较多的低音成分。  相似文献   

14.
首先推导了平面声波的波动方程,其次重点分析空气中声速与温度和大气中的声速与高度的关系,最后剖析了声速与媒质质点的振动速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木子 《科学中国》2006,(5):11-11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声音的总汇。小到元粒子,大到银河系,万物都在振动。人类的耳朵能够感知的振动频率非常有限,为16赫兹~20000赫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听觉范围之外的声音就不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比如,就振动特征而言,低级下流的话语不仅伤害出言不逊者自身,而且对周围人的身体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然界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在人们可以听到的声音之外,还有听不见的声音——超声和次声。原来,一个物体振动时,会激励周围空气或其他弹性物质的质点振动。由于空气和其他弹性物质的可压缩性,在质点的相互作用下,四周的媒质就会产生交替的  相似文献   

17.
在地球上,我们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有美妙的乐音和自然的天籁之音.也有烦人的噪音。但据我们所知,月球是个非常寂静的地方,因为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无法把声音传递给耳朵。幸好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如果生活在月球上,那该会多么郁闷无聊啊!  相似文献   

18.
阮帆 《今日科苑》2008,(1):21-24
当"嫦娥一号"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公布时,北京天文馆业务办公室的高级工程师寇文以它为引子,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回有趣的"月球想象之旅"。这是一个死寂的世界,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  相似文献   

19.
物体振动的时候,空气受到激蕩,在空气中形成了一种波浪。这种波浪傳到我們的耳朵中,我們就听到了声音。声音有高低和强弱的分別。声音的高低(音調)由發音物体的振动頻率(單位时間內振动的次数)来决定,頻率愈高,音調就愈高。在音乐歌唱,高音就是頻率高的声音,低音就是頻率低的声音。平常在我們的周圍总有着包含很多种頻率的声音,但是我們听来不很显著。声音的强弱和声波的振幅的大小有关。振幅愈  相似文献   

20.
空气是什么?空气之于我们是看、看不见,听、听不到,嗅、也嗅不出,觉、也觉不着,尝、也尝不出。可是,我们无时无刻,却在呼吸着空气。如若你嗅得了火烟气,饭的焦香,或是院子里花木发出的芬芳的气息,那并不是嗅得的空气的气味,那乃是传入鼻孔的空气所带的外杂东西的气味,风是有声音的,舒徐的或者急骤的,但是那风是使其它东西振动或者向其它东西移动而发出的,风乃是流动的空气。单是静悄悄的空气,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就没有理会过它,尽管是我们从诞生的第一口气起,就是呼吸空气,并且以后也要靠它维持我们的生命,直到咽下最后的一口气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