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退耕还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可持续发展平台的重大举措,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延安作为率先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经过10年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和封山育林,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改进农村生产方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现实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落实退耕还林地块和完成退耕还林建设,全面提高和改善全县生态环境,真正实现绿化嫩江县大地的目标,为把嫩江县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是治理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重头戏.如何使退耕还林得以持续,农民不复耕,关键在于农民的生活要有保障,农民的收入能满足其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费用的基本需要.通过对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分析,结合毕节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毕节地区农民增收问题,使退耕还林得以持续开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安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是一项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政府行为。政府制定合理的经济补偿政策,所有权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保险性的补救政策成为吸引农民自愿接受退耕还林政策的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是治理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重头戏。如何使退耕还林得以持续,农民不复耕,关键在于农民的生活要有保障,农民的收入能满足其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费用的基本需要。通过对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分析,结合毕节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毕节地区农民增收问题,使退耕还林得以持续开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方面的工作,在渭北旱塬已初见成效。生态环境恢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本文总结了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一批成功典型模式,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及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地区要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生态环境建设,通过退耕还林、种草种树、治理水土流失等有效措施治理好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这些措施有退耕还林、以地养地、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甘肃省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现实 ,提出了如何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全面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的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使得原本就已千疮百孔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来自于自然灾害的威胁。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突发自然灾害视阕下的政府环境应急责任进行分析,旨在促使我国政府可以在环境问题中充分发挥职能,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黄山风景区地理环境特殊,时有暴雨与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发生,加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风景区的灾害脆弱性增加.未来对于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在概述风景区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提升其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工作效能的对策建议.强调黄山风景区的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工作要从注重灾时的应急救灾逐渐扩展到防灾减灾的不同阶段的工作(减灾、防灾、应急、恢复与重建),以期为风景区建立更科学可行的风险防范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攀西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恢复和重建攀西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攀西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认为恢复和重建攀西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应包括:(1)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2)防治水土流失;(3)保护天然林草植被;(4)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5)保护和重建工矿区生态环境;(6)建立山地灾害预警和防治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从关中地区看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地理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理环境决定论不可取。但是自然条件在远古时期强烈地制约着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作用不可低估。关中地区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环境,使得远古时期中华先民有可能依靠大协作的群体力量,既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又大力克服其带来的旱涝、土壤盐渍等灾害威胁,得以开发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的定居农耕文明区域,同南方的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一起,为中华文明此后数千年连续不断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为中华文明生产生活方式中的协作传统打上了最初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西咸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为了体现这一主题,实现农业方面的跨越发展,西咸新区可以考虑发展基于CSA的生态都市农业。文章在阐释CSA和生态都市农业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咸新区发展CSA的有利条件,提出实施CSA的具体方式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期望能对西咸新区农业及农村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脆弱的生态系统,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关系到库区经济与环境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提出了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并对消落带土地的农业、林业、渔业以及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中国的西南部属于喀斯特地形的主要分布地区,通过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试验,阐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利用SPSS11.5(英文版)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发现,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游客满意度总体较高;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游客满意度4个公共影响因子与游客忠诚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购物种类单一、不具有特色以及旅游项目的娱乐性差。根据分析结果,应该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峡坝区旅游产品策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依托工程建设产生的旅游资源是发展坝区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本通过对旅游产品开发条件和旅游业发展的驱动力分析,选择出适合坝区的旅游产品进行策划,并最终提出了坝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如何利用流媒体技术、卫星接收技术及现有电脑网络软硬件资源,实现卫星视频教学资源在城域网内的有效传输、分享和集中管理,解决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过程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和设备管理难、专业信息人员缺乏等问题,提高了教育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服饰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原料、颜色、款式及其装饰图案等有很大的影响。环北部湾少数民族服饰的风格与特征,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顺应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