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这一命题中,“人”既可指整个人类,或一个人群,也可以指“个人”。而环境,则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即我们可以“遭遇”到的一切。因此,“环境”的最大项就是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内的社会文明程度。“人是环境的产物”,意味着在人的发展上,环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人种的进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比如,寒冷地带的人鼻翼比较长,而热带地区的人们鼻翼则比较短。这是因为,前者从体外吸入空气进入体内,需要通过比较长一点时间的温暖,而后者却不需要。还如,热带地区的人们嘴唇比较厚,而寒冷地带的人们嘴唇则比较薄。人们的嘴唇之所以是红“红”的.是因为它布满了血管。嘴唇厚有助于从人体内散发出更多的热量,嘴唇薄则有利于保存人体内的热量。赤道地区人们自然卷曲的短发则是为了形成一个空气层,更好地保持大脑免受过于强烈的阳光的暴晒。  相似文献   

2.
肖川 《江苏教育》2008,(11):18-19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这一命题中,“人”既可指整个人类,或一个人群,也可以指“个人”。而环境,则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即我们可以“遭遇”到的一切。因此,“环境”的最大项就是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内的社会文明程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人、环境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这一命题中,人既可指整个人类,或一个人群,也可以指个人;环境则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即我们可以"遭遇"到的一切。因此,"环境"的最大项就是包括生产力发展水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模式脱胎于机器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带有“机械加工”的明显特征,在教师、学生和知识“教育三要素”的关系问题上,“见物不见人”,“知本主义”价值观念膨胀,片面强调工具人的可塑性,忽视主体人的自塑性,把学生“物化”为装载知识的“容器”。在教育过程中,“以教代学,因教废育”,以标准化的“范式加工制造”,取代学生的自主成长发育,违背了主体人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的自然规律,疏离了“学习即生活”的真义;既限制了学生的知识化、智能化,又限制了知识的生命化、人格化,从而限制了创造个性的多样化发展。因此,在对传…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旨在充分挖掘、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资源,让幼儿通过与环境的充分互动和发展。青岛市民政局幼儿园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已初步构建起具有本园特色的环境教育课程。让幼儿乐于亲近环境、学会关注环境、积极探索环境、主动保护环境,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内容 高一地理新教材环境教育内容中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环境与发展三部分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7.
彰显校园心理环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突出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意义 心理环境指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心理行为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事实.所谓校园心理环境通常是指学校内部形成的独特的校园空间环境和人文氛围,是校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总和.这个环境对人的心理感受、心理体验、身心发展,甚至是对人的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产生心理影响和行为制约.  相似文献   

8.
李姣 《湖南教育》2005,(2):31-31
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家门口有块埋在土里的赭色花岗岩,当你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匹小马驹,回来时拍拍它的背,说上两句话。或者,手中托着一只蝉壳,你仔细端详它,土黄色的薄膜上有些细细密密的纹理,在太阳底下流动着,就像一只透明的活物。当你的心中流淌出歌声时,有一种动人肺腑的力量,仿佛百花盛开,万物惊醒,黑暗都被远远地推开!有  相似文献   

9.
人们为寻求一种建立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基础上的长期发展的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提出过“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等各种构想。但这些构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持续发展”(Sustainsbte Development)同E述其他几项构想相比,具有更确切的内涵和更完整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包括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而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为了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当今世界,科学进步,但人口剧增;工业发展,但资源短缺.现代文明以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向环境中排放的有毒、有害废弃物与日俱增为代价,并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大气、水体、土壤、食物等污染严重.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持资源和改善环境,合理地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发展”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主题,在“社会发展”这一层面,人们对于“发展”的内涵和意旨有着相当充分的探讨。尽管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对发展的目标、战略与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也逐渐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共识。正如《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中指出的:“发展权利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人权,每个人及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发展是人民与社会解放的进程,不能把发展降低为经济增长。”然而,在“个体”这一层面,对“人的发展”的含义却缺乏充分…  相似文献   

14.
刘果 《教育导刊》2004,(19):33-33
“教育过度”(over-education)亦称“教育过剩”或“教育膨胀”,即指一个社会或个人所拥有的教育超过了需要,具体说来,是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在总量和水平上超过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地推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同时也增强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大规模改变着人类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着环境中物质循环系统。于是相应地产生了现代的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看到这么一个个寓言: 一把沉重的铁锁挂在门上,有一个人人拿一根铁棒去敲打它,不管怎样用力都打不开。这时,另外一个人来了,他拿出一片小小的钥匙往锁孔里一放,“咔嚓”一声,锁就开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采用同类比较的方法,对我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的"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所涉及的文件及立法情况、课程设置、教学途径与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以及校内外的环境教育项目开展情况等要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完善我国"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提出以下建议:建立完善的法律和管理体系;学科渗透与专门的课程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环境教育水平;多方参与的"学校—社区"环境教育评价;建立多方合作的校内外环境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8.
“学校即社会”是杜威理论中具有奠基性地位的一个命题,它标示着一种新的环境观:学校是改造社会的基本手段,学校是一种社会环境。这种环境观反对主客体二元对立,强调环境与个人的活动、经验的生长是统一的。在此环境观基础上,杜威论述了学校环境的功能及设置环境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走进桓台县实验幼儿园的大门,你会感觉到处生机盎然,整洁优美的自然环境,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活泼自信的幼儿团体,都给人们带来春天般的气息。自2005年开展“阳光教育”园本课程研究以来,我们努力创建阳光的教育教学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教育活动,打造阳光教师队伍,培育阳光快乐儿童,构建阳光温馨家园。  相似文献   

20.
中学历史教学与环境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在研究人类历史的同时,应该加强对自然环境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历史活动课程,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