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换心、鼓舞。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其过程应建立在“动情”的基础之上。无爱之教育必定是失败的教育。只有根植于挚爱之中的教育,才能生情,才能有感,才能躬行。中学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它既是一个由知到行的心理内化过程,又是一个师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爱”对学生的感染和激励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是否具有“爱心”是提高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专家举荐人的生活,社会的生活,是充满道德关系和道德问题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走进李莺老师的课堂,轻松愉快、平等交流的气息就会迎面扑来;在她的课堂里,你会觉得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许多情感、行为上的认识都在那游戏、活动、谈话中,不经意地感悟、明白了。她追求的是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  相似文献   

3.
学校的品德教育如何依据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综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并为学生提供一种以实践体验为主的道德培养的途径呢?这就是:回归生活。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所反对的是脱离、背离生活的道德规范教育、社会知识等教育。“回归生活”正体现了新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美国基础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做”,强调学生学习与实际结合,强调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发现,注重教育教学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情境化,学生掌握的是自己的知识。美国大学的成功与其对“通识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面临新世纪的道德教育挑战,美国将品德教育生活化和情境化,避免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把品德教育落在实处。这些教育经验都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汝琳 《教育》2010,(11):52-53
当跨进新世纪的大门之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这把双刃剑很有必要去关乎人的生命质量。因为只有生命力的教育才能培育活生生的生命。素质教育以“德”为本。但传统的品德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行为变化,使学生学到的只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为了加强儿童的品德教育,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德育课程,它集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于一身,引导学生通过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知识和能力,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其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激励性评价能够使人正确认识事物,有利于接纳新知识,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可谓是一剂良药。尤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激励性评价,能够促进师生交流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教师如何运用激励性评价才能让品德教育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批评鼓励结合,促进品德教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成绩下降、违反学校纪律等,教师需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学生改掉坏毛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优秀思想品德;若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乐于助人、勤奋好学  相似文献   

8.
品德教育只可能使学生知其然、做其然,难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易使学生沦为道德奴才.道德理性教育重视"授人以渔",忽略"授人以鱼",难以使认知与行为一致.品德属于个性心理品质范畴,二者关系是:品德=人格品质+道德标准.现实中仅培养诚实、勇敢等品德内容的品德教育实际上只是人格教育,真正的、培养道德主人的品德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标准教育.  相似文献   

9.
<正>一、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存在问题(1)品德教育脱离实际要求品德教育脱离实际要求主要表现是德育针对性差,缺乏魅力,实效性不强。教师、家长对德育的生活性、活动性、情感性等本质特点缺乏认识。德育通常是灌输道德知识,"耳提面命""、苦口婆心",孤立的制度规定,有些教育榜样又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当前所行所想所要解决的问题少,没有在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10.
道德评价是一种心智活动,是应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对已发生的道德行动的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经常运用道德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确定合理行为的能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势必让储存在记忆仓库里的道德知识被“激活”而复现出来。这种“复现”,不仅加速了道德内化,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把道德知识变成组织个人行动的自觉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