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门户网站数据新闻的发展一、关注的领域从2012年1月13日到2013年11月30日,网易"数读"发表了236篇。2012年6月4日到2013年11月30日,新浪"图解"发表了100期,热点制图40幅,特别策划5条,总共145篇。搜狐的"图表"下"数字之道"从2012年5月21日到2013年11月30日,发表了213期,两会特别策划10篇,共223篇。三个门户网站的数据新闻都更多关注中国新闻,其中社会新闻是报道重点。二、数据的收集和整合门户网站数据的来源非常广泛:一是国外研究机构的调查信息,如新浪"图解"的《中国的"小伙伴们"——是友邦还是敌  相似文献   

2.
最近翻看报纸,读到了一条"新闻",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1 这条"新闻"的标题是"求职无望,一级厨师跳楼获救",从标题看是一条值得关注的社会新闻,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催生了一出悲剧.新闻不长,不妨共同欣赏,看它到底在说什么:  相似文献   

3.
“标新立异二月花”。新闻贵在出新,众所周知。那么,言论要不要新?愚以为,言论更要求新。具体说,从言论的选题、立论、说理乃至语言都要像刚刚采摘的鲜果,甘甜脆嫩。所谓“独家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从1992年开始,侧重言论的写作,二年多时间,共向市以上新闻单位发稿40多篇,用稿率达90%以上。一条切身体会,言论写作一定要标新立异,具体要做到“四新”:  相似文献   

4.
杨江 《青年记者》2012,(1):36-38
沉默半月后何以成新闻 5《底层的懦弱》是我发表在2011年第45期《新民周刊》上的报道,聚焦了2011年10月22日发生在深圳市宝安区河东社区的一起“联防队员”强奸案.我在文章的开篇中就提到“这起强奸案从三名涉案当事人命运发生交集开始就在沿着一条不太正常的轨迹发展”,其实,回顾这起新闻事件发酵的过程,我们亦可发现,这个新闻从媒体介入之初开始也在沿着一条不太正常的轨迹发展.  相似文献   

5.
那一位导师     
二○二一年一月十日,沈昌文先生病逝,我心痛万分,一时六神无主.参加完沈先生的告别仪式,我回到家中,给钟叔河先生打电话,聊了十几分钟.最后钟先生说:"你与沈先生的师徒情谊,很难得啊!"听到这里,我心中一阵刺痛,不自觉中,眼里滚落几滴清泪.我做出版己近四十年,说到师徒关系,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追随沈昌文先生做事,直至他老人家九十岁高龄,溘然仙逝,尊师之情,须臾未敢懈怠.  相似文献   

6.
1996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里,江泽民同志从战略的高度充分阐明了新闻舆论导向的重要性,从历史实践的正反两方面总结出一条基本经验:充分运用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才能把人们引导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来,引导到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上来.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九日至二月五日,邓副总理对美国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从宣传报道看,苏联领导集团对这次访问极为关注,主要报道和评论均由塔斯社和《真理报》来发,其他报刊只是照转塔斯社的新闻。《真理报》自一月三十日起,几乎每天都在第五版登一条塔斯社播发的关于邓副主席访美的消息。二月一日,除发了一条题为《美中会谈》的消息外,还和同版登了一篇阿列克赛·  相似文献   

8.
刚 给《新闻记者》写完一篇分析假新闻的文章(载《新闻记者》2002年第2期) ,又从2002年1月25日的网上 ,看到一条被人们点击次数颇高的新闻 :“今年39岁的广东梅州市蕉岭县农民王来生八年磨一剑 ,完成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 ,受到国际社会重视。”这使我想到看报时剪下来的另一条新闻 ,即200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 )发表的《敢峰就哥德巴赫猜想发表论文》 (我原计划就这条“新闻”说几句 )。这条新闻根据人民日报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教育世纪》第一辑里收入的一篇文章《直取“1 +1”之探索———用…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跨过而立之年的女农民通讯员。从1986年起至今,从事新闻写作.已经历了8个春秋,爬格子品尝了酸甜苦辣味,闯出了一条业余写作的路子。这8年,使我从一个农村女知识青年,成长为大众日报优秀通讯员。这其中我体会最深的有三条:作为基层通讯员,要搞好新闻报道工作,一是靠领导支持关怀,二是靠老师帮助指导,三是靠自己勤学苦练。我出生在济南市东郊历城区王舍人镇梁王村一个  相似文献   

10.
由新疆新闻出版局和新疆新闻学会联合举办的、有38家汉文报纸参加的新疆报纸编校质量评比,于3月上旬结束。为了保证这次评比的客观公正和权威性,主办单位聘请了大多有高级职称的10名编辑和语文教学专家组成评审组,抽取1995年10月各报参评报纸最早一日的一版和最晚一日的四版,经过近两个月的认真审读和集中评比,严格按照标准评审其字词、语法、标点及常识性差错。抽查评比结果:获得前15名的报纸的差错率均在万分之五以内,获得第一名的新疆日报和并列第二名的阿勒泰报、博尔塔拉报差错率仅分别为万分之一点二五和万分之二点二五,差错率最高的为万分之二十三点七五。与1991年全国首届省报编校质量抽查评比差错率万分之七点四四至万分之二十七点六九相比较,新疆报  相似文献   

11.
作为《南方日报》一个多年的读者,自从我的案头换上一九八五年的新台历以后,我每天翻阅邮递员投来的这份报纸,觉得它的版面今年以来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总的印象是:这家报纸现在新闻多了,言论多了,比以前更有看头了。从今年元旦到一月二十一日的三个星期中,《南方日报》第一版除了元旦和少数几天登的文字和图片新闻较少以外,其余每天登的文字、图片新闻有二十多条,给人以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之感。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     
首都新闻学会举行第一届学术年会首都新闻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二月十九日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科技馆举行。首都新闻学会从一九八○年二月六日成立以来,广泛开展了各种学术活动。在这次有一百四十人参加的学术年会上,共收到学术论文三十三篇。有十一位代表作了专题发言。会议强调,  相似文献   

13.
2021年2月24日中午,我正在首都机场边看手机边候机,一条微信传来:"各位亲朋好友:我老父,庄守经,已于二月二十三日晚7:25分仙逝!……"仿佛脑子里"轰"的一声,饶是早有心理准备,此刻一时也难以接受.就在春节前,我还看到过朋友转来的视频,其中庄馆长尽管面容消瘦,嗓音嘶哑,但仍面带微笑,以坚定而有力的语气预祝大家新春快乐,幸福如意,并表示继续与病魔抗争并战而胜之的意志与决心.然而,他还是走了……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一、二月之交,我随中宣部新闻局局长钟沛璋同志赴广东,到了佛山、中山、珠海、深圳等地,与广东各级新闻单位、宣传工作部门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就新闻改革等问题作了一些调查. (一) 广东之行令人兴奋,到处能感觉到改革、开创、前进的热潮.广东比较富庶,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原有较好基础.近年实行开放政策,首先得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最近新湖南报的社论感到很大的兴趣。我们认为这个报纸的社论有这样三个特点: 一、社论和新闻配合得好,很多重要的新闻都配发了社论。如二月十九日头版报道了“道县大种南瓜”的新闻,反映了道县种南瓜的群众运动,介绍了种南瓜的经验。新闻旁边就是题为“多种南瓜”的社论。社论热情地赞扬了道县人民的做法,指出种南瓜的经济意义,号召大家多种南瓜。从二月二十日到二十九日九天中,报纸共发表了十五篇社论,每篇都和新闻紧密结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近来在读报时,有一类报道横向联系信息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例如: 新华社二月十九日播发了一条《川浙沪津对口支援西藏》新闻,报道了四个省市的赴藏干部,同西藏有关方面商定了十七个经济技术协作项目。为落实援藏项目,他们都做了不少工作。上海、天津还主动向西藏提出,要增加一些新的支援项目。拉  相似文献   

17.
1994年3月25日《大众日报》一版发了一条花边新闻《数牛》,许多人读了都说好,新闻界前辈、省新闻学会副会长李芳木同志还就这条新闻写了一篇短文《牛多了也不能吹》(见3月30日《大众日报》二版)。这条新闻说的是这样一件事:肥城市大力发展养牛,计划一年养10万头。到年底了,计划达到了没有?全市到底养了多少头牛?市领导不听汇报,而是派出826名干部,分赴全市17个乡镇、604  相似文献   

18.
素爱“爬格子”的我,因为平时上班较忙,写稿只好是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国务院决定从去年3月1日,职工每周工作44小时。从去年5月1日起,铁路系统实行了双休日的制度,我欣喜若狂,激动万分。一是党和政府关心职工的休息和切身利益;二是有了双休日。我就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安安心心心地在家写稿,过一过写稿之瘾,写出更多,更好的稿件。  相似文献   

19.
马彧 《青年记者》2017,(29):6-7
短视频是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风口,从几秒到几分钟,短视频正在成为新闻内容生产模式之一,为专业新闻生产者重视.2016年11月初上线的APP梨视频,11月21日以一条6分27秒的短视频新闻《实拍常熟童工产业:被榨尽的青春》(以下简称《常熟童工产业》)引发舆论关注,10小时内转发量过万,3日斩获1700万播放量.短短6分多钟,从发现线索到揭露事实,从外围信息到内部实拍,一条“童工”产业链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20.
案头摆着上海《文汇报》唐海同志于1982年4月1日的一封来信。信上说的是复制一条36年前《文汇报》“加急专电”的事。 36年前登出的一条新闻,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从北京到上海复制呢?原因是新闻研究所报刊史研究室的同志,向我谈起这条新闻时,感慨地说,徐铸成同志到现在还念念不忘《文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