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物理学科主张以实验教学为主,多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引领学生的学,基于“临床式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更加侧重将教学与物理实践相结合,关注教育的实践性和现场性。“临床式教学”的课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了高效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物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教育创新、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贯彻以来备受瞩目的教学任务,是当代教学工作者亟待完善的教学问题.本文以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为教育创新的立足点,对在新时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融入生活化理念、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展开思考,提出“生活资源走进课堂,焕发生机”“生活情境汇入教学,耳目一新”“生活问题渗入实验,魅力无限”“生活元素融入活动,妙趣横生”的生活化物理教学方略,旨在为初中物理教学注入生活的力量,在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火苗的同时,促进高效物理课堂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以趣味物理实验为教学载体,依据“趣境中体验现象→探究中明辨物理→实践中理趣融合”的教学路径,可以建构初中物理理趣课堂。文章以初中物理“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展示了建构电路概念的理性学习与趣味实验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翻转课堂在物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将“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进行了翻转,突破了传统物理教学的时空限制,为物理课堂注入了生命力,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了自主学习者。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使翻转课堂真正发挥作用,初中物理教师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制定合理的教学标准,培养初中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与“讲授式教学”的概念内涵和两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强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把“探究式学习”和“讲授式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物理教育的基本课程理念中有一条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深刻分析这一条基本理念,再分析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会发现,在目前笔纸考查制度的影响下,物理课堂中的“生活、物理与社会”这个环节落实的效果不容乐观.为了真正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价值,本人在教学实践深入开展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开展初中物理的综合实践活动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就结合活动的实际开展,谈谈综合实践活动对物理教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课堂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双边活动.新一轮初中物理课程的改革特别强调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探究性教学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式,本文旨在研究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刘斌 《学周刊C版》2019,(24):65-65
随着信息技术走入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其为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带来了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其中就包括“微课”。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与以往的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具有独特性,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其灵活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课堂能够有效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教师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使得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又高效有趣.学生需要在物理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参与到初中物理的学习活动之中,并且在实验操作中锻炼一定的个人物理实验操作能力.教师需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推动学生积极启发个人的初中物理学习思维,培养初中物理综合素养.本文主要研究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如何融入信息技术,从而打造更为活跃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10.
初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大多数理论需要通过实验证实,但在我国的实际教学情况中,大部分初中物理老师在实验课堂上以知识理论教学为主,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初中物理老师教学实践活动较少,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的整体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整体学习效率较差.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阶段物理老师要转变教学态度,积极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提升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效率,本文就关于初中物理老师如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社会学的理论基础。通过结构功能理论、互动理论和交换理论对学校与社区关系的诠释,揭示了现代学校观念中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形成是学校和社区共同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高校图书馆在现阶段应具有目标创新、服务创新和角色创新。高校图书馆要利用自身优势,立足于满意服务向知识服务方面转化,给读者更好、更高水平知识服务的同时,加强个性化服务及数字化服务。  相似文献   

13.
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合作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越界"、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干预",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对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边界。根据贺来的边界理论,家校双方的合作边界具体包括:领域分化,凸显"主体自觉";自我限制,做"能为与当为"之事;开放互补,实现家校"良性互动"。与此相适应,家校双方的合作边界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维持:明确家校双方的教育权利与职责;建立家校双方"互利共生"的愿景;构建"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raises the question of how to conceive of religious education as a research discipline. The theory of activity systems is used in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systems of research and the systems of school. The author argues for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and school practice, where understandings of school practice may enable theoretical expansion and where the language used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may give renewed understanding to the field of practice.  相似文献   

15.
家庭与学校之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是教育学术与政策研究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作为美国学校与家庭伙伴关系建立的一种理论基础,重叠影响阈理论认为,家庭、学校与社区为学生成长承担共同的责任时对孩子的关系发生了重叠的影响,他们之间的影响力会不断累积,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关怀型社区之中。文章主要阐释重叠影响理论与六种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实践框架模式,希望对我国建立新型的家庭与学校关系提供有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通过对"家校社"合作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模型的梳理,结合知网上家校社的研究现状综述,借鉴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较早国家的理论及实践经验,提出中国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中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联的基点在于真实的教育问题,这是重构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新视角。教育理论源自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教育问题意识的弱化是我国教育理论贫困的深层原因,教育理论的贫困加深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的重构需要教育研究共同体进入教育场景发现和思考本土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社区与学校的关系是当今国际教育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良性的,互动的社区与学校的关系有利于社区的发展,也有利于学校自身的进步。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建立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良好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现从社区的角度探讨农村学校与社区之间关系的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学校与社区的关系逐步步入了学校向社区开放、社区参与学校的合作阶段.然而,我国很多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与民族社区处于相互隔离状态.因此,应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民族社区有效地参与民族中小学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20.
The following article, through the tenets of critical race theory, seek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hips. By investigating the views, values, and perceptions of three African-American community organizers in Chicago, Illinois, the following account offers a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constructs in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students of color in urban schools. The work of community organizers in schools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via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execution of viable approaches to critically analyze the world of young people while developing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address their realities. In an attempt to challenge hegemony in public education the author offers critical race theory as a feasible construct in praxi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