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元导读】本单元叙述的是从“二战”结束至苏东剧变前的历史。在经历了“二战”的惨痛经历后,人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美苏两国冷战和争霸的局面,但是新的世界大战始终没有发生。正是在这样相对和平稳定的世界局势下,也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文明沿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继续发展。具体历史线索如下: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军事经济实力。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都是在美国一手主导下建立起来的。此时的美国人很乐意把自己比喻为新的罗马,认为美国是世界和平的保障,世界将进入“美国治下的和平”时期。虽然其中美国也经历了低潮期,但是总体上美国一直是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体现着“美国治下的和平”的梦想。认真分析“美国治下的和平”的内容、策略及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战日本沈阳盟军战俘集中营”是辽宁沈阳对外交流具有独特作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关共同经历,共同战斗,共同利益的见证。”充分发掘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对促进中国和世界人民友好往来,化解误会和平发展,提升辽宁沈阳的世界知名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二战结束50余年了,世界一直不平静,但是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现在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正如邓小平所说“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为此在二战史的教学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教育,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围绕这一主题,结合二战的历史知识,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育。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的中日、中美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曲折发展历程、中日关系源远流长.曲折复杂、大体上经历了友好交往——日本侵华(甲午、甲辰,甲寅战争,全面侵华战争)——冷战对立——和平交往几个时期.正确对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是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歪曲历史,为自己的侵略罪行进行辩解,甚至否定侵略历史的言行,在日本国内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一战”期间到“二战”期间,美国扶植中国政治势力同日本激烈争夺对华主导地位:“二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20世纪50—70年代初美国推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和军事上包围威胁的对华政策;此后中美关系解冻.由对抗转为对话,但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两国关系的发展一波三折,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不过,中美两国之间存在共同利益,合作会使双方获利,中美关系将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二战结束50余年了,世界一直不平静,但是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现在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正如邓小平所说“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①为此在二战史的教学中,总结历史  相似文献   

7.
肖丹  王志伟 《教育与职业》2023,(18):102-106
人才是我国的第一资源,对于深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深刻意涵。梳理人才引领与职业教育历史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经历了从“助力”到“引领”、从“定位”到“赋能”、从“适应”到“协调”的互动转向。为厘清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功能,需要基于经济、政治、教育三方面探寻人才引领视域下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源流。面向未来,要树立类型化职业教育发展观念,设计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新引擎,塑造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品牌,构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8.
联邦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正视并反省德国历史,尊重人民,勇于承担政治家的责任。勃兰特的历史认识与其个人的成长经历、与他的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历史观、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阶级基础和指导思想以及二战后德国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勃兰特的历史认识及其政治和外交实践,树立了战后德国和平国家的形象,对于战后欧洲和平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西洋宪章》是二战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它在颁布后成为反法西斯盟国构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总蓝图,集中体现了盟国战后和平建设的思想和方略,如反殖民主义和反扩张主义、经济国际主义、社会安全和集体裁军等。表现出战时盟国进行的和平建设所具有的积极特征,首先是建设和平条件的全面性,积极和平建设和消极和平建设的兼顾;其次是和平建设的公正性、广泛性和开放性。在《大西洋宪章》指导下,正是战时盟国进行的和平建设所具有的这些积极特征确保了战后世界整体和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战争通常带来灾难和痛苦,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人们更多的是难以忘却的创伤。但斯大林也承认“战争不只是一件可诅咒的事情”,经历二战的美国不仅没受损,反而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实力大增,参与二战确是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迈出的关键一步。以原子能、电子计...  相似文献   

11.
马迅 《海外英语》2024,(2):208-210
《别了,柏林》是英裔美国作家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 1904—1986)旅德时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在二战前夕居住于德国期间的见闻与经历。该作品通过“他者”镜头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描绘二战前德国四位代表各自所处各阶层的典型角色平静表象下充满冲突矛盾现实处境与撕裂的人格心态,论文将以创伤理论的视角,通过人物的言行、心态与经历所形成的创伤表征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对经历的自述及“他者”的写实记录本身便是创伤疗愈的最终方式,对各个角色经历在当时时代下个体创伤的构建,再现了二战前德国各阶层的集体历史性创伤记忆。  相似文献   

12.
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15世纪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可以使我们懂得祖国“和平崛起”四个大字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单元主题式教学是引导和实现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层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教学价值的基础上,以“平移和平行”的教学为例,探讨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一、俄罗斯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强国之路经历了五个关键阶段:彼得一世的高等教育改革、罗蒙诺索夫创建莫斯科大学、19世纪的高等教育立法、苏联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苏联的出现引起民了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不安,基于意识形态和一战后世界和平的考虑,苏联排斥在巴黎和会之外,这种安排上使苏联处于欧洲的边缘。“边缘化”政策导致欧洲均势的破坏,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二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6.
《历史考试大纲》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以及“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6个专题为框架,选择了与战争、和平有关的历史事件作为考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死人的时代》是法国当代皮埃尔·加斯卡尔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掘墓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经历与见闻,揭露了“二战”纳粹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美好愿望,并对生与死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思考,即坦然面对死,珍爱生命,重视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二战硝烟早已散尽,但其后果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格局。它留给人类最宝贵的遗产,莫过于人类对和平的深刻理解和孜孜追求。追求和解,追求和平,其根本在于对已经发生的历史必须有个正确的认知。但是,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问题上屡屡伤害亚洲人民的感情,大肆编造种种“理由”,重新建构“历史”;散布种种谬论,为军国主义招魂;捏造种种“事实”,替侵略行为辩护,企图否定日本侵略战争的性质,其具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9.
<正>单元统整是增强课程理解、促进素养培育的基本途径。单元统整下历史单课素养培育是历史课程育人的基本环节。近年来,为革除碎片化教学弊端,打破“课时主义”束缚,促进深度学习与素养培育,单元统整教学已成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倍受学界关注。同时,单元统整教学实践中广泛存在“集合化”“碎片化”和“封闭化”等异化现象,这些现象制约了单元统整下单课素养培育的实施。对此,本文拟以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简称“本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以下简称“本课”)为例,阐述单元统整下历史单课素养培育的理念、误区及策略,以期服务实践,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20.
姜辉 《陕西教育》2005,(11):59-60
在我没有去德国漫游之前.一听到“德国”这一名词.心头就产生一股“厌恶”的感觉。因为该词往往让我与电影上的“德寇”、“纳粹”、“法西斯”和“希特勒”联系起来。如此我的眼前就出现了盖世太保枪口下的暴行……但在我漫游德国后.我才认识到如今的德国人,是那么的热情、诚挚、友好、无私、善良。但更令我崇敬的是:德国人勇于承认“二战”时羞耻的历史。为防止新纳粹势力的滋生.德国政府便狠抓对青少年的教育:要直面“二战”的历史.要以史为鉴,方能使国家兴旺发达.更能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那么.他们是怎样教育青少年直面“二战”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