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胜 《今传媒》2005,(1):30-31
一些人豪迈地打点行装,开始了下一个旅程。一些人的身影,悲壮地消失在征途的烟尘中。还有少数人,沉重地堕落了……但传媒人的故事将永远说下去!不管天上有乌云还是太阳,传媒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生动的。而传媒人的脚步,总是那样的来去匆匆,风雨兼程。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和郑保卫的《新闻精神论》一书的学习和研究,认为王克勤的调查报道都遵循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并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新闻精神的要求:一是科学精神;二人文精神;三是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4.
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设立的“普利策奖金”,自1917年开始颁发以来已有很长的历史。授奖对象包括:美国小说、戏剧、诗歌、音乐、历史、传记、非小说类纪实文学著作和新闻,其中新闻奖是普利策奖最重要的奖项。主要以通讯、特写、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新闻、现场新闻摄影、社论和批评为主。范长江新闻奖是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优秀成果的最高奖。评奖的基本要求是:“政治坚定,艰苦深入、廉洁奉公;业务精专,勇于创新,成果突出。”比较这两个奖项,可看出中美两国新闻价值观念的异同。一、美国新闻报道主要以负面的“揭丑”报道为主;中…  相似文献   

5.
6.
眼下,各媒体对社会新闻采访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从版面上看,“现场”、“直击”等报道特别受到读者青睐。因此,目击式、体验式等隐性采访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作为一种并不新颖的采访报道形式,隐性采访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扬长避短?采访过程中如何无限地接触到新闻事实?报道技巧上如何再现新闻现场?如何折射事实背后的深遂内涵?面对新挑战隐性采访故名思义,在采访中不暴露记者身份,而是以一名普通社会成员的视角参与、观察、感受,它突出的特点是目击第一现场,体验客观过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记者采访手段趋于电子化,伴随着网络记者的…  相似文献   

7.
王克勤:《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中国当代著名揭黑记者,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著名揭黑记者)”。近年来先后推出震惊海内外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等一系列揭黑性深度调查报道。仅2001年一年在他的笔下仅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就达160多人。2002年底,他被《南方周末》评为“2002年度中国传媒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8.
2000年11月,《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王克勤接到股民投诉:李学仁,投入55万元在甘肃华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炒股”,过了一段时间,他多年积存的53万元便付之东流。李晶华,1999年7月,在兰州力鑫经济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炒股”,她买的云南铜业股出现跌停板,李要求公司马上平仓,但报单小姐(法人代表陈耀争之妹)称无法平仓,还要求李再吃进1000股爆仓,结果爆仓之后也不平仓,直至该股出现第三个跌停板,公司才为她平仓,仅这一笔,她的亏损加上手续费就已高达1.6万元。从1999年3月她陆续入到“力鑫公司”的9.4万元,到此时已被洗得只剩3300元了。徐作刚…  相似文献   

9.
张骏德 《新闻记者》2005,(10):42-43
我想探讨一下记者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我记得1980年复旦新闻学院曾经开过一次新闻业务的研讨会,有一个题目专门讨论记者采访到底是什么。当时基本上有三种意见。北方来的记者认为采访就等于调查研究:南方来的记者(暨南大学的陈朗先生)认为采访不等于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一直坚持:记就是记录,在采访时一定要冷静和客观,尽量让自己不要卷入到采访的事件中去,以免给采访和写作带来太多的主观色彩。然而,湖北巴东县中医院女护士王飞越却让我放弃了这种坚持。王飞越得知自己患的是肺癌,便坚持死后要把眼角膜捐献给穷苦的眼疾患。我在11年的记生涯中,还没有哪一次像采访王飞越这样使我的情感陷得那么深。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的人不会不知道尼克松。知道尼克松的人不会不知道水门事件。知道水门事件的人不会不知道,那是两个小记者掀起的轩然大波——尼克松总统在水门事件中被拉下了马。 1972年6月17日,美国的一帮警察在华盛顿的水门大厦里——那是美国民主党总部所在地——抓住了5个装窃听器的人。6月18日,《华盛顿邮报》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事件。6月19日,尼克松的新闻秘书称这一事件是“三等盗窃未遂案”。尼克松则否认白宫与这一事件有任何关系。 《华盛顿邮报》负责这一事件报道的两位记者不吃这一套。他们一个叫卡尔·伯…  相似文献   

12.
张妍 《记者摇篮》2005,(6):57-57
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一直把记者说成是“无冕之王”。凡是有过采访经历的记者大都遇到过这种情景。有些记者听了之后洋洋得意。还真的把自己当成了“无冕之王”。  相似文献   

13.
14.
在新闻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的报道对象,比如重大的社会现象、典型的人物形象等等。依靠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可能无法最全面、最深刻地表现和挖掘出这些报道对象的精髓。这个时候,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可读性强的新闻速写就成了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武器。一组好的新闻速写,不但要做到主题思想突出、新闻性强、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亮点,还要利用各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报道。  相似文献   

15.
邓涛  谭志红 《新闻三昧》2008,(10):56-56
柏生,本名陈柏生,笔名肖柏、柏子。她祖籍安徽安庆,1926年生于北京。“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邓拓赠言),作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柏生是新闻速写、专访写作的高手。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范莉 《新闻前哨》2002,(9):24-24
新闻敏感从哪里来?靠天生的聪明和一时的灵感都不可能。一名记者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冷漠待之。美国的一位新闻学者说:“记者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都好奇”,这是对新闻敏感最通俗的概括。作为记者对周围事物要多看、多问、多打听,可以说保持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新鲜感是新闻敏感的先决条件,而要保持这种新鲜感,就要求记者经常注意周围的情况变化,特别是一些异常现象。但如果没有新闻敏感,记者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很可能会反应  相似文献   

18.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不过,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的新闻题材。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负责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进而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