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写作主体的身份特征及其变异,给报告文学文体的面貌及流变带来影响。文章从记者型与作家型写作主体对文体的影响,“一日式”:大众型写作的模式,军旅身份写作主体的意味等三个方面对此作出阐述,写作主体的身份变异使报告文学这样一种以跨文体性作为自身重要规范的文体显示出较强的交叉性与兼容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1992年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了“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八个大型奖项,近期又启动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大奖”,为中国报告文学创作鼓劲助威,使新中国报告文学成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史诗,为繁荣报告文学事业作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章罗生先生 2 0 0 2年出版的《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与他 1995年出版的《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相比 ,不仅增大了篇幅容量 ,更主要的是大大增重了学术含金量。尤其是在学术浮躁之风日浓的今天 ,这一高品位的学术成果 ,不仅弥足珍贵 ,而且具有一种强有力的示范意义。大致说来 ,《发展史》具有以下学术特色和意义 :一、文学史研究的整体意识该书的研究时段从 1898年始至 2 0 0 0年终 ,横跨整整一个世纪。著者既追根溯源报告文学的初始 ,又零距离地研究报告文学的最新发展 ,在对该文体的一切场域详尽了解的基础上 ,把其百年…  相似文献   

4.
“百年中国文学”并不仅是时间概念,而且是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史概念,它以其整体的视界,“一览众山小”的气度,突现了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演变过程,这无异是一项革命性举措,把当代文学置于百年中国文学视野去研究,是一种艰难的整合,除《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等少数几种论著较令人满意外,有份量的,经得起时间沉淀的著作还是太少,今后如要编写新的文学史,寻求突破性的进展,仍必须把更新文学史观念和方法放在首位,此外,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再次,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文化层面上的融合。还应倡导扎实,严谨的学风,强调学术论著撰写时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5.
当代报告文学写作中存在着一种女性主义写作道路:自觉的性别意识,积极的介入姿态,合理的想象,别样的笔致,注重情感真实,关注偶然事件;她们营造“在路上”的现场感,读者会随作者的游走与沉思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这类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人性化、体验型、介入式的报告文学,可称之为“柔性报告文学”,它打破了男性写作的英雄化、灌输型、预言式的“刚性报告文学”的单调模式。“柔性报告文学”与“刚性报告文学”优势互补,并从一个侧面显现出20世纪中国女性解放的道路,因而具有文学史与社会学史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斯诺的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和《为亚洲而战》在对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进行表达时,把握“客观公正”、“正义”的报道原则以实现其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作品中对尚处旧中国“腹中”的新中国的报道,则是通过对儿童、少年及某些特殊人物的“童年时代”的叙述,鲜明地体现了“客观公正”、“正义”的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7.
:当今 ,报告文学已经是更趋成熟的被国际公众广泛接受的文学体裁之一 ,是社会公众关注、思想含蕴丰厚、社会意义重大的信息时代不可替代的语符载体。仅用“文学的轻骑兵”来阐释报告文学的文学品位与价值已不能表达其文体的美学特征了。但是 ,新近出版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 ,依然沿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文学体裁“四分法”,将报告文学挂靠在“散文”的名下 ;甚至不承认报告文学是文学 ,责难其“缺乏文学性”之声也不绝于耳。鉴于对报告文学文体的误解 ,应该从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思辨色彩和艺术美感相契合、现实性和史诗性的和谐共容几方面认识报告文学文体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报告文学这一名称在中国的出现虽然在 30年代 ,但这一文体在此之前就已产生。从文体传承的关系和历史的发展来看 ,这种文体因素最后成为一种具有真实性、新闻性、文学政论性特性的新的独立的文体形式 ,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我国古代纪实文学可以说是今日报告文学的历史渊源。古代的许多作品虽不能冠以报告文学的名称 ,但已具备了报告文学的某种形态 ,我们称之为报告形态。从报告形态到报告文学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国际报告文学产生已经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产物,记录了国际工人阶级奋斗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宏伟历史。恩格斯不仅是革命导师,也是最早书写工人苦难的作家,马克思以最快的速度将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斗争以气势磅礴的气概和惊天地、泣鬼神的笔墨展现出来。他们开创的底层书写和英雄战歌引领了国际报告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许多跨国写作的杰出报告文学家,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报告文学作品,堪称近代“艺术化的历史文献”。国际报告文学不仅受到革命领袖的重视,也成为广大人民认识历史进程的教科书,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不少国外有识学者将经典报告文学评为“20世纪百佳文学作品”,国内学者多次举办国际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德国开展了“国际报告文学评奖”活动。这些都表明了“国际报告文学”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的时代文体,得到国际作家和学者的共同认可。“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筹划编选《国际报告文学经典作品选》,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初步梳理了国际报告文学近200年的产生发展历史,作为编选者的思路参考,并借此和同行学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与百年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创作丰硕的实绩相比,理论研究方面的极不相称有目共睹。新世纪以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等相关学术团体持续发挥作用,学术研讨会相继召开,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视野进一步拓宽。在理论研究者们的创新求变下,学理性论著论文不断推陈出新。并且,随着高校硕博士论文的较多涉猎,报告文学的文体独立性渐被认同。成绩的背后,理论话语体系尚未建构,深度研究仍需着力;理论研究学者匮乏,人才梯队建设有待加强;理论研究与现实创作多有脱节,报告文学创作实践饱受争议等不足依旧是困扰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最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但这常常被视为个体的一种人生观,而未像报告文学家那样把它作为国家民族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学的大部虽也时常将“忧患意识”作为文体功能,但却没有像报告文学那样角色明确和自觉,并且能一以贯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忧患意识”是报告文学主体思想情结的核心和本源,这应当被视为报告文学审美生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但这常常被视为个体的一种人生观,而未像报告文学家那样把它作为国家民族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学的大部虽也时常将“忧患意识”作为文体功能,但却没有像报告文学那样角色明确和自觉,并且能一以贯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忧患意识”是报告文学主体思想情结的核心和本源,这应当被视为报告文学审美生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为检阅60年中短篇报告文学的创作成果,特别举办了新中国六十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评选活动,借以展示报告文学的创作收获,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报告文学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就是中国古代的记实文学。但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文体,它又确实在外国报告文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与"五四"新文学同步而蓬勃发展起来,如今已成为国际报告文学的强盛劲旅。但对于报告文学"文学性"的质疑,至今不绝于耳,笔者认为,许多经典报告文学以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而成为时代的艺术化文献,独立于世界文坛。我们只有从国际报告文学发展的视阈,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报告文学的时代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立国 《远距离教育》1997,2(1):58-61,64
当代文学史一般对大跃进时期的报告文学一笔带过,一口否定,这种定性分析的思维惯性影响着学术界,有必要进行探讨,大跃进时期的报告文学和大跃进报告文学,是两个重要概念,前者包括后者,然而作为一个时期的文学思潮表现,后者却具有一定的代表者,大跃进时期的报告文学包括两部分,即大跃进报行文学与非大跃近报告文学,非大跃进报告文学应该肯定的,大体可分为三类,大跃进报告文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其基本特征是,以褒奖之笔实录浮夸的“真实”,这也是它经不起历史和实践核验的根本症结,大跃进报告文学的特点是:1、唯意志论无限扩张。2.非本质真实的“真实性”,3.知识的罪与罚。4.概念化,模式化。5.艺术上的粗糙。  相似文献   

16.
范长江的报告文学通常而言属记游式作品,但作为信息意识十分自觉的现代报告文学家,他所关注的主要不是风物山川,而是社会世象,其作品传达的主要是30年代抗战前后中国西北区的社会信息。在传播信息时,注重求大、求新和求正。信息构成了长江报告文学的主体,造就了其作品的历史认知价值。而文化景观的创设及其运用使其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史上烙上了深深的“范氏标记”,文化景观切入报告文学,具有强化主体、优化本体和进化文体三种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读章罗生教授51万余字的《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人们可以感到,作者对报告文学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的详尽掌握和丰富引用,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底,另一方面,《发展史》又兼采众长而又有所创见形成了有别于他人的报告文学史研究的特色。 中国的报告文学从19世纪末算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真正对报告文学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却是20  相似文献   

18.
张江山 《学周刊C版》2010,(10):206-206
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又无情的。中国文学史上那么多的作家、作品,有的已渐渐被世人遗忘,而有的却历久弥新。比如,作为影响了我国几代人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正是以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在经历了数次“进退”之后,再一次入选了高中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9.
新书消息     
本刊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尹均生最新学术专著《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欧美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中国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报告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三大板块,50余万字。对一百年来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进行了经纬互补的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20.
佘飞 《东吴学术》2023,(3):123-127
2022年10月30日,“国之大者·第二届何建明文学创作学术会”在苏州举行。会议由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上海何建明文学研究院院长何向阳主持。与会专家围绕作家何建明文学创作所展现的“国之大者”及其精神内涵,对何建明40余年的60多部作品的重大社会贡献和特殊影响力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研讨。其中涉及到报告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诸多议题,为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