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发现事实、分析事实、从事实推出结论的新闻批评过程中,合理运用相对严格的数学精确思维、归纳思维和分类思维进行调查和推理,既有助于增加新闻批评的精确性,最大限度接近新闻事件的本质真实,又可提高报道的科学性,得出令人心悦诚服的批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发现事实、分析事实、从事实推出结论的新闻批评过程中,合理运用相对严格的数学精确思维、归纳思维和分类思维进行调查和推理,既有助于增加新闻批评的精确性,最大限度接近新闻事件的本质真实,又可提高报道的科学性,得出令人心悦诚服的批评结论。  相似文献   

3.
正近来,笔者因为关注台湾"反服贸"事件,而认识了一个新名词"懒人包"。严格地说,"懒人包"只是一种新闻信息集纳包。"懒人包"很小,小到你只要花3分钟时间就可以看完;"懒人包"也很大,大到足以容纳一本书的信息量;"懒人包"还很精,精到让你不用有太多专业知识和思考,就足以看明白相关新闻。透过这个事件,"懒人包"作为一种新闻传播载体的威力,被海峡两岸所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朱晓莉 《东南传播》2016,(2):114-116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全国各传媒集团探索"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改革过程中,新闻教育势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转变思维、与时俱进。本文通过梳理媒介变革中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试图唤起对"新闻是什么"的再思考,并提出改革不能忘记新闻教育的使命和职责,要回归新闻本身。  相似文献   

5.
赵威 《记者摇篮》2012,(12):8-10
"走转改",对民生新闻的理性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深入基层,记录事实,切实奠定民生新闻的理性基础;朴实言语,人本思考,冷静审视社会存在的民生问题;服务为先,传达民意,在告知新闻事件"是什么"的基础上,民生新闻应努力追求"为什么"和"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理越辩越明     
5月10日,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网上的评论却非常之多,网民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5月1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次争论。对于这类事件的讨论,在新闻学界是个老话题了。笔者在此不想讨论这个问题,而是与此有关的“媒介批评”问题。“媒介批评”的定义很多,而总体意思差不多,比如,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媒介批评是分析媒介现象,…  相似文献   

7.
新闻改革使新闻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都产生了明显的变革。目前许多报纸出现了以综述某类问题、批评某种倾向、评论某些现实为主的,融叙述、议论、思考于一体,汇微观事实和宏观分析于一文的报道,显示着新闻的宏观思考在崛起。这种现象引起了新闻界的极大兴趣。新闻的宏观思考的思维特征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同时又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新闻的宏观思考带有较强的思维性,又不失新闻本身的性  相似文献   

8.
1979年11月渤海二号事件发生后,石油海洋勘探局又是表彰英雄群体,又是给幸存者披红挂彩。一家大报的记者去采访,写了一篇唱赞歌的通讯(未发出来),而工人日报记者却写了一篇批评官僚主义瞎指挥的稿子。同访一事,为何所见相去甚远?反思—下,主要是记者思想水平各异,在采访中思维方式不同。如果说访问,观察是记者收集新闻的起点,那么采访中的思考则是认识、识别新闻的重点。要想写出具有深度的新闻,除了深入采访外,要紧的还是在采访中进行深刻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看似普通的常规报道,竟然成为新媒体推送的头条。因为越劲爆,越反常规的事件,往往越能吸引公众的眼球。舆情压力迫使相关职能部门发出通报,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也让新闻事实逐渐清晰。最终,公众重新站队,舆情实现反转。这样的"反转新闻"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从业者和公众都应该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0.
探析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作为web2.0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起开启了互联网媒介新时代,它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和特点,为新闻传播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形成了新闻传播的新格局。本文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国内两家主要微博主体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进行分析(其中对新浪微博采取抽样调查,对其一个月内的主要新闻事件进行追踪关注;对腾讯微博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微博在不同新闻事件中的传播角色),试图通过对两者的新闻传播模式的比对,分析不同微博主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时的异同之处,并引发对微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脚步,新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领新闻领域一隅,传统媒体计划经济下的思维被打破,新闻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媒体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愈发显得突出。2014年发生在福建省华安5.23道路交通事故,大陆和台湾媒体均作出了快速反应,及时对事件发生及救援等情况作出了报道,然而在此次事件报道中,还是出现了报道失实以及伤亡家属与记者冲突等问题。看似一个单独突发灾难事件,但其背后是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的纠结,是一系列需要实践者去思考的媒介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写出好的深度报道要在多维度思考上下功夫,不孤立报道单个事件,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观点)立体地组织新闻要素。而逆向的思维和视角往往有助于掘进报道的深度,是做好深度报道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这些年来各家新闻单位都加大了新闻监督的力度,产生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但随之而来的是新闻纠纷的增多,有的状告你侵权,有的拿上级领导压你,有的甚至打击报复、人身攻击,等等。舆论监督的外部环境不够宽松,舆论监督也就比较困难。为了使舆论监督既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又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搞好舆论监督的策划及批评稿的把关,就显得十分必要。策划要“天衣无缝”,把关要“滴水不漏”批评的事件或对象要集中。如果批评面太宽,在一篇报道里批评多家,就会削弱批评的力度和效果,也难免会推诿扯皮,不利…  相似文献   

14.
卢迪 《新闻爱好者》2012,(11):34-35
网络进入我国内地以来,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但是发展过快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如信息真实性缺失、网络文本规范性差等。而网络媒介批评作为一种分析判断是非与得失的重要手段也快速成长起来。本文主要研究网络媒介批评的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思考,希望对媒介批评在网络这个平台上能够更系统以及规范地发展,也使网络媒介批评这种新闻活动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采写独家新闻,是媒体应该研究的问题。有人提出"网络时代没有独家新闻""自媒体让新闻无处藏身"。其实,网络时代是信息大爆发的时代,独家新闻不是没有,而且时时有、处处有。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潮,需要记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许多看似平常的事件,可以用独家的视角找到独家的新闻。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采访实践,从深入基层"找变化""逆向思维"出新闻、独立思考写"独家"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独家新闻的发现判断、构思采制和撰写的全过程,通过具体事例强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新闻发现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2008年的"周老虎"和2009年的"躲猫猫"引了众人的关注,在这两起事件中,新闻发言人都曾不止一次地站出来表态,但却出现了前后发言不一致的现象,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作为新闻发言人,不仅要对全局的形势和政策了如指掌,而且还要把握好说话的火候和技巧及全面、理性地认知媒体和记者,只有这样,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才不至于与事实"脱节"。  相似文献   

17.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受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呈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趋势,海量的信息也会让受众在选择时更加注重那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时政新闻是地市党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党委、政府声音的"常规武器",其中也蕴含了大量受众所关心的热点信息。在新的形势下,更大发挥时政新闻舆论引导作用,建立起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需要媒体改变观念,创新思路,运用一体化思维,尊重受众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在整体上把握信息源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就是要媒体衔接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准确把握新闻信息源的基础上,着眼于满足受众的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做到既传递"声音",又抓住"需求",力争实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反弹琵琶”写“新”闻。是新闽写作创新的一种逆向思维方式,即从相反的思维方向去思考同一新闻事件,别出心裁地开辟新闻报道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但事件无所谓长短,事件只是事件,并不以长短来衡量。长新闻就像媒体上的赘肉,让新闻"减肥"恐怕比核裁军更难。一、演变的新闻语言新闻是用语言书面,或是口头来表述的。新闻的长短是表述的问题,新闻表述是语言的问题。语言是思维的产物,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演变最明显的特征是日益严密、日益复杂,日益冗长。从四个字一句的诗经,到五字一句的古风;从七个字  相似文献   

20.
谢静 《新闻大学》2006,1(3):84-90
200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新闻媒介有关付费采访问题的讨论本身成为一个媒介事件.新闻媒介将这一后台技术话题公诸于众,并呈现大量有关媒介的负面评价,使得这一事件超出了论争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义,成为分析大陆新闻业的饶有趣味的案例.本文结合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和布尔迪厄的"场"的概念,对2005年上半年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在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中出现的分歧反映了当前新闻业的认同危机,也是"新闻场"中彼此冲突的力量重构要求的体现.新闻媒介无法要求媒介批评在其专业规范框架之内展开,但重塑专业规范却是新闻业应对批评进行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