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关联分析和空间联立方程研究了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空间关联与协同定位,结果表明:1城市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这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区位选择上存在正向空间关联。2二者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这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协同定位关系。3二者与周围城市密切相关,周围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通过空间外溢作用于本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在前后向联系的基础上,制造业结构、规模与技术水平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理,并利用中国2005—2014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模型对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占比的上升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无显著影响;通过前后向关联,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和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生溢出效应;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制造业结构、规模与研发投入发挥的作用都不显著。制造业对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低需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与制造业前后向关联不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不紧密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异质性,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关系。利用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位是否存在协同定位现象。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地市场并未存在协同定位现象,但是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大,产业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仅在本地市场存在挤出效应,不受周围地区的影响。低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本地具有挤出效应,但周围地区会对本地产业的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降低贸易成本会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1997-2009年珠三角地区市域空间面板数据,从专业、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同时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接乃至不相邻地区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其次,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规模扩张、产业水平提升以及产业信息化程度的增强,对制造业效率提升有着不同程度的正面影响。第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呈现动态演变特征。2006年后,其产业规模扩张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逐步减弱,而产业水平、产业信息化与空间相关性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不断增强。第四,本文中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未发现统计上的显著联系。最后从协同机制、服务平台、智慧型服务产业和营商服务环境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投入产出的效率角度,运用几种DEA方法和中国省际层面数据,实证评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效应。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归因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效率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不足和内部结构不合理并存;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效率及其原因存在着显著的东中西地区差异和省际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思思  逯苗苗 《软科学》2023,(7):111-11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城市是否开通高铁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基于高铁网络的相对优势地位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分布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发达程度的城市,高铁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出现在不同地区独立集聚的分离式集聚现象。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主要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及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布关系产生显著的分离式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有利于加快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新标准(2015),运用灰色GM(1,N)模型,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并对其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创新能力与环境规制显著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运用面板协整和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探讨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及其产业规模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均能直接地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专业化的作用更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是促进不同厂商之间技术外溢、进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多样化的间接影响却不显著;湖南省制造业发展中的相对滞后性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推进各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专业化经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2006—2013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构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框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2006—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非线性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到生产性服务业FDI驱动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的研究框架中,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各类生产性服务业FDI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FDI与批发和零售业FDI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门槛效应,其余4种生产性服务业FDI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总体上,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中等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在4种生产性服务业FDI驱动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的作用最为显著;地区需基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调整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资结构;多数未达最优知识产权保护区间的省份,应提高保护水平,少数保护过强的省份,应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供需系统的协同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为研究背景,运用协同学原理与方法对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进行了参数和协同变化定性分析,建立了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供需系统协同度模型,进行了供需系统子系统间协同变化规律实例分析.该研究为加强和优化汽车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一种辅助决策的系统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外购产品的三个维度:外来产品的特点、外来产品的成本及生产商与供应商交互的特点,使用聚类分析法将外购部件分为五类、对不同类型的产品部件的供应商的职责进行分析,并讨论了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应如何区别对待这些不同职责的供应商。  相似文献   

13.
选择合适的时机与供应商建立稳定关系是提升制造商创新绩效的重要前提,但已有相关研究大多忽视合作时机这一重要因素,或简单采用二分法割裂时机阶段。为此,将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时机分为创意想法产生、技术孵化、产品开发、产品推广、商业化等阶段,以来自制造企业的472份问卷调研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法实证分析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时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基于知识观探索技术知识新颖性与市场知识新颖性所发挥的权变作用。结果显示:(1)制造商通常在技术孵化、产品开发与产品推广阶段选择与供应商建立连接,合作时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中期阶段与供应商建立合作更能促进制造商创新绩效提升;(2)技术知识新颖性与市场知识新颖性均对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时机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正向调节效应。因此,企业应重视与供应商合作时机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创新阶段制定差异化的供应商激活与引入策略。  相似文献   

14.
谢磊  马士华  桂华明  黄培 《科研管理》2012,33(11):96-104
在企业调研、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供应物流协同理论,不仅注重多个供应商与下游制造商的协同,同时考虑各个供应商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满足下游制造商的需求。设计供应物流协同量表,分为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供应商之间协同、物流服务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供应物流协同、供应链敏捷性、供应链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与"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站e-works"合作发放问卷收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验证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并且实证分析供应物流协同对供应链敏捷性、供应链企业绩效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5.
制造商与供应商信息共享程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制造商的角度研究制造商与供应商信息共享的程度。在前人对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对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证分析,证明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The linkages between science and industry have long been of interest to scholars study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Recent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resource exchange between science and industry may lead to patterns of co-evolution, with major implications for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novation. However, we currently know very little about how the dynamics of co-evolution between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industry are influenced by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address this shortcoming, in this paper we draw on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the world's two largest research institutes for solar photovoltaic power and study how differences in their financial resource dependence influence patterns of co-evolution. We demonstrate that when a research institute is heavily reliant on industry funding, it leads to close co-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thereby raising the risk of a mutual lock-in into specific technologies. A heavy reliance on public funding, on the other hand, contributes to the decoupling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evolution, which entails the risk of research having limited impact on practice. By developing a framework that shows how co-evolu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industry is affected by resource dependence, our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on science-industry collaboration, co-evolution, and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Moreover, our study bear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makers and managers of research institutes interested in spurr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相似文献   

17.
Vietnam is an important case for studying the impact of foreign firms’ backward linkages on local firms’ productivity. As an emerging economy Vietnam became the second most popular FDI destination after China in Pacific Asia since 2014. Our empirical analysis for Vietnam as a whole demonstrate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ductivity growth between domestic suppliers who have a direct linkage with foreign firms and non-suppliers. This is also true for the Southeast Region (SE) with Ho-Chi-Minh City as economic center. However, in the Red River Delta (RRD), that difference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domestic suppliers, we reveal that in the RRD, effects of foreign firms on the productivity upgrading of domestic suppliers are indirect and limited while internal factors like absorptive capacity are more important for the productivity growth. These regional differenc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different regional specializations which still persist from the pre-reform era.  相似文献   

18.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共同演化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嵩  洪进  赵定涛 《科研管理》2014,35(6):84-93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共同演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共同演化理论,构建我国高技术产业系统与所在区域经济系统的演化模型;并运用协同学的分析方法,选取相应的序变量,形成两系统共同演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数据,对我国各地区两系统的演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两系统的共同演化水平呈现显著的四梯度分布,演化过程表现为持续提升和往复波动并存,总体演化水平较低且东西部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19.
李振华  赵黎明  温遇华 《软科学》2008,22(1):22-26,31
基于价值网这种非线性拓扑结构,建立了具有直接供需关系的多个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合作竞争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在上下游企业之间采取四种策略组合(非合作—非合作、合作—非合作、非合作—合作和合作—合作)的情况下,对制造商同时独立进行产量决策和联合进行产量决策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制造商独立进行产量决策和联合进行产量决策的情况进行了纵向比较。结果表明,在制造商独立决策的情况下,合作—非合作策略的集体效率最高;在制造商联合决策的情况下,只有合作—合作策略组合有可能成为提高集体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运用种群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理论对体育专利技术与奥运会竞赛项目协同进化规律进行阐述,在总结前人对技术与体育运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体育专利技术种群和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数量波动的制约因素和调节机制,协同进化的机制、动力、方向,种群的进化对策、数量变动规律和进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