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看"从"估量"义发展出"推测"义,为"X+看"的语法化提供了语义前提;从"看"到"X看"的语法化过程,也是主观化的过程,其中"X"加强了"X+看"的主观性。"X+看"最终语法化为话语标记形式"X看"。  相似文献   

2.
金颖 《江汉学术》2011,(4):73-77
语气副词"不免"由表示"不能避免"的动词词组语法化而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语气类型。"不免1"始见于先秦,表示"免不了",与动词短语"不免"语义最为接近。"不免2"始见于魏晋,表示"只好"、"不得不",其语义比"不免1"更为虚化。"不免3"始见于唐宋,其VP与心理活动有关。"不免4"始见于宋元,重在强调事件发生的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为……起见”的语法化过程为例来探讨汉语中框式结构语法化过程中形式和意义的互动关系问题。文章首先考察了“为……起见”在现代汉语中的共时表现,发现此框式结构内部并不是均质的。“起见”具有双线发展的语法化轨迹,本文便通过考察其中的一条(产生见解、主张一产生芥蒂、意见一标记原因、目的一标记目的)来揭示共时层面的差异形成的原因,着重揭示出其语法化的语义情境和句法环境,尤其是该格式结构内部相关因素之间的制约关系,并指出最初的语境意义对其后来用法有深刻影响。文章指出,研究框式结构的语法化应该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再说"最初是一个结构,后来词化为一个词。一般的词典上列"再说"为两个义项,但实际上"留待以后处理"义的"再说"有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应该看做不同的义项。主要考察包括结构在内的"再说"的四个意义的关系和演变过程,借助认知理论、去范畴化理论、语法化理论等,试图明晰"再说"的发展脉络、再现其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5.
介词一直以来都是语言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最早产生的单音节介词基本上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近年来,学界关于单音节介词历时来源的研究文献比较多,却很少涉及双音节介词的产生过程。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依照"的产生是语法化和词汇化规律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受语义动因、句法动因、双音化和韵律动因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隐喻修辞观到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认知机制,再到韩礼德将隐喻拓展到语法层面成‘语法隐喻’。隐喻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尤其是韩礼德对语法隐喻及其内部系统的诸多术语进行界定时有许多矛盾和含混的地方,如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一致式(土式)和隐喻式(雅式)及后来级阶转移。就实质而言,语法隐喻的说法是值得再思考的,因此本文试图论证语法隐喻的虚妄,对语法隐喻的"隐喻性"进行辩证。  相似文献   

7.
近代汉语中,在这里/那里可语法化成既表动作进行的标记又表动作持续的标记,二者的同步语法化是一个从空间域向时间域映射的典型隐喻过程,这种语法化过程是时间顺序原则(PTS)作用的结果。在这里/那里的这种功能和语法化过程在汉语方言中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8.
汉语在日语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而日语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也极大地影响了汉语,促进了汉语的现代化发展。两者相互交融,彼此渗透,形成"糖茶交融"的现象。汉字在中日语言传播与交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日语与汉语"糖茶交融"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9.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保定方言"揍"的语义以及语法化演变路径进行分析,讨论其进入"X了"结构的动因。研究发现,"揍"具有明显的语法化路径,主要与注意力视窗的开启与变化有关。"揍"的语义经历了"打(人)"义—"做"义—"打碎"义—"把事情办砸了"(结果义凸显)—不如意语义特征。相对应的句法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用作动词,后跟指人宾语—用作动词,后跟指人、物宾语—用作动词,语义成分含有结果义—用作补语成分,凸显结果义—脱离述补结构,能产性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提出“断取”这一辞格尚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和深讨,并进而从“断取”的本质、类别、与其他辞格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汉字义符的示意作用体现在字义组成单位中。运用现代语义学义素分析法研究汉字义符能够凸显出义符语义,进而分析其作用。义符在字义结构中的关系不同,其所具有的示意效果也就不同。义符的语义也会对它的示意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语义引申的重要方式,是由物理概念向心智概念的跨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反映在语言层面,则是通过语法化的规律产生新词义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最终以一词多义的话语结构得以体现.尝试借隐喻理论来探悉动词概念“起来”的语义变化,并通过例句解释其从物理概念跨入心智概念的语义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刘树胜  刘泽 《职大学报》2012,(1):20-27,19
屈原的知识结构是庞大的、有序的,其形成因素是多元的,这一知识结构对屈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多方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屈原的知识结构及其形成因素,对当今的人才培养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任远 《职大学报》2013,(1):28-35
在远古的人类社会,人们选择用祭祀的方式来对神灵顶礼膜拜,以求降福免灾。祭祀屈原的历史进程中,汨罗江和屈子祠起着独特的地标性作用。本文追寻屈子祠的历史沿革,在窥视历史的祭祀中,就屈子祠当代祭屈原文作一次梳理,并选取七篇祭文逐一进行介绍和赏析。  相似文献   

15.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一位光耀千古、影响久远的伟人,屈原思想的形成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家世给屈原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莫敖子华、昭阳、淖滑等人的爱国思想和政治主张也深深影响了屈原的政治革新。屈原是联齐抗秦路线的坚定践行者,他曾三使齐国,到过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作为当时思想文化交流的中心,学术争鸣和思想交流的良机屈原不会与之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句法分布和语义两个方面解释汉语中双音节名词、形容词加后缀“化”构成动词这种语法现象。第一,对“N/A 化”进行句法分析,指出“N/A 化”具有动词的句法特征,同时又体现了不同于一般动词的语法特征。第二,对“N/A 化”作进一步的语义解释,并指出后缀“化”可以激活“N/A”的描述性语义特征。最后简单总结“N/A 化”动词数量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陕北神木话中的助动词"敢"有多种用法,可表有胆量、允许、可能、要等,可分别称为"敢1""敢2""敢3""敢4"。这几种用法之间存在引申关系,其中主要涉及主语的范围,动词的语义特征、语义关系的扩展、句子语气的变化等因素。本文描写神木话"敢"的上述用法,并通过与周边方言及元代口语文献的比较,讨论助动词"敢"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18.
动词“起来”最早出现在汉代,从唐代开始使用渐多,随着其使用的频繁,语法功能也渐渐增多.由最早的“谓语动词”语法功能最先产生出“补语”语法功能,最后产生体助词语法功能。“起来”作体助词的语法功能的最早出现于唐五代时期,它是在方向补语“起来”和非方向补语“起来。”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其语法化机制是扩展和合力造词理论。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是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理论,以及后来的普列汉诺夫、高尔基等人的文艺理论,此外还受到俄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苏联早期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庸俗社会学的影响,这些众多的思想渊源,都直接而深刻地影响了瞿秋白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隐喻这一认知机制为工具,对汉语中"足"族词中以"足"为构词语素组成的词、惯用语以及成语进行初步的分类和解释,从而揭示其词义的隐喻衍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