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不仅在学、书法、绘画等领域中具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对政治改革也具有极大的热情,曾经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提出过“丰财”、“强兵”、“择吏”等革新政治的主张。其中“强兵”主张充分地反映出他切时、务实的军事思想。苏轼不仅提出了改革时弊、增强国防力量的军事思想,而且在他出任地主官时,一直努力地实践着他的军事主张。对于巩固边防、稳定社会秩序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轼与司马光军事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军队是国家重要的专政工具,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边境安定的主要力量。在宋代积贫积弱的国情背景下,士大夫普遍关心军事问题,文人谈兵在宋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苏轼与司马光作为北宋中后期重要的政治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军事理论与实践经历。把熙宁变法时期同为主要反对派人物的司马光与苏轼的军事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在军队的地位与作用、军事策略、军队建设与军事训练等重大问题上,既有许多相似或相近的见解,也有不少不同的观点主张。事实证明,不管是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还是在旧党执政时期,在关系国家大是大非问题上,苏轼并不党同伐异,"惟温是随"。  相似文献   

3.
和早年倡导积极备战、平素多训练兵士以待国之不测等军事思想相比,苏轼后期的军事思想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朝廷几次用兵结果狼狈的直接刺激,缘于他对战争破坏性和残酷性的清醒认识,以及对历代治乱兴亡规律的总结等。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继承古代军事理论思想,特别是管子的军事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强兵”、“先发后罢”的军事理论。苏轼充分发展了管子兵民相溶的军事理论,对于巩固边防、稳定社会秩序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苏轼兄弟的军事思想及边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兄弟一生的吏事章都有显成就。在军事思想和边防策略上,他们也有一定建树。就军事思想而言,苏轼早年在立国、用兵、边防等问题上均有自己的主张,后来在他治军的实践中,体现了其一贯的军事思想;而苏辙早年涉及军事的言论甚少,但已经表现出与苏轼的不同。北宋从神宗到哲宗在边防战略上的明显变化,苏轼兄弟身为朝官自不能置身度外。在对待西羌、西夏的关系和策略上,虽然他们的言论多少不一,但都表现出对此的高度关注,也清楚显示出策略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贬谪黄州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奋厉有当世志”,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指导,积极用世;贬居黄州之后,苏轼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在词作方面进行创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意蕴与人生情怀。这些词作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遭贬之后向往隐逸生活的出世情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执著于现实的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7.
从事南宋文学研究的学者偏向探讨南宋与唐代的继承关系,反而对南宋与北宋之间的联系讨论较少。因此,以"乾淳"与"元佑"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南宋诗人对以苏轼、黄庭坚与"苏门"为首的北宋文人之接受情况以及南宋中期对苏轼文艺的评价现象,尤其是"乾淳"诗人沿袭苏轼所独有的次韵诗、櫽括诗、白战体等创作技巧,乃至他们为苏轼书画而作题跋文字,都可为南宋与北宋之间的文学继承关系此一备受忽略的问题提供另一种视角。不仅如此,范成大与陆游二人在对苏轼及其诗歌的接受上,其实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果考虑到其后的喻良能、张孝祥等其他南宋诗人对苏轼、黄庭坚二人有其师法取舍,则可推知"乾淳"一代诗人不但有意开辟有别于"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路向,而且有意透过多角度与玩味人生的方式,以面对当时只剩下半壁江山的政治局势。  相似文献   

8.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轼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表征,在超然旷达中进行了思想观的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苏轼签判凤翔时期,本着儒家德治仁政、忠君爱民的理想,指陈政弊,中言革新,征询民疾,锐于报国,实现着他“致君尧舜,经世济民”的抱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用近似描述的研究方法,考察了苏轼谪贬儋州后的人生情感状态,试图据以把握苏轼从儋耳北归至常州使溘然长逝的生命脉络。文章认为,苏轼离惠赴儋后,其生命的核能就开始发生裂变,这有两个方面的深层动因:一是政治“企幕情感”的彻底失落;二是痛失王朝云的精神打击。此二者形成了复杂的悲剧情感结构,使苏武的生命强度弱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北归途中的不意辞世。文章的考察和结论扬弃了苏轼气质评价中笼统的“旷达”说,揭示出处在暮年阶段的一个真实的苏东坡形象。  相似文献   

11.
在经历了挣扎和煎熬、苦闷和痛苦之后,苏轼最终在道家的思想中找到了出路。"乌台诗案"把他推向了道家,道家思想使他得以到达最终的超脱和旷达,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纵观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词赋之作,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思想变化的复杂性。儒、佛、道各家思想对他都有吸引力。本文试图简要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变化及其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战争时期军事策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重要思想武器。在新世纪,毛泽东这一军事辨证法思想,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军事伦理与军事法制发展关系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先秦时期中国军事法制从秘密走向公开、从零散走向集中、从不成走向成的发展过程中,古代中国早期的军事伦理思想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法制实践活动所体现的总体精神或指导思想来看,先秦军事法制反映着军事伦理领域从神伦到人伦的思想变迁轨迹;从法律本所体现的法制规范内容来看,先秦军事法制也受到了日趋精致的军事伦理思想的影响而不断充实。  相似文献   

15.
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及文艺创作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其思想嬗变为儒道释相结合并以道释思想为主导思想特征。嬗变的原因主要是时代文化的熏染和个人仕宦经历的助推两个方面,嬗变的表现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袁征。这种嬗变使他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达到了他所处时代的最高思想境界,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许多著作认为:元祐时期,北宋朝廷废除了保甲法.如,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中记载:元丰八年(1805年)七月,“诏罢三路保甲”.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也记载:元丰八年(1085年)七月,“诏罢保甲法”.清王夫之《宋论》中认为“(朝廷)缓保甲之练习,……次第而除之”.其实,这些说法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7.
以苏轼为首的元祐词人多数是学,或兼具学的品格;元祐词坛“以诗为词”的共同特征、多元化风格并存的风貌,元祐词的写国事、时事,与元祐学术所具有的批判精神、融通精神、创造精神、现实精神息息相通;元祐词的议论化倾向、人旨趣,同样得益于元祐学术的沾溉。元祐学术也给元祐学词坛带来了议论过度、爱“掉书袋”的弊端。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任职凤翔期间的思想极为丰富,其特点是儒道交融,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同时苏轼开始接触佛学,为以后苏轼的人生思考奠定了基础。苏轼还提出了“秀句出寒饿”的主张,开始探讨文学创作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苏轼在任职凤翔期间的思想极为丰富,其特点是儒道交融,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同时苏轼开始接触佛学,为以后苏轼的人生思考奠定了基础。苏轼还提出了“秀句出寒饿”的主张,开始探讨文学创作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苏轼晚年在岭海时期的困境中接受了陶渊明“固穷节”的思想,学习陶渊明,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酣觞赋诗,以乐其志”,进入了“天地精神境界”,获得了人生和文学的双丰收,构建了于背逆之境实现人生成功的理想的人格模式。陶渊明精神伴随苏轼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