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好社会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那么,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社会呢?毫无疑问,和谐社会才是美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相似文献   

3.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走向真正意义的好课,成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及教育报刊共同关注的问题。前不久,《人民教育》、《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上海教育》等刊物组织语文教育专家、教学研究人员、著名特级教师、名校长进行了“好课标准”专题讨论,综合各方面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语文教学感言中读到这样一段话:"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想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5.
打开语文新天地网,你一定如我一样流连忘返,仰慕这些名师的风采。张化万、王燕骅、王崧舟、杨一青、杨明明……这些熟悉的受人尊敬的名字,如洪钟大吕扣击着我们这些小学语文教师的心扉。翻看名师之路,他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配乐,捧读着王崧舟老师的《“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设计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纪实告诉我们,他创作的教案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正如他所说:“从《只有一个地球》诞生的那一刻起,她就像一条小溪,从我生命的心泉中汩汩地溢出。她无法知道去路是坎坷还是平坦,明天是风雨还是响晴?是痛苦的降临,还是其乐…  相似文献   

6.
王崧舟 《教育》2013,(2):23-24
11年后的今天,谈起2001年的那场决定他命运的调动,王崧舟依然不愿启齿:“一切都过去了。我不想再提这件事。我担心再提这件事,对我原来就职的学校会有伤害。”王崧舟调走后,培养了他这位浙江省最年轻特级教师的上虞市百官镇中心小学一直没有大的起色,依然是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镇小学。而他高就至杭州的拱桥小学则成了杭州的新兴名校。  相似文献   

7.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要比预定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从这个意义上看,生成似乎无法预料,一旦产生,  相似文献   

8.
9.
有道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月映江水,只要有了水,任何江河都会有明月;天空有云,只要天上无云,万里晴空便都是青天。同样,带着虔诚、清净之心去学习,诗意、智慧便会显现。2010年3月,我们就是带着这样虔诚、清净的学习之心,踏进了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的“王崧舟双名工作室”(“双名”即名师、名校长)。为期半年的学习,我的人生如同开了一扇窗,新鲜空气、四季风景因为这扇“窗”而从此不同。。  相似文献   

10.
林志文 《现代语文》2010,(12):71-72
“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就会省去许多砍柴的工夫;当课一磨再磨,就会磨出更多的精彩。”这是特级教师王崧舟的精彩言论。的确,要使一堂课成为高效课、精品课,就需要不断琢磨,不断切磋,不断修正,在切磋与修正中产生课堂的精彩。  相似文献   

11.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课的最高境界是“无课”,即学生根本感觉不到在上课,但却从中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可是,要达到“无课”的境界,并非易事,尤其是习作教学课,是老师们长期“头疼”的问题。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有味道的,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在《好课三味》中就将“品词品旬、咬文嚼字的品味”作为“语文味”的表现之一。首先语言是用来表示意思的。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字面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可见这个意思既包括言内之意,也包括言外之意。语言有意味。其次,语言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张剑 《福建教育》2005,(1A):38-38
我曾有幸聆听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王老师紧紧抓住了“纹丝不动”这个重点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了整篇课文的教学,当时深深为他的大胆取舍、巧妙设计所吸引。时隔一年,我也要上这一课,决定借王老师的设计。一用。于是我找来王老师的上课录像,一口气看了好几遍,直至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熟记于心。我期待着也能精彩一回。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一门呼唤智慧与悟性的艺术。选择名师教学案例加以比较,思考他们各自的个性与共同追求,我们发现,那些平时活跃在口头的新理念、新观点,原来都生长在这些生动的个案之中。我们欢迎这种研究方式,来稿请寄本刊编辑部黄耀红收。  相似文献   

15.
好课的境界     
笔者在22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以期达到好课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记者:32岁成为特级教师,从一个教学名师到知名校长,您是如何转型的?这其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人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  相似文献   

18.
于永正:在导读中关注生命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师:书读了一半。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不但……而且……)师:看黑板,这就是二、三、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的毁灭,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  相似文献   

19.
质疑型阅读教学因为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这种教学模式又的确让很多老师心存畏惧,连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也坦言,自己在2003年上半年以前从未上过质疑型的语文公开课,是因为存在担心: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往往问题多却抓不住要领,教学很难按教师的预设进行,甚至可能出现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20.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对成功的课堂导入的最好诠释。王崧舟老师的课经常是一唱三叹,令听课的老师拍案叫绝。而他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也已经成为我们细细品味的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