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体味文章强烈的感情。把握文章主旨。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准确体会其感情。三、教学过程1.展示课件封面(课前展示,画面为蓝天、青山、课文题目,配乐,让学生放松身心)2.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同学们还记得这首歌的名字吗?那么共产主义的创始人是谁呢?对,是马克思(用幻灯片展示马克思头像)。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马克思的生平情况(幻灯片变为左边是马克思简介,右边是马克思故居)。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1818年5月5…  相似文献   

2.
采用关键词教学法展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教学,可以将指示代词、称谓、品质作为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层次,归纳内容要点,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并学习马克思的优秀品质,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预设是句子传达主要信息的前提性信息,它为句子核心意义的表达起一个预先铺设条件的作用。读者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一句到一句,从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的整体意象。如果对部分词语、句子、段落的生成背景、色彩气味、声光物态所暗示的情味缺乏了解,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词语、句子、段落的潜在意进行预设是阅读的重要方法。请先看一例: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经典演说辞。理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的含义,是本文的一大难点。恩格斯谈了马克思在历史科学上的重大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引导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学到谋篇布局的技巧,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文章的层次与段落之间有何区别,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拙见,供参考。层次与段落的区别,我的理解,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段落是对文章内容而言,是指文章各部分内容叙述的顺序,有“换行错路”的明显标志。两层次则是作者围绕文章中心思想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是作者写文章时思路的顺序。某一层意思,就是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想说明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材中,有几篇文章详细地交代了时间,是别有深意的。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相似文献   

7.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要搜集信息、理解文意,以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新课标强化了学生阅读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情况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尤为重要。为此.我在现代文教学中,摸索出读、筛、启、品、思五步学习法,下面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8.
编写段落大意,可以加深与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为,一般说来,一篇文章总有几个段,段是文章在意义上一个独立单位;文章是靠许多段的前后联系,结合成一个整体。段与段之间就内容说,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着的。这联系的中心点是文章的主题,它贯穿在各个段落当中,各段与各段之间所以这样安排而不那样安排,这是由课文的主题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传统课.与当今的学生有较大的时空距离,如何化远为近,推陈出新?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些巧妙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一篇文章是由数个有意义的段落构成的,一般来说可分自然段(即形式上以每一个前空两格的段落叫一个自然段)和意义段(即由一个或几个有内在意义联系的段落组成的单位叫一个意义段)两种。为了论述的需要,在本篇文章里,我把讨论的对象定位于自然段。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整体性原则指导学生阅读.就是让学生把阅读的每一篇文章都视为了一个整体,把文章的思路、段落层次、语言脉络视为诸要素。阅读时,首先从整体上初步综合文章的中心内容;然后从文章整体对部分的制约性出发具体分析文章的思路、段落层次、语言脉络,具体分析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深人具体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后再从整体入手,纵观全文,综合概括,以达到高层次、全方位的理解文章整体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能“看出课文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能力提出的一项要求。一、如何划分层次所谓“层次”,一是指小于篇章而大于段落的层次,即通常所说的“部分”;二是指段落内部的小层次。本文着重谈后者.例1:划分下面这个语段的结构层次。用“‖”隔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的名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以下简称《讲话》)是高中语文教材长期以来选用的保留性篇目。教材的编写者将其编入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 (议论文单元 )。关于它的体裁 ,教材的编写者在课题下的“预习提示”中指出“这是一篇悼词”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 ,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演说词”。就此 ,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文本既是一篇悼词 ,又是一篇演说词 ;第二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上述第一个结论地令人产生莫衷一是的迷惘 ,第二个结论不符合《讲话》的实际 ,很有必要讨论一番。勿庸质疑 ,《讲话》是一篇悼词 …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感情真挚、言简意赅的悼词(也是演讲词)。这篇悼词仅用一千三百余字就把马克思对人类的主要贡献和崇高品质概括出来了,令听众深受感动。这些“感动”,除得力于词句等的运用以外,还得力于演讲中一些标点运用的特殊效果。一般来说,演讲中是不容易体现标点的作用的。但在本演讲中,对某些地方的标点用得十分俏皮,富有深意。现例谈几处。  相似文献   

15.
姜菇 《云南教育》2000,(11):34-35
《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注意段与段的联系”。《读写例话》中明确指出,在讲读这篇课文时,一是从“内容上”,一是从“形式上”引导学生认识“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为落实这一阅读重点,课后“思考·练习”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训练:1.按照参观的顺序填空。(通过填空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形式上”的联系。)2.刘家峡水电站是怎样利用奔腾的黄河水来发电的?(通过讨论,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内容上”的联系。)3.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主要讲了什么,各段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一篇文章中,段落在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够无视这座"桥梁"的作用,不能够直接由句及篇,或者是由篇摘句,而要重视段落教学,还原文章的生命色彩,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写作水平。就小学语文五年级段落教学进行简要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在语文教学中谈论思维训练,乍一听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传统认为数学才是最佳训练思维的学科。其实不然,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自觉地开展着思维训练。教学中指导学生识字认词,即思维过程中的第一步——感性认识;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层次,领会事件性质,这是思维的分析;思维的综合则体现在,通过总结段落大意,串联事件之间的联系,把握人物个性,即把若干部分的分别本质属性合成一个整体;教学中指导学  相似文献   

18.
文章的过渡,指的是文章意思的前后衔接和转换,层次段落之间的钩连。作者常常用词、词组、句子、句群或段落作为"过渡",使文章的上层意思顺利而自然地过渡到下层意思去。过渡在文章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功能,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恰当、巧妙的过渡,对文章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难句易解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把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放在前面阐述,且篇幅较长,显示出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地位。那么,讲话中所阐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呢?恩格斯用高度概括的一个单句(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单句的宾语具有两级解释关系:先用“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然后用一个复句形式来解释“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可见这个复句形式是这个单句的意义核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中的语篇分析包括语篇的主题分析、结构分析以及文体分析。语篇主题分析能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手法。语篇结构分析着重分析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和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思维逻辑和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体裁语篇的结构和交际目的,进而认识语篇的深层含义,迅速抓住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