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素养: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素质的全面发展,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新媒体知识教育、新媒体价值教育、新媒体能力教育和新媒体伦理教育等。加强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协调和配合。  相似文献   

2.
加强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素质的全面发展,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新媒体知识教育、新媒体价值教育、新媒体能力教育和新媒体伦理教育等.加强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协调和配合.  相似文献   

3.
以实证调查作为研究方法,以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各国公认的"12个核心价值观和5个工具价值观"为基础,围绕"青少年新媒体使用现状"、"新媒体影响下青少年阅读习惯现状"和"新媒体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现状"三个方面进行探查与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新媒体阅读背景下的青少年群体精神成长中的相关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青少年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意识。学校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并将其融入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关注青少年的思想需求和实际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积极开展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丰富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加强对青少年身心素质的全面培养。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机制,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IPTV、Mp3、Mp4、Mp5实现个性化、细分化和互动化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博客、微博、播客、RSS、电子书、电子杂志、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手机短信、手机视频和IPTV等等。目前,新媒体对我国青少年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青少年情绪情感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容易促使青少年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新媒体环境下更容易形成自我中心,逆反心理加重;造成了青少年闭锁性与开放性共存的矛盾状态。因此,要从媒介素养教育、媒体监管、网络立法、加强正面宣传等消除新媒体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变化,迫切需要青少年工作者以新的时代背景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将新媒体时代与青少年成长放在契合与冲突、发展与困境、反思与突破等视域中,辩证地、全面地揭示新时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特点变化,正确把握青少年成长规律,以变应变、趋利避害、开放兼容、统筹兼顾,对青少年的成长困境进行创造性突破,积极探索建构一种多层次、多视角、立体式的青少年成长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平板电脑、手机、智能手环等新媒体终端设备的发展与普及,新媒体对世界的影响与改变越来越大。青少年作为新媒体最热衷的使用者,其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思想观念等所受的影响比成年人更深。新媒体是青少年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但因为青少年自控能力差,更容易沉溺其中,挤压侵占正常学习、休息时间。近年来,"青少年新媒体依赖"已成为广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与担忧的问题。按禁止学生进网吧一样的隔离方式来阻止其使用新媒体既不科学也不现实,预防青少年对新媒体的依赖,必须依靠其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加强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自我管理能力。本文将探讨从培养青少年新媒体环境下的自我时间管理能力入手,来预防新媒体依赖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学生个性意识增强,思想趋于多元化。青少年学生的交流、分享和表达习惯也与以往不同,青少年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对待新媒体,就很容易产生心理依赖,导致其心理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新媒体的认识,优化青少年学生交流、分享新媒体环境,加强新媒体机制建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新媒体,为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援助。  相似文献   

9.
<正>新媒体的传播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自由发展和主体意识的培养,但新媒体环境下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也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尤其是道德理性的养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应注重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理性养成教育,以道德认识的引导为源头,明确其道德选择的价值取向,重点培养其道德选择能力,使之能应对不同的道德情境。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中的有益因素,推动新媒体成为青少年道德成长与发展的有效平台和有益载体。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学生身体素质逐渐好转的当下,以安徽中北部为例,分析中西部农村"留守青少年"体育教育存在对体育教学不重视、体育设施落后等问题。在全面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美国SPARK课程体系及课程理念,初步提出这些地区的基础体育课程改革方案,以期使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多媒体技术,以互动传输为特点,向公众提供信息的媒体形式,为青少年成长教育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改变了青少年交流、分享和表达的习惯,对传统的青少年社会化进程提出了挑战,导致青少年的群体极化,青少年媒介素养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要加强教育工作者新媒体适应能力建设,优化青少年交流、分享和表达的新媒体环境,培养青少年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12.
小组工作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欢 《文教资料》2006,(14):93-94
青少年及其群体是人群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层面,他们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他们的问题与工业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小组工作在青少年发展方向指引和青少年自身成长方面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是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开展青少年小组活动,一定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现实状况以及他们普遍存在的某些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安排小组活动,把握工作的重点,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视域下,新媒体技术已成为青少年一代信息获取、资料共享及信息交互的主要途径,其为青少年德育中《弟子规》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文章以新媒体视域下的青少年德育现状为入手点,阐述了新媒体视域下青少年德育中《弟子规》的实践价值,并对新媒体视域下青少年德育中《弟子规》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其全面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提高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也成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目标,文章以"植入式"教育思想为基本原理,探求新的教育模式下对提升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若菡 《考试周刊》2012,(39):184-185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网络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为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广大青少年所追捧,正逐渐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当代青少年工作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力,合理运用新媒体手段.对于进一步做好青少年思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新媒体发展非常迅猛,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角落。当代青少年对新媒体感知能力强,有着自己的话语体系,在与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沟通上会产生代际上的文化冲突和"语言代沟"。一方面新媒体铺天盖地地袭来,无孔不入地进入青少年的生活,他们对于网络虚拟世界中产生的新生事物的喜闻乐见、驾轻就熟,以及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与尊重,都是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得以体验的;另一方面,家长、学校、社会对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行为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本文在分析新媒体对青少年受众阅读行为影响的基础上,从政府、媒体及受众自身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是当今热议的一个话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全球化,价值的多元化,数字化技术的成熟。网络等虚拟平台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的人群也越来越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就是大家普遍所讲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的冲击和面临的挑战非常大,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处于关键时期,探索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应对方法是很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技术悄然改变了我国教育生态环境,也迎来了大学生"自主学习"教育发展的新契机。在深入阐释利用新媒体平台技术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践行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实现教育主体全面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从树立科学理念、创建自主学习教育平台、探求自主学习新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媒体时代教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和关键。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更加注意学生的思想状态。对此,我们展开分析和讨论,在明确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特点,从而探究新媒体时代中高校思政课程教师传播正能量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