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量词"本"产生于两汉时期,最初用于称量草本植物,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新兴用法--称量书籍.之后至明清时期,"本"既可称量植物,又可称量书籍、戏曲.现代汉语中,"本"的称量植物义已基本消失,产生了新兴的用法--称量抽象事物.  相似文献   

2.
崔尔胜 《学语文》2009,(5):41-42
现代汉语中,“棵”与“颗”作量词称量对象截然二分,不相混同。前者称墨植物。如“一棵草”,后者称量颗粒状物体。如“一颗石子”。但如果阅读一下明清小说,如《西游记》,不难发现,明清时期“棵”与“颗”并不是截然二分的,而是相混的。这说明现代汉语中“棵”与“颗”作量词截然二分的用法有一个发展过程。量词“棵”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巩固期。  相似文献   

3.
珍珠不论"棵"——谈"棵"与"颗""棵"与"颗"作量词也有误用的情况,如下例:①这颗古树是栾树,树龄约一百多岁。(《京华时报》2007.07.30)②像一颗疯狂生长的畸形大树。(《江南时报》2007.07.25)③像一棵棵细小的珍珠钻入地上堆积的尘土中去。(《市场报》2005.06.14)④一棵棵团圆椰子格外引人注目。(《华南新闻》2004.06.28)例①②计量的是植物,  相似文献   

4.
在"成 集合量词"格式中,"成"是附着在集合量词前的一个粘着成分,整个格式是一个以"成"为强调手段,以量词为中心的半凝固性结构。"成"和集合量词存在着选择关系。从构造形式看,"成 集合量词"有基本形式、重叠形式和复合形式。从句法功能看,"成 集合量词"经常做谓语和修饰语,做谓语时具有强韵律性和非自足性,做修饰语时具有强描写性和趋焦点性。从表达作用看,"成 集合量词"用来强调数目之多,其重叠和复合形式表示整体叠加。对"成 集合量词"格式的探讨,有助于深化对集合量词的认识以及对量词和数词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寻常"是由联合短语词汇化而成的复合词,它的演变轨迹是:量词性联合短语>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形容词。"寻"和"常"在先秦两汉时期连用表示空间范围的量词性联合短语。到了魏晋时期,"寻"产生形容词用法,与形容词"常"一起组合使用成为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发展到唐宋时期,"寻常"完成由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向复合形容词演变的过程,后经元明清发展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一个"的使用十分常见,它主要作数量词修饰体词性成分,有时也可修饰谓词及其结构."一个"在现汉里主要作数量词组使用,即是说,"一"是数词,"个"是量词.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本"是一个很重要的指示代词,它与名词、量词的组合有一定限制性。"本"后面的名词类型,单音节名词占大多数,双音节名词中限于一些表示时间段或表示职务、身份、机构的名词。"本"后面量词的使用类型通常是动量词和集合量词。在"本+量词+名词"结构中的量词具有限制性,一方面要考虑它是否匹配"本"所指代的名词,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它在语境中是不是具有内指含义以及是不是说话人所在时间点。  相似文献   

8.
除去典型的"种","类"等典型的种类量词,"款"作为新兴的种类量词,在商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使用十分广泛,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款"作为种类量词的用法,是在自身词义发展,和语言接触即方言影响下发展而来的,在商业中广泛应用也和自身语义特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藏经》里已经出现隋唐时期才传入中国的"密陀僧""阿魏"等药物。方药部分"个""枚"分别出现29次和3次,汉语史上,"个"在唐以后取代"枚"成为最常用泛指量词;且书中已有唐以后才出现的量词"次"等。据此,《中藏经》"方药"部分成书在唐以后,而非东汉。  相似文献   

10.
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量词数量丰富、使用频率较高,在魏晋南北朝数量范畴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在《齐民要术》中,量词总计有111个,其中,名量词101个,动量词10个。在继承和发展先秦两汉量词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兴量词15个。从数量表示法的角度来看,在2237例物量表示法中,使用量词的称数构式开始占据优势地位,但"数量名"结构仅占7.06%;在239例动量表示法中,使用动量词的约占44.35%。同时,"数量"结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位置仍未定型。可见,此前学界认为该时期汉语量词获得大发展并趋于成熟的观点有待修正,魏晋南北朝量词主要继承自两汉,其语法化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处于量词史中的成长阶段。  相似文献   

11.
用于指称植物的量词"科"最晚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齐民要术》用例很多。"科"主要指称二类草本植物:一是从地下分蘖,长出许多枝茎,即一蔸由若干枝茎组成的草本植物,如禾、麦、蒜、麻等;二是从根部分出若干枝条,呈丛生状态的草本植物,如蓝、瓜、苜蓿等。后世虽然偶尔用于指称茶树、石榴之类的低矮灌木,但仍以草本植物为主。这种量词"科"今天已经消失,但不是被"棵"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上古汉语中"数 单位词 名"与"名 数 单位词"使用状况与文献的文本性质有关. "数 单位词( 之) 名"与"数 单位词 名"两种格式对立使用,"数 个体量词( 之) 名"使用普遍,而"数 个体量词 名"格式鲜见.这种格局的不对等,势必会类推产生"数 个体量词 名"格式.  相似文献   

13.
浑源方言中有不少带词头"忽"的词。"忽"词缀是浑源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入声词缀,是浑源方言词汇的特点之一。从历时角度看,"忽"缀词中的"忽"虚化程度较高;从共时角度看,具有[+反复]语义特征的"忽"作词缀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近年来,"忽"缀词在浑源方言中的使用呈现下降趋势,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4.
"过"本为动词,后经虚化引申用为量词。其动量用法约始于汉,盛于魏晋六朝。唐五代时期,动量"过"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及至元明清,文献中几已不见相关用例。探究量词"过"的历时演变,把握其发展脉络,对于我们认识了解汉语动量词的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汉语史上,“替”一词曾一度作为量词来使用。自始载于宋元文献之后,在明清语料中又出现了新的用法,此后就渐趋萎缩直至消失。由于用例不多,故鲜有人提及或关注。追溯量词“替”的发展历程。探求其产生的机制,无疑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把握、理解“替”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根据认知理论和递差原则,集合量词内部成员存在着地位的差异.根据属性原则、频率原则和搭配原则,"对、组"等集合量词可以被确定为典型集合量词,"刀、堂"等集合量词可以被确定为非典型集合量词,"打、段、片"等则是中间状态的集合量词,它们形成了一个连续统.对集合量词典型性问题进行考察,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郑希瑶 《考试周刊》2013,(96):155-158
量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外国留学生在量词使用上较易出现偏误,尤其容易在两个相近量词的选用和辨析上出现问题。本文选取了两个比较容易发生混淆的量词——"只"与"头",设计测试问卷及教学实例,旨在了解外国留学生对这两个量词区别使用的偏误情况,以及两种不同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与认知教学法所产生的不同纠偏作用,以求获取些许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启示和灵感。  相似文献   

18.
在英汉对比中发现,两种语言中名量词出现的频率都远远高于动量词出现的频率,英语中集体量词明显多于个体量词,而汉语中的情况正好相反,个体量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集体量词的使用频率。英语中量词的使用频率低于汉语量词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19.
在英汉对比中发现,两种语言中名量词出现的频率都远远高于动量词出现的频率,英语中集体量词明显多于个体量词,而汉语中的情况正好相反,个体量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集体量词的使用频率。英语中量词的使用频率低于汉语量词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20.
"表"和"裏"本义是衣服的外层和内层.上古,这两词词汇化为复合名词"表裏",有表示衣服的面子和裏子之义.宋元时期,"表裏"引申为赏赐或送礼用的衣料.与此同时,"表裏"出现量词用法,主要用于制作衣服裏外层的纺织物.本文在"表裏"量词用例的基础上,分析了"表裏"由名词转化为量词的过程和合理性,并大致断定了"表裏"量词用法的时代上下限,同时对<汉语大词典>的有关释义作了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