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深度翻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对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历史文化信息、欣赏原文思想内容及主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Lost Horizon中译本《消失的地平线》为例,简要概括了"深度翻译"的功能,指出"深度翻译"也应有限度,并可借助"隐性深度翻译"来解决注释过多过长之问题。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消失的地平线>,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香格里拉.文章拟从乌托邦思想和东方主义角度分析<消失的地平线>,作者希尔顿将西方文明融入到中国的香格里拉,并且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充满了民族优越感,其实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只是西方社会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以西方的想象视野为出发点,构筑了中国西藏的香格里拉这一神秘梦幻的乌托邦世界。但即使在理想世界的香格里拉也不可避免地充斥了世俗与丑恶。面对社会环境的诸多矛盾,小说人物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痛苦地徘徊,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成为了社会和时代的"多余人"。  相似文献   

4.
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贡献之一就是首次将香格里拉这一“乌托邦”和“天堂”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文章通过对小说中中西文化杂糅现象的分析,力图揭示作家文化多元的意图无法掩饰其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西方对香格里拉的接纳和认可是以对西方文化的尊崇作为前提。只有通过与西方文明的交织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这一被边缘化他者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 (Lost Horizon)中,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描述了中国藏区的香格里拉,成为西方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其中,作者对在香格里拉生活的人们的思想的描述,同佛教思想有契合也有差异.本文对两者进行粗浅的比较,并探讨从中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14,(21):227-228,230
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贡献之一就是首次将香格里拉这一"乌托邦"和"天堂"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文章通过对小说中中西文化杂糅现象的分析,力图揭示作家文化多元的意图无法掩饰其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西方对香格里拉的接纳和认可是以对西方文化的尊崇作为前提。只有通过与西方文明的交织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这一被边缘化他者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艳菊  何群香 《海外英语》2014,(20):227-228
詹姆斯·希尔顿在其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缔造了香格里拉这么一个多种宗教共存并相互取长补短的政教合一的理想圣地,并且作品中不乏作家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溢美之词。通过对作家宗教话语的深刻解读,文章认为希尔顿力图将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有力的思想武器来实现其社会变革和文化批判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作家从文学作品的想象和虚构过渡到期待社会政治变革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9.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14,(19):200-201,214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0.
阐释学派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信任、入侵、吸收、补偿)理论,为中译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试图以译本《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深入探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入侵"与"补偿"手段来左右译文的质量,以此体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在叙述四个西方人在天堂般的香格里拉神奇历险的同时,成功塑造了极具神秘色彩的两个东方人喇嘛张和满族公主罗珍。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作家对东方人的塑造,力图揭示作品中的中国人不论是被赞扬还是被贬低,被理想化还是被丑化,都在为西方文化的存在提供参照物,帮助其确认自身的价值。西方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俯视东方,而东方从未被真正被表述,永远沉默地位于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张艳菊  何群香 《海外英语》2014,(22):213-215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在叙述四个西方人在天堂般的香格里拉神奇历险的同时,成功塑造了极具神秘色彩的两个东方人喇嘛张和满族公主罗珍。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作家对东方人的塑造,力图揭示作品中的中国人不论是被赞扬还是被贬低,被理想化还是被丑化,都在为西方文化的存在提供参照物,帮助其确认自身的价值。西方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俯视东方,而东方从未被真正被表述,永远沉默地位于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13.
《课外阅读》2009,(22):48-48
1933年,詹姆斯&#183;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皑皑的雪山、广阔无垠的草原、鲜红的茛菪花、神秘的喇嘛寺院、波光粼粼的湖泊和与世无争的村庄。这个只有在天堂能看到的地方就是中国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相似文献   

14.
一篇课文,在教学内容即"教什么"确立之后,其实是过程的顺畅与否,决定这课堂的质量和效率,部编教材力图在语文学习的知识能力之间建构体系,让教师之教有章可循,让学生之学有法可依。课外篇目的单篇教学,置于学生学段,参照学生学情,也能实现阶段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语言文化差异必然导致翻译损失,翻译活动的特质性使译者有意无意进行相应补偿。为实现交际目的,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异常重要。该文以《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对于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手段,并探讨其背后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香格里拉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发表于1933年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人间天堂,是当今社会里一个炙手可热的商业品牌。香格里拉这个形象诞生于危机和战乱之中,是19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向往美好家园,反思自己,并向中国文明寻找出路的表现。香格里拉作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都能在其间和谐相处的人间乐土,是现代社会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总之,香格里拉是一个商业时代里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7.
地平线 贾平凹 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主动句和被动句,由于两种语言自身特点的差异,英语中的被动句使用率远远高于汉语。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英语被动语态进行恰当的转换显然是必须的。本文将以《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为基础,对一些常见英语被动句及其汉译方法进行分类探讨,以期通过直观的翻译实例,使读者对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策略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对英汉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萌 《海外英语》2013,(7X):227-228
在近些年中,翻译文本中的显化和隐化现象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同时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定性以及定量研究。Olohan&Baker(2000:141)认为译语相比较母语有一定的显化倾向,同时认为不仅仅存在于翻译中,所有语言转换中都会普遍存在显化现象。柯飞(2005:306)主张从狭义上来看显化是语言衔接形式的转换,同时广义上来讲更重要的是意义的显化转换。胡开宝、朱一凡(2008)则基于Halliday提出的语言功能的划分通过新的视角进行了新的分类,他认为显化可以分为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  相似文献   

20.
阿维斯汗的小说集中书写了当代哈萨克社会中的两类女性:传统主导型与独立自主型。独立自主型女性不断突破哈萨克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以新文化为思想行动动力,代表着哈萨克女性发展的前景。阿维斯汗女性命运书写的意义在于既省思哈萨克传统文化,又探究民族文化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