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机械专业大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从课程设计内容的规划、课程教学平台的建立、教学过程的有效组织和课程的考核机制等方面,围绕CAD/CAM课程设计打造集设计、工艺、制造和产品质检于一体的辅助教学管理网络平台与综合实践硬件平台,初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工艺分析、生产组织、质量评价和工程实施等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CAD/CAM课程设计作为校内综合实践的重要一环,与企业实践的区别应在系统性和规范性等方面体现特色。  相似文献   

2.
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和效果评价需要开展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的改革与实践,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为例开展的教学改革评价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3.
工程识图是非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本文以培养学生的三维实体构型能力为目标,开展工程识图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培养各专业学生的三维构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为将来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信原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和通信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概念性和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要求较高,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从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学生科研、电子设计竞赛等方面等诸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根据新的研究成果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化工类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的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四化”教学模式。“四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课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根据课程设计的特色,对模拟电路课程设计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适合本系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电子电路工程实践训练较为有效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顺利过渡到专业实践奠定基础。基于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融合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技术,提出以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设计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新方法。将三维设计软件引入到课程设计中,建立完全集成设计标准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所需机械零件的参数化三维模型,并按照课程设计流程开发交互式可视化的智能设计软件,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平台支撑,实现了设计方案快速模型化的设计效果。该平台可有效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宏观思维和创新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进一步适应当前机械制造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高端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发展迅速,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计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部分,因此应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对课程设计进行改革探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信管类专业的课程设计更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和创新管理能力。针对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综合实践类课程设计,对其教学目标、考核要求、选题范围等方面进行调整和规范,梳理信息管理课程设计8个典型选题方向及对前序课程的覆盖。选取两个典型案例反映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设计型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培养创新设计型人才的重要性,介绍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的综合实验、机构创新设计、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的创新及机械创新设计活动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0.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本科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效促进和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兵器专业的课程设计是培养军工类专业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兵器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经验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兵器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与考核方法,包括课程设计的选题、组织实施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逐步提高兵器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在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2.
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综合运用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为不断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结合空调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和大工程观,培养学生创新性,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工艺课程设计是工程类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设计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团队合作精神、工程意识培养和实验技能训练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分析表明,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为工科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加强学生机械运动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课题组尝试将该课程设计由以往的"分析为主"改变为"设计为主"。实践表明,此项课程设计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为提高电子类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而开设的应用型实践课程。通过课程设计,.-j-~检验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程度,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团队合作和实际电路设计的能力.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付诸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以"应用型"为学生培养的主导思想,以培养适应与社会生产需要的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面对当今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对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在校期间合理有效地加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工程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研究,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缺乏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我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利用自身实践教学条件及机械类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研究以期为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构建、实施及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工程实践能力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为培养适应现代机械工程要求、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结合长期教学实践,分别从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参与竞赛等方面阐述了在培养与提高学生工程能力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上述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为高校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工程认证计划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和目标,分析了机械类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不足,通过修订培养计划,针对"传热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一些措施。结果认为对"传热学"应设置合适的学时,调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相匹配,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科学施教,不断推动机械类专业传热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研究地方高校工程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出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实践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安排、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安排等方面着手构建一套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同时为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