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受“以学生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评价机制的误导,不少学校甚至将教师的待遇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由此而生。教师忽视了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急于求成,盲目地追求教学进度,实行“一步到位”的管理策略,而导致了学生出现过早偏科的现象。那么,采取什么教学策略才能保证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呢?  相似文献   

2.
一、追求升学率教育思想的表现和危害对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思想,现在在概念上以及概念所反映的内容上有一种模糊的观念,其一表现为有人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是错误的,“追求升学率”则是应当肯定的,甚至认为现在应当解决的是如何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我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追求升学率”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育的目的。反映在教学实践中,都是只向学生灌输升学考试必修课程知识,忽视非升学考试必修课程知识的学习。放松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强调让学生主动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测、验证等探究过程来学习数学.而我校所倡导的“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倡导要把新课上成复习课(注意知识的迁移和提升),让学生在对旧知识的复习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追求对学生横向能力和纵向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时候感到很难组织和设计课堂探究教学.甚至常常抱怨学生素质不齐整等,还希望有设计详细的教案作参考,但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要上好数学探究课还是得从自身找原因,多思考,勤反思,善总结.  相似文献   

4.
优化复习铺垫。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在于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具有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追求欲望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从新知识相关联的若干旧知识中选择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讲根式方程的解法时.可设计如下一组复习旧知识的提问:  相似文献   

5.
杨美霞 《江西教育》2005,(18):24-25
优化复习铺垫。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在于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具有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追求欲望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从新知识相关联的若干旧知识中选择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讲根式方程的解法时,可设计如下一组复习旧知识的提问:(1)什么叫方程,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激发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追求知识的前提。正如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缘故,教师满足于一言堂的传授,完全不顾学生的兴趣需求,学生的接受是被动的,普遍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在  相似文献   

7.
徐清华 《江西教育》2023,(15):22-23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逻辑性很强,难度较大。学生如果只是“机械式”或“填鸭式”地被动接受知识,势必会感到挫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降低学生在学习上的挫败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动力。  相似文献   

8.
审视一下现实中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沉闷和机械,学生普遍感到有比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少自主性和愉快感,在老师“要我学”的威严之下被动而且麻木的接受知识,甚至还有些老师一走进教室,学生便开始“倒计时”……试想,这样的课堂有多高的效率呢?这样的课堂能带给学生多少东西昵?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吗?  相似文献   

9.
一、在课堂中。要善于投入“情”和“爱”创设良好的课堂象围 化学概念多、抽象,学生总感到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是沉甸甸的。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不良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不轻松、有压力.甚至感到失望,导致沉沦和彷徨。所以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战胜困惑,最好办法是在课堂中.教师投入“情”和“爱”。面对学生困惑时,我们应该激励学生.  相似文献   

10.
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境,因此精心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做到乐中学,学中乐.当然,要让学生真正感到“学乐”,是十分网难的,毕竟学习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学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感到“苦中有乐”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学乐”和“乐学”的境界.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达到“乐学”和“学乐”的境界,将“愉快”贯穿始终,使课堂充满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相似文献   

11.
活力美术课     
传统的课堂是“大课堂”,踊跃回答问题的往往只有几个学生,而大多数学生是“沉默的羔羊”,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更有少数学生滥竽充数,不懂装懂,甚至人在曹营心在汉,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样的课堂,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已被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熟悉和接受。但是,由于在长期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当面对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本位”的教学目标时,他们感到困惑和茫然。  相似文献   

13.
一、传统德育中的误区误区之一:“大道理”说教现象.这是传统德育的一大特色.其要害是不结合学生的“问题”实际,也不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当然也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学生往往把这种教育当作“耳边风”,甚至感到“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4.
《学周刊C版》2016,(25):107-108
由于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差别较大,使刚上高中的许多学生感到“无法适应”“听不懂”“跟不上”,甚至“不想上课”。因此,教师必须做好从初中到高中几项教学知识的梳理,转变学生学习的观念,使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改变自身的不足,这些方面都要做好扎实的衔接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两课”是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简称。“两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但目前许多学生对“两课”不感兴趣,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感到厌倦,甚至反感,教育者难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笔者通过多年的“两课”教学,体会到学生对“两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自控力较差,容易产生上课“走神”现象。如果偶尔一两次,尚属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倘若学生经常如此,甚至感到“走神”是一种解脱,那就是不正常的了,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也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何扭转学生上课‘促神”这种不良习惯呢?一、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上课‘促神”是由于接受知识感到过于吃力,不听怕被老师批评,听又听不懂,使大脑处于紧张和疲劳状态,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所以,要使学生上课不“走神”,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不宜…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活动理念】高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和途径,都是该阶段学生心理成长的主导任务和重要内容。有些学生价值观模糊,不清楚内心最在乎、最重要的是什么,导致学习生活缺少方向,在面对选科、职业规划时,感到迷茫,不知从何下手,甚至盲从。还有学生存在价值观偏差,如“一味追求享乐”“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权力至上”等,不仅对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不利,更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是师范学校的应届毕业生,现在正在实习。不过,与其说是“实习”,不如说是“适应”。我们感到很苦恼。我们好不容易才联系上实习的学校,事先还给辅导老师印发了对实习生的考评标准,但实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能按正确的标准来看待和要求我们。实习学校学生知识基础差,上新课感到困难,他们就要我们在中午、课外活动和其他休息时间连续给学生反复“灌”,打疲劳战。学生不守纪律,就罚站一两课时,甚至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课堂教学所全力追求的,是学生完全能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始终以深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意志参与教学活动,在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我就初二思想政治课“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