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诸子散文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见梁惠王》、《逍遥游》是先秦散文中的名篇,曾选入多种中学语文教材。《寡人之于国也》与《孟子见梁惠王》主要阐述儒家的王道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文中论述了关于绝对自由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一、孟子的"理想国"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孔孟》中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是的,孟子确实是中国的"柏拉图",因为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国":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就《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来说,他的伟大构想是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一、孟子的"理想国"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孔孟》中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是的,孟子确实是中国的"柏拉图",因为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国":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就《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来说,他的伟大构想是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名篇,该文以慑人的气势和雄辩的说理阐明了孟子的治国之策,有力宣扬了他的仁政思想。深入研读课文,我们发现孟子的仁政思想,带有朴素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萌芽。  相似文献   

5.
王晓莉 《学语文》2012,(5):18-19
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篇文章除了体现出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更让人回味无穷的是他那气势充沛、逻辑谨严、感情强烈的雄辩技巧。  相似文献   

6.
《寡人之于围也》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里面的一个名篇,这个作品形式上是一篇记叙文,但实质上是一篇精妙的说理文章。孟子借助这个作品在展现他游说梁惠王施行仁政过程的同时,还巧妙说理,向当时和后世的统治者提出了王天下必须奉行仁政的主张。孟子的这次巧妙说理,依次体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第一册节选《孟子·梁惠王上》中一段,题为《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一句中之的用法,很让人玩味。查教参,没有专门提出来讲。翻阅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第二册42页解释为之是介词,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  相似文献   

8.
常青 《成才之路》2010,(5):I0018-I0018
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新时期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等主导思想,孟子以其不朽的贡献而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9.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正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着亚圣“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其间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细绎文章内容,孟子与梁惠王实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源于二者对“民”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主+之+谓”中的“之”,对《孟子·梁惠王上》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之于……”结构中的“之”以及“……之与……”结构中的“之”的用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2.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文中,孟子描绘了一个"王道"的理想世界。这一生动的描绘,在教学中一般被关注到它所代表的孟子的政治思想和追求,其实,课文从政治、经济、社会道德和教育等层面深刻启示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中“敬老奉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主+之+谓"中的"之",对《孟子.梁惠王上》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之于……"结构中的"之"以及"……之与……"结构中的"之"的用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4.
一古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句式: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②天之于氏厚矣。(列子·说符)我们把这种句式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称为“名词+之+介词结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把“寡人之于国”,“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看成一个结构体。有人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样的句子中的介词结构看成是它后面谓词的状语。他们认为,“于”这个介词,介所向之对象“国”于述语“尽心”,则“于国”就成了  相似文献   

15.
张琼 《文学教育(上)》2009,(12):148-148
《孟子·梁惠王上》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释为“检,约束”。据此义注释本还有:  相似文献   

16.
张镜 《学语文》2013,(6):24-25
学习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后,学生切实感受到孟子雄辩艺术风格,文章论证严密深人,让人叹服。在这一节课快结束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孟子说服了梁惠王吗?”  相似文献   

17.
《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只有积极拓展文本的教学视阈,从孟子冠绝古今的论辩艺术角度出发,探寻论辩的价值所在,才能让学生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借古人思辨智慧的光辉照亮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董彦君 《语文天地》2011,(17):58-59
《寡人之于国也》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就是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文章逻辑严谨,气势充沛,体现出孟子汪洋恣肆的高超论辩艺术。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孟子的雄辩是如何炼成的。一、深厚的德治思想铸造论辩的根基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第一册节选《孟子·梁惠王上》中一段,题为《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一句中“之”的用法,很让人玩味。查教参,没有专门提出来讲。翻阅主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第二册42页解释为“之”是“介词,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笔者认为欠妥。“之”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助词、代词、动词,没有介词的用法。和同事议,  相似文献   

20.
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孟子满腔热情地勾画了他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社会图画。其核心就是“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能使民养生送死而无憾。但在这段描述中有一个似乎微不足道的问题,很有必要提出来,与同仁们一道商榷,那就是“鸡豚狗彘之畜”该如何阐释?特别是该句中“豚”与“彘”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