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色阅读     
阅读,有人把它定义为“看或者读别人写的文章。”也有人定义为“是人类通过文字符号获得信息的方式和过程。”说明人类这种阅读活动是由读者自身(主体)向信息载体的文字符号(客体)的一种探求。这种在阅读中对未知领域的了解和掌握,一般是由阅读者自己对文字载体传输的或概念、语义,或人事、景物,或内容、材料,或传统、习俗,或理念、意义,或情感、态度等等的一种自然的、独立的理解摄取,就是本色阅读。一、内容的理解离不开本色阅读。理解是阅读的目的,也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们在一读一听中,便可直接迅…  相似文献   

2.
对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人们公认不讳,并难以走出这个低谷。用教育理论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审视这一教育现象,就不难看出,是由于教学自身为阅读设置了太多的障碍,可以说是“作茧自缚”。要扭转阅读教学的被困局面,就应破除为阅读设置的重重障碍,使其恢复阅读的本色,注重本色阅读。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讲究细嚼慢咽,方法上以精读为主,结果是“少慢差费”,这显然不能适应信息化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将看到的文字符号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阅读过程也就是大脑感知信息并对此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想象、联想的复杂过程。快速阅读是提高接收文字符号的速度,加速处理信息的过程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有相当难度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阅读教学观念浅释 中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总被理解成学生读和教师讲,其主要目的是获取知识,这实际是对阅读教学的误解。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正如顾黄初先生所说:“阅读,是人们通过语言符号(文字)的辨识、感知、理解,从中获取知识信息,进而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存,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语文行为和心智活动。”(见《阅读教育学》序)而阅读教学则是完成这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的手段和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关于“阅读”的概念已有不少说法 ,都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具有代表性的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的定义为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是从阅读活动的要素构成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 ,读物是阅读的客体 )和矛盾性质 (从符号中取得意义 )来探讨阅读。曾祥芹先生主编的《阅读学新论》一书在讨论“汉文阅读本质论”时 ,将阅读定义为“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缘文会友的交往过程”“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人类素质生产的过程” ,以阅读的不同功用来定义阅读。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对阅…  相似文献   

6.
阔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实质上是指处于平等地位的教师、学生与文本相互之间的一种认识、情感的交流,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实现学习上的自主探究、精神上的自由发展。这就要求让学生真正与文本直接对话.要求阅读教学回归真实的阅读——本色阅读。文章从倡导本色阅读谈起.教读自读相结合,精读略读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立足文本,从而凸现阅读教学的“本色”。  相似文献   

7.
符号美学应用于语文阅读,为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视野。它主要从三方面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启示:“艺术是符号形式”,艺术之美存在于符号的整体结构之中,启迪语文阅读注重对文本“形式美”的把握;艺术符号之能指与所指并非一一对应,启迪语文阅读注意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艺术符号旨在对“人类情感”的揭示,启迪语文阅读指归于对生命意识的体悟。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眼睛),将信息(文字符号)传入大脑而引起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一般经过“直觉印象—深入理解—概括识记”这么几步。下面就《捞铁牛》一文重、难点的教学,谈谈如何使阅读教学与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相适应。《捞铁牛》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和尚捞铁牛的事。全文共有七段,其中3—6段写捞铁牛的过程,是课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早期的阅读教学“认为是把握文本的意义”。后来,阅读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抽象的定义是:“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的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10.
黄汉青先生在《中学语文教育学》中说过:“阅读教学就是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阅读技能和思想的程序。其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就是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教学的理念也渗透在新课程标准里。许多语文老师也在实践中把阅读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了思维训练上。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就要把握住思维训练的尺度,使思维训练的阅读教学有清晰性、层次感,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学生阅读的不同层次水平,选择思维训练的不同层次。下面就…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读者靠目视或口诵,从书面文字符号中理解和提取意义的一种学习活动,是人们处理文字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霞要于段。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占据整个语文课时的2/3-4/5。阅读教学所花费的课时虽多,但教学效果却一般。有人对高考和中考的语文卷进行了分析后指出:阅读是考生失分最多的题目,学生感到这是最大的难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多媒体读物有利于优化早期阅读教学心理学家认为,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文字信息传递过程中接受端的思维活动。早期阅读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婴幼儿凭借色彩、图像、标记以及文字符号等来理解文本的所有活动,以及与阅读相关的任何行为。早期阅读教学需要借助各种媒体。所谓媒体是指各种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是人与人赖以沟通及交流思想的中介物,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当媒体用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不同的媒体引起的感官刺激不同,表达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不同,受控制的程度不同,学习者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及“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作为早期阅读教育实现的主要途径——早期阅读教学,在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毫无疑问,语文是我国小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对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通常有如下定义:“书是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工具,所以阅读的能力,就是使用这一信息工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也就是说:研究学问,想探求到深层的真理,其关键在于多阅读。阅读是人们借助书籍这一“人类进步的阶梯”登上文明殿堂的必由之路。它对一个人形成能力和发展智力,是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训练。因此,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显得更为重要。其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作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将“整体把握”提升到“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之一:“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是一种通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是对读物整体内容的把握。而我们的教学往往把整体性阅读简单地理解为“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读了课文,有什么样的感受?”等几个琐碎的问题,将一种教学理念与策略加以窄化、异化,一带而过,认为提出这几个问题了就意味着关注了整体性阅读教学了。由于整体性阅读教学在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因而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及教育专家的重视。本文就阅读教学整体性如何贯穿教学全过程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当下的儿童文学阅读中,“快餐式”阅读、“漫画式”阅读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阅读范式。阅读过程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停留在故事情节的“浅表性”层面,阅读呈现出碎片化、跳跃性、快捷性特征,阅读过程快速、快感、快捷。这样的阅读能够让儿童获得语文信息,但绝不能让儿童获得语文知识、语文智慧和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呼唤阅读的“深度”回归。一、当下语文教育中的“浅阅读”现象  相似文献   

18.
王继明 《语文天地》2012,(22):46-47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下连接着基本知识,向上托起文章写作,因此教会学生阅读,能够使基本知识更加牢固,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种种技巧。一、了解准确的语文环境语文自古以来就从属于一个复杂的学科,从人类开始使用文字符号进行记录开始,这门  相似文献   

19.
邓彤老师说:“有一种读书方式叫素读,即不借助任何辅助手段,只是单纯通过文字与文本素面相见,从而实现对文本的真实解读。这是一种最朴素最本色的阅读。”我以为,“素读”这种阅读方式首先适用于教师本身。在教学之前反复阅读。作品,发现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就会针对学生可能的疑问处讨论交流,使得学生能从无疑处生疑并随之解惑,享受“有所得”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1+X”群文阅读教学有三种模式:一篇课文带动多篇课文、一篇课文带动多篇课外文章、一个单元带动多篇课外文章。结合已有理论及课例和自身教学实践,“1+X”群文阅读教学议题设置应指向人文主题、本体知识、阅读策略和思维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