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适应时代需要,其出版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历来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教育。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原则,努力贯彻落实"两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方针,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围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发展能力,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新疆根本问题是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的时代主题。从新疆实际出发,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推进民族和谐,把“两个共同”的历史使命变为现实,为构建和谐新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坚持不懈地用现代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去“化人”“化经济”“化社会”.通过文化的熏陶、影响力不断提升各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准、专业素养、精神境界,加速推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推进各民族文化转型,从思想上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基础.夯实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渗透和破坏活动的牢固防线,形成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合力,是当前迫切的任务。基于此背景,本文从文化的渊源、价值、认同等角度对中华文化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民族工作,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07年3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与邓小平民族观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本文从民族大 团结与祖国统一,民族区域自治与“两制”,各民族族共同繁荣与保持港澳台繁荣稳定等方面,论述了对小平民族观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消除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这条主线,经历了由“双输”之嫌的均衡、嵌入战略到“输赢并举”的“渐进”战略,再到“双赢”的“协调”战略三个阶段。“西部大开发”思想实际上是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想的结晶,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加快我国中西部民族地区开发和发展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8.
民族教育优惠政策不仅是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以甘肃省高考成绩和招生优惠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发现,当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距更大;社会调查研究表明,公众认为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增进共同性,同时也感知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强化差异、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问题。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和完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但需适时将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发展为“差别化支持政策”,遵循增进共同性、公正性、精准性和协调性原则,实施区域与个体精准的差别化支持政策,注重从“结果”的差别化支持向“过程”的差别化支持转变,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烏蘭夫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發言中指出:“……在战胜了共同的敌人之后,中国各民族根据历史經驗选擇了建立統一的各民族的国家,并且在这个民族大家庭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个祖国大家庭內是各民族人民的願望,也是历史發展必然的結果。”本文試就这一主題加以論述,并望讀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五年,是青州市民族工作大发展的五年。取得辉煌成绩的原因,得力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法规政策贯彻到位,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努力。今后,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根据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认真落实加快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突出要务,服务大局,深入扎实全面作好民族工作,再接再厉,开创各民族和谐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世界文学"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文学”的思想,是在“世界主义”流行的18世纪产生的。马克思的“世界文学”不是一个纯文学概念,而是一个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在内的文化概念,它植根于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等全球化物质基础上的现实和必然。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剔除民族间的隔阂,克服本民族的局限性,互通互利,把各民族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变成世界各民族都能共同欣赏的公共财富。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项具有战略高度和现实旨趣的理论命题与伟大构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中,它在科学把握“民族”一般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创新、历史经验、实践创造和独特优势融入其中,不但批判性地重塑了现代民族观念,而且在延续历史和融通时代的基础上,以“共同性”为核心价值推进中国各民族展开广泛深刻的交流交往交融,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基础。这一“建构性民族观”,直接指向人类社会向“真正的共同体”过渡中的必然过程和价值定位,不但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为破解全球性的民族事务治理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民族皆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里的“共同地域”既是一个民族的主要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每个民族必然拥有过他自己的共同地域),但更是这个民族得以形成发展壮大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共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包括空间尺度的大小、内部连通的状况以及其自然条件优越与否等)和共同地域内的人文地理环境(包括汉族的共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共同文化先进与否、以及与此相关的建立在共同…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满清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民族牢狱”。在这个黑暗的“民族牢狱”中,国内各被统治的民族无不备受极度的压迫和厉害的摧残,而回回民族所受压迫、摧残的程度尤为严重。因为满清入关後所建立的统治制度是“阶级的种族的双重压迫的制度”(范文澜先生主编“中国通史简编”),故其统治的基木方针,一方面是利用汉族的地主阶级,在一定的限度内容许他们参加政权,以便帮同防止和压服汉族人民的反抗,并制造和扩大汉族内部的矛盾;另一方而,则挑拨国内各民族相互间的感情,制造各民族的纠纷,扩大各民族间的矛盾,破坏各民族的团结,以便居中操纵,藉免各族联合,共同抗清,因而确保其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文章立足各民族共同开拓继承的辽阔多样生态家园和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生态文化,从生态文化视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探索。在以蒙古族游牧生态文化、哈尼族梯田农耕生态文化为例揭示各民族生态文化小传统,深入分析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大传统基础上,提出用理性化的天人合一理念融通凝聚各民族生态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生态文化贡献,同时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16.
声音     
《留学生》2014,(11):8-9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就业居住的规模”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文坛掀起了“寻根”文学理论与创作的争鸣,这是值得反思的。 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形成了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心理素质、道德规范等等,但千百年来,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汇集成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然而,这些东西能否作为“寻根”文学创作者们所寻找之“根”,“寻根”文学的效果又怎么样?大家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各抒己见,发表了一些有益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同”、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的初心,构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框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史事为依托,教材还原了各民族汇聚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使学生形成共同的国家历史记忆。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育人效果,建议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厘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三条主线相互交汇、互相促进的关系,把握连续性、递进性、互动性、凝聚性的特点,引导增进学生的“五个认同”,注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探索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深度教育。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就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作出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在本体论上,立足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促进“两个共同”的核心任务和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核心目标来把握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本质;在认识论上,坚持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总体布局、“中国式现代化”整体进程和“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理解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内在规定性;在方法论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强调抓住“两个根本”这个主要矛盾和“两个共同”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十二个必须”统筹推进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各项工作;在价值论上,导向从“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核心宗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战略目标、保障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建设和“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国家整体性现代化”的战略体系中把握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作为民族研究的特色话语,伴随民族话语的变迁,历经从“阶级话语”到“关系话语”、从“话语依附”到“话语融合”、从“话语本土化”到“话语特色化”三重样态。话语的转型确证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流变性和可超越性。新时代基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概念、常态化机制、方式和效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话语重心发生了时代转向,即从基于“民族关系改进”的“策略性建构”研究,转向基于“民族认同自觉”的“主体性生成”研究,为阐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提供了全新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