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易白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评孔开新,显示了理性的文化批判精神;倡扬墨学,升华了爱国与民主思想:主张百家平等、东西文化融合,构建了新文化的理想模式。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当前“国学热”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易经》之文献载体“韦编三绝”中“编”的对象及孔子时代“易”之流传特点.通过考证认为“韦编三绝”所“编”对象为甲骨,孔子之前“易”的主要流传载体是简册,但也不排除甲骨一类载体.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笔者作为国学教育的一名教师,亲历教材的编写、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国学教育也有些心得和思考。弘扬传统文化时不我待,当务之急不是争论"该不该读"的问题,而是应积极探讨该"怎样读"的问题。国学教育的研究范畴,不外乎这样三个核心问题:一是为何读?二是读什么?三是怎样读?即要解决好国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关系问题。三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相似文献   

4.
提倡"国学"是最近几年来文化教育界的大事, "国学"的倡导应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我们对"国学"既不能故步自封,唯我独尊,也不能视为异己,严加挞伐.应该是继承超越,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创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体系."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文化全球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国学热"在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的兴起和发展,是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再造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过程中,"国学"本身的历史内涵被悬置起来,而以一种景观化的展示方式,被镶嵌在我们的政治外交和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在国学一词的符号价值被各方充分使用的同时,期待中的中国形象出现了吊诡,想象中的认同平台慢慢被自身消解。对于国学热背后政治文化逻辑的考辨,将成为我们重新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主体性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互融汇过程中,"国学"一词是最受热议和追捧的,无论其是寓于中国文化原典中还是借用日本江户时代以建构日本主体文化的象征隐含,都无一不彰显出"国学"自身所蕴涵的文化使命。面对日益自信的中华文化的崛起,国学教育层次的提升必将成为延续"国学"文化命脉的所在。  相似文献   

7.
《光明日报》2011年8月1日的《国学》专栏有《〈易〉源于“赐予”吗?》一文,作者是任继防先生。文章把《周易》的“易”的本义和卜辞的“ ”(也释为易)的本义混为一谈。也把蜥易之“易”( )混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国学学习和研究的发展,到今日又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些国学学习和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相继地提了出来,从表面看来似乎是问题越来越多,实质上是国学学习和研究越来越深入的具体表现。诸如国学的概念和范围,国学典籍的分类,国学研究机构的建制,以及国学中的一些问题的释义,等等,都一一地提了出来。现就其中的国学概念和范围,以及国学学习和研究中某些问题的释义,谈点个人的极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东西的小说以幽默和反讽著称,幽默、诙谐的叙述话语中蕴籍着某种生命的伤痛与苦涩。结合程桂婷对东西小说的评论,从叙事内容、叙事场景和叙述语调等方面揭示了东西小说的形而下的叙事特征以及东西叙事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10.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不仅贯穿于五四新文学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且生动地阐释着五四新文学与传统国学的复杂关系。将传统国学与新文学置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下来审视不仅能更好地看到新文学、新文化发生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更重要的是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今天,能够更好地思考我们为何要弘扬传统、怎样弘扬传统?又该如何对待现代、如何面对发展?王富仁先生提出的"新国学"理论构想认为应该将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化纳入到国学的范围当中,这绝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反映了王富仁先生对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独特见解和对五四新文学研究在当下能否进一步拓展空间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以"字是出现比较集中的词,用法复杂多样,而且相当灵活。在对该文献中"以"字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基础上,又对其一般和特殊用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以"字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所体现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方体育文化存在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诸多差异性,但是在近代,由于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两者通过不停的碰撞最终融合了,这当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由封闭走向文明、自由、繁荣、昌盛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3.
“仁”的思想贯穿着孔子的全部思想领域,以批判性地继承的视角对“仁”进行解读,针对社会的现状,从“仁”的内涵切入,阐述“仁”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五四”以来,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极其明显,文化只是工具,不是目的,文化讨论不是为了建构一种新文化,而只是实现中国人强国之梦的手段。尽管这种倾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考验时,为中国人民突破长期以来的封建意识形态的束缚,为中华民族摆脱压迫、走向独立起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严复介绍过来的进化论思想和近代经济政治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起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于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虽没有达到精通西学的权威程度,却也有相当深厚的造诣,在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其以一贯的理性与持平的态度进行评价,既肯定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长处,也表明了二者的缺陷与不足。严复这种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努力,旨在寻求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会通,希望能开创出一套适合现代中国国情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品呈现着"人与鬼的纠葛和交融",基于败落家族后系子孙承受的"鬼"的梦魇的切身体验,鲁迅对"人鬼纠葛"的社会中人生悲剧的展示极其深入,显示出《新青年》同仁倡导思想启蒙之不足;鲁迅作品同时又存在着一个"人鬼交融"的世界,这与他对"道教"与"道士思想"的区分相一致,根源于他早期思想中对民间宗教的肯定和追寻,是他审视和批判人鬼纠葛的社会根基之一,同时,又是在补救"五四"新文化倡导之局限。  相似文献   

17.
主要阐述了黔西北自然旅游资源与彝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彝族文化在黔西北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地位.指出应以彝族文化为龙头,发展黔西北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并提出了四条开发原则和其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的汉诗创作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繁盛于90年代,至今仍活跃于当代诗坛中。这一西南边陲的彝族诗人群背靠八百里凉山,用诗歌记录着凉山彝族的风貌与人事;利用汉语灵活的语言形式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资源,用诗歌来重塑彝人形象与彝族精神气质;同时在其饱含情感的诗歌空间中释放出一种独特的民族诗歌美学特质。聚焦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的创作,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表达渴望是其创作的集体性特征,这是一种有文化根性的自由创作。  相似文献   

19.
孔孟思想中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个体身与心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孔孟“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维护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健全个体的身心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