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起《列子·汤问》的“愚公移山”节,可谓家喻户晓。说它是寓言,未始不可;但它拥有300来字(不计近人加的标点符号)篇幅,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首尾俱全,已粗具短篇小说规模。可是,对其渊源,罕有道及。现在,不揣浅陋,试作探索。一“愚公移山”决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列子》系晋人杂纂成书,有人谥为“伪作”,未免  相似文献   

2.
“渤海之尾”和“隐土之北”出自《列子·汤问篇》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我读到的选本,都在“渤海之尾”和“隐土之北”中间标了逗号,注释也各有千秋。有的把“尾”注为尽头,渤海的尽头是什么地  相似文献   

3.
一、文体辨正《愚公移山》节选自《列子》。《列子》一书共八卷,相传是周朝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保存了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杞人忧天》《歧路亡羊》《愚公移山》等。《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还是神话传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又带有神话色彩。”此说值得商榷。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正是由于拟人化,一些动物故事在长期流传中形…  相似文献   

4.
<正>《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泽东同志在40年代就曾提出我们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一部分人把它说成是效率低、不合时宜了,并提出了“愚公应该搬家”的观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我认为愚公应该移山,而且愚公移山的精神也应该永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自治区民进组织我区一些中小学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我有机会听了一些课。其中南京市七中陶和平老师上的一堂讨论式语文课,别开生面,很有特色,给人留的印象特别深刻。 陶老师讲的是初二古文《愚公移山》一课。教学过程如下: 一、准备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师问:这篇古文选自什么古籍?(生:选自《列子·汤问篇》。) 师初中以来,我们还学过另一篇《列子·汤问》的文章是什么? (生:《两小儿辩日》。) 师现在我们一块学习古文《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6.
王静 《家教世界》2021,(2):28-29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故事,《愚公移山》就是其中的一则.它出自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子的《列子?汤问》,是一篇寓言小品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则让入耳熟能详的经典寓言故事,在本期《幼JL画报》中以绘本的方式呈现在小朋友们的面前,文与画结合,让小朋友们初步感知传统文化故事的魅力.《愚公移山》的思想性极其...  相似文献   

7.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之北”一句中的“河北”条注释是“黄河北岸”,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依照教材上的注释,“河阳之北”句应翻译成“黄河北岸的北边”,这就叠床架屋了。我们知道,古文贵在精炼,往往惜墨如金,列文也不例外。如果“河阳”本意真是“黄河北岸”的意思,列子为什么不把此句精炼成“河之北”或干脆“河阳”呢?也许有人  相似文献   

8.
《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故事是从《列子》的《汤问篇》节选的,现编入九年义务教材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是一篇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注意从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解决疑点三方面入手,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愚公移山》出自战国时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其学本源于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是老、庄之外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列子》字里行间表达了崇尚虚静思想,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愚公的形象本质上是道家文化的产物,道家思想构成愚公移山精神的文化底色。"(1)愚公移山精神蕴含博大的道家思想,大智若愚、以愚为本的智慧境界,至诚至性、天地畅达的自  相似文献   

10.
浅谈杂文     
杂文是一种评论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灵活多样、短小精粹的文艺性政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文体.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且介亭杂文·序言》)中国古代就有什么"杂著"、"杂记"、"杂拟"、"杂言"之类的文章.例如柳宗元的《黔之驴》、《捕蛇者说》,《庄子》上的《庖丁解牛》、《坎井之蛙》,《列子》中的《愚公移山》,刘向所著《新序》中的《叶公好龙》,马中锡的《中山狼  相似文献   

11.
《愚公移山》中有“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之句。“箕畚”,教材注释为:“簸箕,一种用竹蔑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注释不够准确,容易产生歧义。“簸箕”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义项:①用来盛东西和簸粮食的器具;②用来簸粮食的器具。第一个义项通行于北方,第二个义项通行于南方。“簸箕”在北方兼有盛和簸的功能,用途较广;南方却只能簸或晒粮食,至于盛东西,则有专门的器具———撮箕。可见,“簸箕”在不同地区所指对象不同,词义有别。这就是南方同学不理解教材注释的原因。《列子》成书于战国时代。先秦时期,古汉语除少数双…  相似文献   

12.
《列子》一书,从南宋开始即有人怀疑是伪书。近现代学者大都认为它是魏晋时代人所伪造,其中多数人认为是张湛所伪造。本文从四个方面推断《列子》不是张湛伪造:一、张误注《列子》;二、张不懂《列子》中的某些词义与典故;三张纠正《列子》中的用字(错字或通假字);四、张对《列子》原文有质疑与批判。(《列子》既非张湛伪造,则《列子》可能不是伪书,作者另有专文论述。原文有两万多字,篇幅太长。本刊刊登时压缩了大量例证”(共压缩62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富有教育意义的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愚公移山》便是其中突出的一篇。这篇寓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心雄胆壮,勇于斗争勇于实干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变革现实改造环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九四五年六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引用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并且把它作为  相似文献   

14.
陶潜存诗125首,文11篇(据王瑶编注《陶渊明集》1956年8月北京第一版),不算丰饶,但影响极大,苏东坡《与苏辙书》称:“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王瑶先生说:“但陶诗对于后来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这可以拿历代为陶诗作注释的人之多来作证明;中国诗人中除杜甫外,几乎再没有像他这样为历代人们所注意的了。”(《陶渊明集》前言)历代评陶的人很多,他们的意见从不同的侧面晓喻后人,给我们许多启发,不少帮助。  相似文献   

15.
《愚公移山》这一脍炙人口的寓言名篇,神奇的结尾处有一个对故事情节起到推动作用的句子:“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对“闻之”一词的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译文部分解释为“听说了这件事”,具体是哪件不详。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文言助读丛书《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一书及其它资料书中,都明白无误地注释为:“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之,代词,代指‘愚公移山’。”“操蛇之神”到底听到了什么,如此恐惧不安? 我以为这里“闻之”的“之”应理解为:“代词,代指  相似文献   

16.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其中一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现中学课本及一些古文选本,均将魁父注为“小山名”.此注似欠深究.《太平御览·地部》中引《淮南子》“牛蹄之涔,无径尺之鲤;魁父之山,无丈林营宇.”其中的“魁父”二字是形容山很小,与上文“牛蹄”二字形容水很少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五册《愚公移山》一课,教材在对“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中“河阳”一词的注释时说:“河阳,黄河北岸。”并进一步解释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对于这个注释,虽已经有人指出其错误,但,一是未能对原文及教材的注释作出具体分析;二是理由单薄,论证不力。为此,笔者认  相似文献   

18.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研究古代典籍非常重要的工具书。所以,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以至于没有读过《说文解字》的人会被学林视为孤陋寡闻。直到今天,如果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文学以继承文化遗产,就不可不读《说文解字》。但此书文字简古,体例潜在,不易读懂,虽然前代语文学家不乏研究、注释《说文》之作,也多因过于艰深、过于专门而不能为初学者所接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的章季涛先生所著的《怎样学习<说文解字>》一书,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它以通俗平易的文字为初学者指示门径,同时又往往有著者独到的见解能使读者耳目一新,可以说是一部普及性、提高性兼而有之的专著。  相似文献   

19.
列子以关尹子、壶丘子、林老商等为师。而三子之学,俱由老子之学而出,则列子之为老子学派之后继者,自不待言。张处度(湛)序之曰:“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任,顺性则所之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然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大归同于老庄,属辞引类,特与庄子相似。”可谓能举是书之大体者矣。一言以蔽之,列子之根本思想,不外袭老子之“自然说”、“虚静说”。然老子之“自然说”,非纯全之无为自然说也。其“虚静说”,非纯全之虚无寂静说也。绎其本旨所在,别有一种真面目之理想或主张。然列子之说,则实取老子之“自然说”、“虚静说”,充之于极端之地,而于老子之隐微的积极的一面,竟抹杀之,故面目似同实异。易言以明之,则列子之学说,不过取老子之根本思想,以游戏的、娱乐的扩充之,而其结果所至,遂与佛教之厌世的寂静说,与庄子无止无界之思想相近云尔。又老子之书,多以简洁有力之格言体,发表其思想,而列子则多以叙事的寓言的表现之,是亦其相异之一端也。  相似文献   

20.
“愚公移山”精神有实际意义吗传子《列子·场问》中“愚公移山”是一篇股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愚公作为具有顽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实干精神的典范.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颂,愚公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人们永往直前.发奋图强。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愚公移山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