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承恩并非<西游记>作者.宋末和元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真人)撰成<西游记>的三种记载,包括新发现的宋末碑文,是丘麾下陕西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祖稿即<西游记(平话)>并托名丘撰的确证.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没看过佛经",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谁?这是历代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学术话题之一.作者从文化现象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西游记>的成书与作者问题,同<三国演义>、<水浒传>有着可相类比的地方,是在西游故事长期流传的基础上,由市民与文人不断加工而成.  相似文献   

4.
对于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研究,上个世纪后半期,尤其是在九十年代,继"红学热"之后,形成了一股新潮.正是原著光芒四射的文化内蕴,使得文学批评界也多彩多姿起来.二十一世纪的"西学热"将会促进人类对于自我生命的反省和热爱.  相似文献   

5.
读懂《西游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人给了文艺复兴以极高的评价,说她所代表的思想解放是欧洲的转折点;也给了诞生于十六世纪末的<唐·吉诃德>以极高的地位,说她广泛地反映了十六世纪的欧洲社会和作为中世纪标志的骑士制度,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代表性成果.西班牙政府还郑重其事地把塞万提斯的铜像作为礼品,送到中国,让他坐落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草坪上.然而,同样诞生于十六世纪,同样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西游记>却不那么幸运.原因只在于我们通常仅仅将<西游记>当作儿童作品;或者说它惩恶扬善、伸张正义;至多说它有点讽刺精神.其实,<西游记>的内涵远不止这些,我们应该说它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形象教科书,是当时那个社会政治活动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现.只要我们掌握了读懂他的思路,<西游记>就不再是哄小孩的故事,就象在电脑中使用了解码软件一样,原本压缩了的文化底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坚层面,一部<西游记>更多地表现为儒家浓厚的入世情怀.从作品抗争与进取的主题上,从人物对人格理想的批判和对新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上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西游记>既受到以李贽等人为代表的明代思想解放启蒙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王阳明等心学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西游记>与<堂吉诃德>有很强的可比性.二者均采用"以幻为真"的叙事范型,均以游历为主线来连缀多个故事.二者的差异是<堂吉诃德>运用了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西游记>则带有说书人口叙性特征,叙述方式局限于全知式.二者的差异与中西诗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写作的本质是生命化的.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主人公,自然是吴承恩精神思想和心血的凝聚与外化.我们将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子和吴承恩<西游记>本子中的孙悟空形象加以比较,不难看出吴承恩对孙悟空形象的改造与重塑.这其中的创作动机,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的解释,即作者内心深处生活本能意识和死亡本能意识的激荡.而这一个人心理恰恰与当时的社会心理暗合.  相似文献   

9.
<怀念狼>虚构了一个有关商州狼的灭绝和人的衰颓的故事,这一虚构中着重展示的一段旅程及旅程中所涉及的人物莫不与<西游记>存在着诸多相似和内在关联,在互文性解读中,我们可以对两部小说各自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解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比了<西游记>主题之一的"心性修持"观与明代中期心学家王畿的"性命合一"论,指出二者存在四个方面的相同之处,即都主张"悟空"或"悟无"是修炼的根本途径;都主张心性修持必须戒禁情欲,要做心上工夫;都认为"心生则魔生",主张涵养心性;及都主张以养德致长生.并由此提出了吴承恩不可能是<西游记>唯一作者的质疑.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