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对妈妈说:‘妈妈,我真的错老,今后我在也不像你发皮气嗒哈。’妈妈笑老,说:‘这才是我的好女儿噻。’”这是我本学期从一个学生的作文中摘录的一段话。初看,实在叫人似懂非懂,细看才明白,原来是要表达这个意思:我对妈妈说“妈妈,我真的错了,今后我再也不向你发脾气了。”妈妈笑了,说:“这才是我的好女儿!”语段中的错误有两个方面,一是别字的运用。如将“再”写作“在”,“脾气”写作“皮气”,“了”写作“老”(本地方言语音谐音);二是将本地方言中不规范的语气词加入书面语,如“嗒哈”、“噻”都是本地方言中的句末语气词。为什么会有…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广大农村小学教师最感头痛的难题:“教作文难哪!”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出路何寻?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峡谷呢? 一、疏通语言关我手写我口农村儿童习惯于讲方言,一些教师教学也用方言,或方言与普通话夹白。学生长期形成不习惯于用规范的语言写作文,结果写出来的作文是“白话”连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方言词汇来代  相似文献   

3.
呱呱鸟语林     
【呱呱鸟的呱呱】小呱呱鸟经常用零花钱买瓜子,新转来的小麻雀用方言问他:“你一星期一塌刮子(总共)有多少零花钱啊?”小呱呱鸟没听懂,以为是问他买瓜子花了多少钱,就回答:“我买这袋瓜子花了5元钱。”哈哈,有些方言比较难懂,千万不要不懂装懂,不然会闹笑话的哦。下面也是一些关于方言的笑话,快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4.
李荣先生新作《官话方言的分区》至少有两点应该肯定下来:一是把“晋语”从“北方官话”分出来,二是用“古入声字的今调类”给官话方言分区。我们也觉得有两点应该提出来讨论一下:一是江淮方言是否也应该从官话方言里分出来,二是官话方言分区的标准能否单一化。  相似文献   

5.
到上海工作了刚半年,突然觉得不会教书了。以往三言两语就讲得很透彻的问题,现在却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这主要缘于语言交流上的障碍。虽然只有半年的时间,但却深深感受到了吴方言对学生学习的重大影响。首先谈吴方言对学生书面表达上的主要影响。吴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我几乎找不到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语音上的相同之处,但是它还没有对学生书面表达上有什么影响。对学生书面表达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影响。1词汇方面的影响一位参加上海市第十九届运动会体操表演的同学在周记中写到:“军训刚过,我们就开始跳操。一次不小心,我把手表掉了”。“跳操”是典型的吴方言(上海话),意思即练操或做操。而“掉”也绝不是普通话“落下“‘落在地上”的意思,而是“丢失”之意。这位同学在体操训练时不慎将手表丢失。类似的还有“租”与“借”,“走”与“跑”,“买”和“卖”等这些在普通话意义区分很明显的词语,吴方言都不分。另一位同学在周记中谈到亲人对自己的关心时写到:“我有好几个爸爸。他们都非常关心我。大爸爸经常出差到外地,每次回来时都给我买很多礼物……”刚读这篇周记,我很愕然,百思不得其解,是他妈妈嫁过几次人,还是……。不懂上海话的老师会和...  相似文献   

6.
“慢”老师     
在崇明方言中,“万”与“慢”同音,说“一万”往往就成了“一慢”。我总觉得奇怪,“万”与“慢”有什么关系吗?显然没有。但巧的是,我就碰到了一位姓“万”的“慢”老师。万先生是我的英语老师,用我们的方言来说就是“慢老师”,加上他的上课速度奇慢,这样叫着叫着,他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慢老师了。  相似文献   

7.
普遍话与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异在语音上,普遍话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语音,但是我们在平时的观察中感觉到,词汇问题也不可忽视。许多人在说普遍话时,出现一些方言性词语,只是把这些方言词语的语音普通话化。例如有些浙江人说普通话时出现这样的话:“昨天的会真没有意思,我坐在那里难过死了。”这个句子里“没有”和“难过”二词是按浙江方言使用的。在普通话中,如果“意思”一词是表示“趣味”“情趣”意义,那它前面的否定词用“没”,而不用“没有”,通常只说“真没意思”。这里“难过”一词是指因不得不忍受某事而产生  相似文献   

8.
汉字当中有一种特殊现象,即合音合义,或兼音兼义,也有人将合音说成“急读”。现撷取几例,并作简析,以飨读者。甭:音。“不用”的合音,表示用不着、不必、不需要。如:①你甭说,我知道了。②这些小事儿,你甭管。这个字多用于方言,特别是北京的现代口语方言用得多。  相似文献   

9.
母语在港台     
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请我到尖沙咀喝下午茶。我问他:“看你风尘仆仆,从哪里来?”对方答道:“我刚从班房里出来。”我听了吓一跳。对方知道误会了,连忙解释说:“刚才我忘了说普通话,‘班房’是香港方言,是‘教室’的意思。”这时我才顿开茅塞。说母语不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农村学生作文中方言使用非常普遍。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写童年生活的作文,全班五十多个学生,竟有十几个使用了方言。如把“(玻璃渣)划破了脚”写成“瓦了脚”,把“天黑了”写成“煞黑打”,把“鸡跟在身后啄我”写成“鸡跟在身后堪我”,把“给我  相似文献   

11.
“我对妈妈说:‘妈妈,我真的错老,今后我在也不像你发皮气嗒哈。’妈妈笑老,说:‘这才是我的好女儿噻。’”这是我本学期从一个学生的作文中摘录的一段话。初看,实在叫人似懂非懂,细看才明白,原来是要表达这个意思:我对妈妈说“妈妈,我真的错了,今后我再也不向你发脾气了。”妈妈笑了,说:“这才是我的好女儿!”语段中的错误有两个方面,一是别字的运用。如将“再”写作“在”,“脾气”写作“皮气”,“了”写作“老”(本地方言语音谐音);二是将本地方言中不规范的语气词加入书面语,如“嗒哈”、“噻”都是本地方言中的句末语气词。  相似文献   

12.
呼和浩特汉语方言的一些句法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谈“把”字句、“被”字句、疑问句的一些语法特点,也谈及语气词的一些用法和语序方面的一些问题。一:关于“把”字句1、1 “把”字句通常是用介词“把”将受动名词引出(或称宾语提前),表示对该事物的处置。如1、我把瓶子打了。这种“把”字句内蒙西部方言和普通话相同。1、2 但是在呼市方言中的“把”字句,“把”所引出的名词常常可以不是动作的受  相似文献   

13.
一 引言 1.1 “囝”是潮汕方言出现频率最多的词缀之一。关于“囝”已有不少人曾作了一些描写,但颇为简单,且有的有不妥之处。本文试图作较为具体的描述。 1.2 表示“儿子” “小”等意思的[k ia(?)],在潮汕方言中历来有三种写法:崽、仔、囝,流行最广的是“仔”。关于[k ia(?)]的字形,相邻的方言粤方言和闽南方言中的其他方言也与潮汕方言类似,莫衷一是。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崽:①儿子。  相似文献   

14.
我与普通话     
直到小学毕业,我一直生活在被家乡人称为“西伯利亚”的偏远村庄,在一片“标准”的合肥农村方言中长期接受熏陶,和其他小伙伴一样,一开口就是地地道道的浓重方言。从未出过家门的我,哪里知道还有“普通话”。  相似文献   

15.
庆阳市如西峰、庆城、镇原、华池、合水、正宁、宁县以及环县合道乡亦如关中多数方言点那样,第三人称单数“他(包括镇原的‘那’)”字受“我你”两个上声字的感染也读作上声.庆阳市多数方言点不具备关中以“我你他”变作阴平来表示复数的特征,只有与关中毗连的正宁、宁县、西峰区温泉镇如关中方言那样,以“我你他(撵=)”变作阴平来表示复数.关中方言区只有定边和麟游(麟游限于次用)复数的标志为“们”,庆阳市很普遍地以“们”字为标志.庆阳多数方言点“兀”读作去声,跟关中多数方言点一致;庆阳多数方言点远指代词分为两个层次,其第一层次亦如关中多数方言点那样,是不太远、看得见的;第二层次亦如关中多数方言点那样,是很远、甚至看不见的.  相似文献   

16.
人们通常都说“头破血流”,成语辞典里也收了这一词条.可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描写那位老妇人被人力车工人车把子带倒时却用了“头破血出”一词。一字之易,极有道理!有人说,“头破血出”是名绍兴上话,是个优秀的方言成语,这有《鲁迅著作中方言集释》(倪大白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为证。除《一件小事》外,鲁迅还在《呐喊·端午节》中写过:“待到凄风冷雨这一天,教员们因为向政府去索欠薪,在新华门前烂泥里被国军打得头破血出之后,倒居然也发了一点薪水。”其实,“头破血出”古已有之。曹雪芹和《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拿情书”中已用过了。那是小霸王薛蟠用碗砸了张三之后,张三娘在县官面前所说的:“我的青天老爷:小的就唬死了!跑到那里,看见儿子头破血出的躺在地下喘气儿……”这又似乎与绍兴方言无关。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我继承了家族沉默寡言的传统.一开口讲话也是地道的石家庄方言。直到上学的前一天.我妈对我说:“从今天起,你在学校就改说普通话吧。”从那时起,我真的改掉了乡音.并且爱上了朗诵。  相似文献   

18.
实习两得     
语言课上的“方言”在语言课上,曹新星小朋友说了一句话,很出乎我的意料,“今后我们学本领,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我听了很高兴,就笑着对小朋友们说:“刚才,曹新星说得老好的,我们一起来为她拍拍手。”这句话虽然调动了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但我竟没注意到有己使用教学语言的规范化。“老好”是我们南通用来表扬人的方言,教师在语言课上使用方言进行教学,这对可塑性很强,口语发展以  相似文献   

19.
在许昌方言中,“让”既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以表示处置,其中表示处置的用法目前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文献资料里尚未发现。“让”在许昌方言中做处置标记基本类似于普通话的“把”,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其处置用法的形成一方面受普通话中使令动词“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爱许昌方言另一处置标记“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周治 《教育文汇》2014,(20):32-32
不久前,我应邀到外地上一节公开课,讲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进入探究环节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插曲:一位男生用当地方言回答问题,我一句没听瞳,引来哄堂大笑。我很陕调整好睛绪,面带笑容提醒他:“今天听课的有很多外地老师,他们可能还没听明白,请你用普通话再说一遍好吗?”这位同学笑了笑,缄口不语。此时,全场师生的眼光一下子落在我身上。课怎么进行下去呢?我急中生智,用桐城话说了一个问题请他回答。他也听不懂我说什么,只是瞪大眼睛看着我。我想不能再为难他了,便请他坐下。接下来,我没有急于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而是顺水推舟说:“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我没听懂,我用桐城方言提问,他也没听懂,可见区域方言会给我们交流带来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