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尚书>有今文、古文之争,就家庭伦理而言,今文、古文<尚书>表述了基本一致的思想.其内容论及亲子、兄弟等人伦关系,并把"孝"、"友"连称,使家庭伦理与国家政治法律紧密结合,初步奠定了儒家家庭伦理的核心内容.它是儒家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2.
自宋以来,学界对<古文尚书>的真实性多有怀疑,清人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判定<古文尚书>为"伪古文".然而,近年来,有些学者对"伪书"、"辨伪"态度有所改变,认为<古文尚书>并非伪书,<尚书古文疏证>所定之案是一个错误结论.前人的讨论,涉及多个方面,然鲜少语言学的角度.本文以<胤征>为例,探讨<古文尚书>的成书年代.通过文献调查,发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猛火"、"天戒"、"常宪"五个词语,都不见于先秦文献,而见于东汉或西晋等的典籍.虽不能就此判断<胤征>为伪书,但可以推断<胤征>的最后成书可能在东汉魏晋时期.另外,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说,也不能够认为<胤征>所反映的都是先秦时期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3.
伪<尚书>的考辨经历了从西汉到清乾嘉时期长达近1800多年的历史.一些人出于炫名、牟利或其他目的,先后伪造了两部伪<尚书>,一部是汉成帝时东莱人张霸伪作的百二篇<尚书>,另一部是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献的<古文尚书>,共五十八篇.该书前有一篇伪造的孔安国<序>,及孔安国为<古文尚书>作的传.其次,还零散地出现一些伪篇.百二篇<尚书>当时就被确定为伪书.<泰誓>等伪篇经过马融等人的考辨,也真相大白.从北宋开始,一些学者开始怀疑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的真实性,首先发疑的是宋代的吴棫,其后朱熹不仅对其发疑而且进行了考辨,他对经书疑辨的示范作用影响深远.明代的梅鷟首次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考辨,直接启迪了清初阎若璩等人作进一步全面系统的论证,最终宣示了伪<古文尚书>作伪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王基和王肃都是三国时期魏国人,是古文学派的经学家.在<诗经>学方面,王肃反对郑玄学说,王基是郑玄的学生,对王肃学说进行有力回击.王基对王肃<诗>学的驳难,是郑王学术论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魏正始年间玄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正>当下,有很多语文教师在开展小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篇幅精短是小古文的"形",内容浅显是小古文的"义"、富有情趣是小古文的"神"。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选择易读有趣的小古文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小古文学习化难为易。1.图画,让小古文更有境。实践证明,教学时引入与文本高度匹配的图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帮助学  相似文献   

6.
<正>文言文到底如何教,前人的成功经验是注重感悟和积累,方法多取诵读、断句、评点等。近一个世纪以来,就总的情况而言,诵读的地位下降,古文教学方法多取串讲、翻译和解析,涵泳之风衰微而分析之风盛行。那种将文质兼美的古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的教法使学生一头雾水。对此,学生不禁发出"学古文难"的慨叹,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象,我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作为突破口。学  相似文献   

7.
<正>古文简短凝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小古文进入小学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小古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然而小学生刚刚接触小古文,由于对文言的语法特点和实词、虚词完全不了解,妨碍了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采用小古文和课文整合阅读的方式教学小古文,也是学习小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微课",指的是"微型视频课例",这种教学方式是根据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把视频作为开展教学的主要手段,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里适用于教材中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多种教学要素的有机整合,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但是针对古文教学而言,由于古文体现的知识相对比较传统,怎么与这种高新科技手段完美融合,是摆  相似文献   

9.
作为论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权威之作,周予同的<经今古文学>所胪列的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种种对立,或与历史事实不符,或形成于后世,与汉代经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而重新爬梳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证明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争论,其核心在于两个问题:一个是古文经与今文经孰优孰劣,另一个是是否应该立古文经于学官.<经今古文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与此著作成熟的学术环境与著者的学术立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古文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新课改对学生古文阅读数量和鉴赏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在语文高考中,古文鉴赏类题目的分值也不断加重。以新课改为背景,古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因此,许多新的教学方法都被应用到高中语文古文教学中来。但是,许多教师在古文教学中,对群文阅读法的反应较为冷淡。那么,群文阅读在高中古文阅读教学中是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有柳宗元<愚溪诗序>一文.文中"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一句,点明了名"溪"为"愚"是受了古代愚公谷故事的启发.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愚公谷"故事的内容,课后设置了一道古文今译的练习,选用的是刘向<说苑·政理>中的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12.
杨宗红 《贺州学院学报》2009,25(3):73-74,120
古代文学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以<战国策>教学为例,展示如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傅说作为辅佐武丁中兴的一代名相,为历代史家所传颂.但有学者以今传孔传本<古文尚书·说命>言其思想,或以奴隶论其身份,似非适宜.细考文献,说今传<古文尚书·说命>是伪作而非真书,傅说是隐士而非奴隶,可能更与事实相近.  相似文献   

14.
<正>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本文泛指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包括骈文和散文。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影响着一辈又一辈的炎黄子孙。分析古文中蕴含的传统道德思想,有利于开展更加系统化的古文教学,加强学生传统思想道德的培育。一、古文蕴含的传统道德思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选录的古文篇章蕴含着丰富的传统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15.
我一生得益于上中学时的语文教学.时间过去六十多年了,我仍然没有忘记那时老师教给的许多课文.其中有古文,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有新文学的代表作,如鲁迅的<秋夜>、冰心的<繁星>、茅盾的<春蚕>等等.这些文章不仅教给我许多词汇和作文的启示,还给予我真善美的熏陶,培养了我少年时代的审美观念和趣味,影响到我后来的为人和写作.因而,我深感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它实际上是为文为人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6.
<正>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高中经典古文教学,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经典古文学习的重要性。经典古文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于想象力的需求,使得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一、品味语言,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语文也是语言的艺术,高中经典古文都是千古  相似文献   

17.
<正>古文不古,它们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现代汉语与古文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古文依然是他们学习现代汉语的重要媒介,而且也是他们培养逻辑思维的重要材料,特别是通过古文来学习议论,往往十分有效果。一、巧学手法,议论效果明显古文中有很多文章是大臣给皇帝上呈的公文,其中主要是以议论为主,由于所呈对象的原因,这些大臣的议论就要注意手法的巧妙运用,要争取达到既可以让自己的议论得体,又可以让皇帝欣然接受,让公文的效果最大化,而今天同学们学习议论,也可以巧妙借用这些手法,让自己的议论变得丰富生动。  相似文献   

18.
文类解说 我们平常所说的"古文",是指古代的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白话.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作品,以及后世历代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作的各类文字作品.<红楼梦>属于"古文",但是用当时的口语写成的,是古白话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今人作品,却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是文言文.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41):26-27
<正>中学文言文教与学对于教师、学生而言是爱也古文,恨也古文。选入初中课本的文言文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但是,由于文言文离现实生活遥远,语言差异大,常使学生为之望而却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是一筹莫展。文言文如何教?怎样学?这始终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也促使大家努力探索,寻求良策。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我掌握了一套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还增强了教学效果。下面,我就以教学《桃花源记》为例,并在此基础上再延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高考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是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也就是说,对高中生而言,基本读懂古文,感悟其中丰富内涵,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是高中阶段学习古代诗文的目的,所以高中阶段古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古文言文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议、点、问"的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感到这种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