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康里■■(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康里部(今新疆地区)色目人,以书名世。幼年时,他在皇家图书馆受过充分的汉文化教育,后来做过元文宗和元顺帝的老师。身为少数民族,他的豪放性格,足以使兹中原"传统"艺术之一端的书法产生新的内涵和特点,从而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其祖父燕真服侍元世祖忽必烈,征战有功,受到重用。父不忽木官至平章政事,为元  相似文献   

2.
正元代书法,无论是书法观念、书法实践还是书法教育,均弥漫着浓厚的复古气息。以赵孟为代表倡导的托古改制,改变了南宋以来相对萎靡的书风,使书法回归到正统的帖学范畴——王羲之书法体系。作为元代书坛的领袖人物,赵孟得到朝野上下书法家的崇拜与效仿。其效仿者占据了元代主流书坛,郭畀即是其中的一位。郭畀(1301-1355年),字天锡,号云山,江苏京口(今属镇江)  相似文献   

3.
正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江苏仪征人。著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先生画集》等。他的书法、篆刻早年师从包世臣,其后师法邓石如并深得其中三昧,在明清时期的书画篆刻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徐珂《清稗类钞》载曰:"让之多艺,刻印第一,次画花卉,次画山水,次篆书,次分书,次行楷。"吴让之篆书深得邓石如神髓,其形体修长秀美,婀娜多  相似文献   

4.
正黄庭坚曾多次在书论中言及东坡书早年姿媚,中年圆劲而有韵,晚年沉着痛快。北宋元丰三年,苏轼被贬黄州,惊魂摄魄的乌台诗案是其宦海沉浮中第一次大浪涛,虽给了他极大打击,却也使他人性中的激情得以爆发。这种情感在他此时的文学和书法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苏轼心中无限忧愁与寂寞的写照;君门深九重,  相似文献   

5.
《张翰帖》     
<正>【作品概况】《张翰帖》也称《季鹰帖》《张翰思鲈帖》,唐欧阳询书,属于原《史事帖》的一部分,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11行98字。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观典赏析】《张翰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被立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七。此帖特点是字体修长,用笔刚劲挺拔,精神外露。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一致,同是以险取胜。  相似文献   

6.
正宋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已经步入晚年的黄庭坚经武昌(今湖北鄂州)游西山松风阁,写了一首大气磅礴的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墨迹也流传下来,即著名的《松风阁诗帖》。全诗描写了松风阁的夜景,创造了一个澄澈明净而又生机盎然的高妙意境,表现了放怀大自然的适然愉悦之情。  相似文献   

7.
《姨母帖》     
<正>【作品概况】《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书,行楷,存世唐代摩本墨迹。硬黄纸本,纵26.3厘米,6行,42字。内容是王羲之在突然得到姨母去世的消息时,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的一封信。帖中姨母很可能是其书法老师卫夫人。此帖现存辽宁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元结的《右溪记》全文总共139字,篇幅短小,先读一下全文: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相似文献   

9.
正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江西分宁人。23岁中进士,历官山西太和知县,校书郎、著作佐郎、起居舍人,鄂州、涪州、戎州、宜州等知州。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苏轼门,世称"苏门四学士",尤长于诗,与苏轼齐名。黄庭坚书法渊源多种,主要受颜真卿、苏轼和南朝刻石《瘗鹤铭》之影响。晚年为新党排斥,宋绍圣元年(1094年)贬四川,谪居期间,书法大进,从张旭、怀素处得到启发,线条更为解放,以较圆劲的长线条构成纠缠的线,多连绵草势。如"李太  相似文献   

10.
《远蒙帖》     
正释文:襄再拜。远蒙遣信至都波,奉教约,感戢之至。彦范或闻已过南都,旦夕当见。青社虽号名藩,然交游殊思君侯之还。近丽正之拜,禁林有嫌冯当世独以金华召,亦不须玉堂唯此之望。霜风薄寒,伏惟爱重,不宣。襄上,彦猷侍读阁下。谨空。  相似文献   

11.
正《奉命帖》,是颜真卿所书行书信札,凡11行,计69字。浙江省博物馆所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此帖无书写年月。据帖所说:"真卿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缘忠勤,无有旋意。然中心(liàng),始终不改,游于波涛,宜得斯报。千百年间,察真卿心者,见此一事,知  相似文献   

12.
我对于碑和帖都是外行,从来没有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要为一部苏帖写个“说明”,实有滥竽之嫌。苏轼是元丰三年(1080)贬到黄州的,初住定惠院,四年改寓临皋亭,五年随在临皋亭近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后世称“苏东坡”之名,自此始。是年因黄州之赤壁,于长江作舟游,成前后《赤壁赋》。六年、七年均在黄州。同年四月量移汝州。苏东坡在黄州前后约五年,至今留下许多遗迹。因为有赤壁之误(火烧赤壁实在蒲圻),他写了赋、诗、词(《赤壁怀古》),反而使黄州的赤壁更为有名了。两个赤壁,互相邻近,我不相信苏轼连这点历史常识都没有。他因在黄州既也有赤壁,正好借题发挥而已。  相似文献   

13.
《妹至帖》     
正《妹至帖》,为唐人根据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拓本,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全篇2行,17字。文曰:"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视之。"作品无题跋和收藏印记,亦未见著录。《妹至帖》的纸张,与现藏  相似文献   

14.
<正>【作品概况】《刘中使帖》又称《瀛州帖》,是颜真卿因责问宰相元载被排挤在外地任官时,闻知叛乱之将被擒的捷报,甚感高兴而写下的尺牍。书于唐大历十年(公元775年)。行草书。纵28.5厘米,横43.1厘米。8行,行41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观典赏析】《刘中使帖》用笔提按顿挫的起伏与律动,体现出颜书强劲的特征。笔力雄健,线条遒逸联绵,丰满而又极富弹性,更体现线条运动时的丰润感与弹性的力量美,环绕连带,顿挫分明,  相似文献   

15.
正《边事帖》,又称《乡曲帖》,行书,13行93字。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二札帖》其一。释文:"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惟起居万福。施乡曲之惠,占江山之胜,优哉乐乎。此间边事,夙夜劳苦。仗朝廷威灵,即目宁息,亦渐有伦序。乡中交亲俱荷大庇,幸甚。师道之奇,尤近教育,乞自重,自重。不宣。仲淹拜上,知府刑部仁兄左右。三月十日。"  相似文献   

16.
<正>【作品概况】《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地黄汤帖》《新妇帖》。行书。纵25.3厘米,横24厘米。6列44字。真迹未能传承,现存墨迹本是唐人摹本,晚清时期流入日本。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相似文献   

17.
正"三希宝帖"的第二帖《中秋帖》,相传是东晋王献之所书。《中秋帖》长27厘米,宽11.9厘米,共3行22个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是不是很难断句?大致是王献之感慨中秋节无法与朋友相见的问候之语。此帖书法古朴厚重,墨色鲜润,笔意勾连,一气呵成。再细细品味那线条的流动,献之挥毫书写的画面恍若可见:或提,或按,或转,或承,无不得心应手畅快淋漓,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8.
正在古代众多的书画大家中,赵孟绝对是一位难得的通才。诗、文、书、画、印、乐、书画鉴定、佛道学等等,举凡与文艺有关的领域均造诣精深。单就书法而言,篆、隶、楷、行、草,无一不精。其所学之博、用功之勤、成就之高、影响之巨,历来鲜有人能与之匹敌。且赵孟出身北宋皇室,为秦王赵德芳第十世孙,入元后又官居高位。因此,在引领传统书画印追本  相似文献   

19.
正元代以前,精擅小篆者屈指可数,秦代的李斯及盛唐的李阳冰可谓其中之佼佼者,其原因与文字的变迁是息息相关的。自秦代以后,随着隶、楷、行、草诸体的相继衍生,小篆逐渐退出了实用领域。至唐代,则多在碑额或墓志盖上出现,以示庄严古意。这样一来,关注并研习篆书的书家骤然减少,即便偶然为之,其艺术水准也难令人称道,无非是依篆形而写,或称"画篆"更为恰当。因此,在整个篆书史上,由于多数人对篆书的冷漠,李阳冰登  相似文献   

20.
这种执笔方法的优点,是线条点画的挥写十分肯定平实、爽健酣畅,如"年、中、苇、纸"四字中的悬针竖,写来十分猛利刚烈、畅快淋漓,且破解了苏字喜作扁势的沉闷压抑之感,在整幅作品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足处则是结体时见促迫而不够舒展.黄庭坚便挖苦苏字如"石压虾蟆",并说"或云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着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