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凤阳花鼓舞蹈动作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凤阳花鼓舞蹈艺术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其舞蹈形态,而且要研究产生凤阳花鼓舞蹈的社会和自然等环境因子。凤阳花鼓舞蹈动作的产生与其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对凤阳花鼓典型舞畴因子、影响舞蹈语汇的环境因子进行了逐一分析,阐述了凤阳花鼓舞蹈动作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凤阳花鼓起源于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安徽省最为重要的文化艺术品牌,作为一种地域特色的输入性文化,凤阳花鼓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安徽地区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基层民众生活轨迹的迁移,凤阳花鼓的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变迁,并且开始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社会功能,在国家异常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凤阳花鼓愈发展现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3.
凤阳花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2006年申请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入选。凤阳花鼓艺术发展与明王朝的兴衰紧密联系,其文化起源、艺术形式以及作为一种输出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点。凤阳花鼓的当代创作、演出和文化研究也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常态下,对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使命进行深度解读将在凤阳花鼓的艺术发展和传承方面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凤凰崇拜语境中的凤阳花鼓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田野调查出发对凤阳花鼓进行透视,探究其文化生境的历史发展,发现凤凰崇拜在凤阳花鼓各个时期的具体体现,了解凤阳花鼓的现状,进而对凤凰崇拜进行解读,开掘深印在民族底层的自然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5.
凤阳花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样式,兼具民歌、曲艺、舞蹈等不同艺术形式的特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艺术属性。厘清凤阳花鼓的艺术属性,应该结合其产生、传播、流变的历史,具体分析凤阳花鼓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签,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媒体。凤阳花鼓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它的发展和传承的弊端日益显露,因此,只有融合新媒体技术,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才能开辟出凤阳花鼓新的传承路径,推动凤阳花鼓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凤阳花鼓海外传播“重介轻译”的现实困境,本文基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凤阳花鼓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效果。招募和培养相关译介人才、充分考虑译入语国家的文化需求和海外受众的意识形态、推动权威出版社、国内外高校和大众媒介进行多维度的合作,是促进凤阳花鼓“走出去”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凤阳花鼓的灵魂,运用中国音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凤阳花鼓音乐,可以窥见其音乐本体形态的特征。凤阳花鼓音乐多用徵调式,音阶以五声为主,有时升高宫音用以装饰商;结构方面多为一部曲式,乐段因歌词数量可做若干次变化重复,其单二部结构衍生于一部曲式的变化;旋律曲调与当地方言密切结合形成独特的音腔,有些曲调最初来自其他地区或其他音乐形式,其音腔特征也一定程度保留下来;节拍方面以2/4拍的应用最多,节奏形态大多规整且与锣鼓节奏暗合。  相似文献   

9.
凤阳花鼓,凤阳花鼓灯与凤阳花鼓戏是历史上流行于此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被誉为"凤阳三花"。现如今凤阳花鼓已不仅仅一种简单的地方曲艺,其作为一种体育形式,其体育文化内涵也极其丰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探究了民俗体育视角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蕴含的多重民俗体育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凤阳花鼓具有底蕴深厚的历史价值、全民健身的体育价值、“五育并举”的教育价值、地域特色的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承人的断层、传播方式的局限、民俗体育价值研究不足、社会关注度的缺乏等情况,是凤阳花鼓民俗体育价值的现代传承遭遇的诸多困境,值得我们警惕。通过挖掘历史、文化、体育价值,创新推广方式,探索凤阳花鼓与现代艺术、音乐、舞蹈、体育等的融合创新,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凤阳花鼓,增强在年轻人群中的吸引力;培养传承队伍,开展数字化保护,保障老艺人、培养接班人,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凤阳花鼓成为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标杆;创编广场舞,服务全民健身,创作具有凤阳花鼓特色的健身广场舞,使全民健身活动具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文旅交融、五育并举,打造凤阳花鼓的文旅IP,依托高校智力资源,探索一条民俗体育文化与高校合作的新路径,让这朵“东方芭蕾”之花更加绚丽地绽放。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历史考证、田野调查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梳理了明清俗曲曲牌[寄生草]的历史文献记载、考证了历史上与凤阳花鼓有关的[寄生草]、挖掘了当下凤阳民间艺人演唱曲目中的[寄生草]遗音。这些研究既可以证实明清俗曲曲牌[寄生草]传播的强大生命力,也反映了凤阳花鼓曲目音乐的深厚文化底蕴,为凤阳花鼓与明清俗曲的保护传承提供学理和依据。同时,以凤阳花鼓中的[寄生草]曲牌研究为起步,对淮河音乐文化中明清俗曲遗存研究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凤阳花鼓”品牌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凤阳花鼓"专业指导教师、业余表演队成员、中小学教师和县政府有关人士等的直接调查,结合"凤阳花鼓"艺术传承和品牌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弘扬"凤阳花鼓"、发展"凤阳花鼓"品牌的具体策略,以期对"凤阳花鼓"品牌发展和品牌影响有所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拟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滁州地域性特性凤阳花鼓音乐文化素材的音乐本体出发,将这些古老的音乐形式与现代的作曲技法以及当代的科技产物——计算机音乐相结合,在不改变其本质的情况下,为凤阳花鼓的传承提出有效的数字化保护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凤阳花鼓戏虽有过一时的辉煌,但整体来看,其发展的境遇一直并不太顺利。究其原因,既有它作为地方戏种艺术发展上的先天不足,也与政治经济环境忽视对它的保护和学界长期忽视对它的研究有关。社会上不少人(包括有的学者)以为"凤阳花鼓戏"就是"凤阳花鼓",其实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凤阳花鼓戏一旦灭绝,我们对整个"凤阳花鼓"的认识将会是片面的、肤浅的,以后也将很难认识伴随着整个"凤阳三花"所形成的凤阳花鼓文化。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才能为濒临灭绝的凤阳花鼓戏提出真正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非遗项目的实践主体,传承人是推进凤阳花鼓艺术向着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前所未有的责任与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人的角色内涵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与意义,凤阳花鼓传承人与理想角色间的差距逐渐显现。因此,只有厘清凤阳花鼓传承人的角色期待特征与角色建设现状,明晰其角色构建路径,凤阳花鼓传承人才能更好的完成角色实践,推动凤阳花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由凤阳花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纂、夏玉润主编的《凤阳花鼓全书》,堪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理的鸿篇巨著。本书编撰体例,堪称典范;理论探讨,新见迭出;资料辑佚,新有挖掘;集体攻关,富于成效,对促进安徽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静 《滁州学院学报》2008,10(1):123-124
保持凤阳花鼓的原生态风格,首先要科学地认识凤阳花鼓的空间原理以及情感因素其次要加强风土教育,实现兴趣教学;最后要注重凤阳花鼓教学中的理论教育和编舞技法中对群体与个人协调关系的重新搭配,加深学生对凤阳花鼓原生态风格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一首民歌因受地域文化、场合、对象、环境、自然等的诸种因素影响,从源地向其他地区传播,经民间艺人的吸收、融合、创作成当地特色的戏曲,并在历朝历代的更迭变迁中,通过传播、变异、再传播、再变异的过程被流传下来。沙县肩膀戏《打花鼓过关》就是运用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凤阳歌》的音乐元素变异而成,对它们音乐形态进行分析,能窥探其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节奏、歌词的变异性,形成此变异性的主要原因是演唱语言、音乐语汇和音乐审美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凤阳花鼓艺术低龄化传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滁州学院学报》2018,(4):61-63
凤阳花鼓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传承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出现断层现象。通过对凤阳花鼓艺术低龄化传承的必要性、必需性,以及可能性等的阐述,提出了提高现有传承人的生活质量、延续传统的传授方式,并在原有曲目的基础上增加时代信息元素等策略。  相似文献   

20.
凤阳花鼓,作为明清最为流行的歌种之一,由于传播的载体、方式、形态不同,其在向全国各地、各艺术种类传播的过程中,在各地音乐品种中不同程度地留下了凤阳花鼓的"音乐基因"。本文由唱词考证凤阳花鼓在南方各地戏曲中的流变,从音乐地理学视角浅谈民歌传播中表现出的各地民歌同宗同源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