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李唐(约1066-1150年),字晞古,河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早在北宋徽宗时就是画院待诏,北宋灭亡后,被南宋高宗赵构重用,仍任朝廷画院旧职。李唐的山水、人物、走兽皆精,而山水最佳,创大斧劈皴法,所作长图大幛,气势宏伟,独步南宋画坛。晚年代表作,有《清溪渔隐图》等留世。其人物画富李公麟遗韵,却突显性格的刻画,且多绘文人高士形象,如《七贤过关图》《采薇图》等。据说,李唐"尤工画牛"(《图绘宝鉴》),"善作山水人物,最工  相似文献   

2.
传世名画     
李迪,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卒不详,由北宋宣和画院而入南宋绍兴画院。他的画风接近徐熙、崔白一路。作于淳熙丁末(1187年)的这件《雪树寒禽图》,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的树干和竹叶画法,都是由落墨为格而来。树干用勾、皴、染并施,这在山  相似文献   

3.
在美术史中山水画之变历来被受重视,尤其南宋画风大变,以马远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构图呈现"一角,"山水与人物结合,画面丰富多变的画风,创造了介于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间的山水境界。南宋画院不乏妙笔丹青,缘何马远能在众多画家中确定风格,成为代表南宋画风的画家。  相似文献   

4.
余辉先生撰文认为现存《韩熙载夜宴图》并非顾闳中所作,而是南宋画院画家为规劝史弥远而作。文章针对余文,从衣冠服饰、乐舞礼仪、家具、有关器用及画风进行了针对性的考证,认为余文有误,该画非南宋作品,而是五代画作。  相似文献   

5.
宋代建立了画院制,并以宫廷画为正宗主流.其代表人物,北宋有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米芾、米友仁、崔白及徽宗赵佶等诸多名家,南宋则有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画坛巨擘. 李唐,无疑是其中不可小觑的一颗巨星.  相似文献   

6.
正马远(1140-1225或1227),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其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光宗、宁宗年间任画院待诏。毫无疑问,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但在这座山峰上,有一家人贡献极大,那就是马远所在的马家。马远可谓出生在绘画世家,曾祖马贲、祖父马兴祖、伯  相似文献   

7.
冬日婴戏图 [南宋]苏汉臣 在宋代,以儿童为题材的风俗画甚为风行,如南宋的苏汉臣就不但名扬当时,而且有许多作品传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今天能看到的他的作品有:《秋庭婴戏图》、《冬日婴观图》、《婴儿斗蟋蟀》等,皆取材于儿童,所画儿童天真憨厚、活泼可爱。 苏汉臣,南宋画家,开封人,宣和(1119-1125年)年间画院待诏,善绘人物、仕女及佛道宗教画,尤其以画婴儿嬉戏之景和货郎挑担著名,笔法工整细劲.国妇女“能得其闺阁之态”,画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其子苏晋卿、苏  相似文献   

8.
正陈居中(生卒年不详),南宋著名画家,宋宁宗嘉泰时曾任画院待诏。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陈居中,嘉泰年画院待诏,专工人物蕃马,布景着色可亚黄宗道。"后世记载多源于此。对于陈居中的研究颇有难度,目前公认为其真迹的作品仅有《文姬归汉图》和《四羊图》。《四羊图》既是陈居中的代表作,又是中国画史中关于"羊画"的杰作。古时,中国画家对畜兽画的热情大多集中于牛画上,羊画反倒少得多。据记载,赵孟曾画过许多牛画,  相似文献   

9.
元政府废除画院,使得缠绵悱恻的画家们失去了职业组织的认同;国乃民生之区域,国破为奴,画家们遂失去了政治身份的认可。于是,失去了家国归属的中国山水画便失却了北宋优雅的青绿山水、南宋激愤大斧劈皴,转而形成了空灵幽邃的元代画风。  相似文献   

10.
马逵,来自于宋代一个五代供奉于宫廷画院的画师世家。从他的曾祖马责起,即在北宋后期的徽宗画院中任待诏,直至他的侄儿马麟还在南宋理宗朝(1225—1264年)中供职,历经五代,功绩煌煌。宋代画坛中,父子、兄弟、叔侄齐名者并不少见,但像马氏一门这样如此长久地代有人出并始终以画艺擅名的例子,却只此一例。  相似文献   

11.
南宋山水画主要成就集中于画院之内,以"马远、夏圭"为代表,被称为"院体山水",即以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在小幅画上画边角之景,形成与北宋山水画风格迥异的艺术特色.北宋至南宋审美风格的转折,一方面是源于画家对江南小景的艺术感受,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艺术本体发展的规律性造成的,同时更与当时文人画的蓬勃发展有着紧密关系.无论是从形式、内容、创作方法、还是审美趣味来看,南宋院体山水画都与文人山水画有着颇多相似之处.本文试从分析马远、夏圭的画风来探究文人画对院体山水画的影响、渗透.  相似文献   

12.
骷髅幻戏图     
正李嵩(1166-1243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宫廷画家。据明朱谋垔《画史会要》记载,李嵩年少时曾经当过木工,后来被著名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随其学习绘画,深得李从训真传。尤其擅长界画,于光宗、宁宗、理宗三朝时为画院待诏。曾作《服田图》十二段,描绘水稻从种植至收获的过程。又有《宋宫观潮图》,摹写钱塘江潮,颇为壮观。有扬眉庵为他题画。但李嵩最著名的画作,却并不是《宋宫观潮图》,而是《骷髅幻戏图》《货郎图》和《西湖图》。由于中国历史上一直重视文人画,所以对李嵩这样的画家一般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13.
关羽擒将图     
正商喜,生卒年不详,字惟吉,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明宣德中征入宫廷,擅山水、人物、花卉、走兽,画虎尤得勇猛之势,继承南宋画院传统,以精工富丽取胜。明初,统治者提倡绘制历代忠义勇武的名将,以激励臣子对朝廷的效忠之心。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英勇盖世忠烈过人,在北伐襄阳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立下赫赫战功,在后世威名远播,受到人们的敬仰。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关羽视为圣人,很多地方建有关公庙。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封汉中王,拜关羽  相似文献   

14.
家者,掌握或从事某种专门学识或活动之人,而元政府废除画院,使得缠绵悱恻的画家们失去了职业组织的认同;国乃民生之区域,国破为奴,画家们遂失去了政治身份的认可。于是乎,失去了家国归属的中国山水画便失却了北宋优雅的青绿山水、南宋激愤的大斧劈皴,转而形成了空灵幽邃的元代画风。悲愤之余,无意间却开创了新的艺术领地。  相似文献   

15.
公元1259年(开庆元年)7月,52岁的元宪宗蒙哥在进攻南宋时殂于四川合州城下。当时正率兵攻打鄂州(湖北武汉市武昌)的忽必烈,匆匆与南宋媾和,于年底返旆北还。翌年三月他在众大臣拥戴之下即位于开平(内蒙正蓝旗闪电河北岸)。四月,派郝经使宋。而当郝经风尘仆仆到达南宋时,却又被宋人拘于真州(江苏仪征),围绕着郝经使宋问题,宋蒙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一直到南宋覆亡的前一年,也即1275年(德祐元年),郝经才结束长达十六年之久的铁窗生涯,返回元朝,未几便一病不起。忽必烈为什么在戎马倥(亻忽)、羽檄飞驰之际派郝经弭兵敦好?南宋为什么拘留使臣?忽必烈又是怎样在郝经问题上大作文章,以达到覆亡南宋的目的的?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董源与黄公望,两位都是我国早期杰出的山水画大师。董源生活在五代,其《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等都是我国关术史上少见的珍品。他在艺术上的创造及主张,对后人影响颇深。宋代米芾对其推崇备至,元代赵孟颊、高克恭及“元四家”几乎都从董源那变化出来,而最能将董源的江南画派发扬光大的则非“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莫属。黄公望遵循董源以造化为师的创作道路,以笔墨精湛,苍茫秀逸,澹远宏浑的艺术风格被董其昌称为“元四家”之首。黄公望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画院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并拓展出一个学董为风的时代,不但发扬光大了江南画派,而且彻底变革了南宋院体的画风。  相似文献   

17.
马远山水画风形成的地域因素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远山水画风的形成,既有绘画风格变化的画理因素,又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更有取景角度转换的地域因素。这是因为南宋画院位于环山的西湖之畔,客观上限制了马远的视野,不允许他作远观式全景描述,基于写实的原则,只能作俯身近观的边角构思。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在他有关西湖的画作之上。  相似文献   

18.
Q周末,我6岁的儿子在居委会屋前院子里玩耍。孩子玩耍时,拉着一棵梧桐树已经折断但未完全脱落的枯枝往下拽,不料枯枝倒向孩子,孩子被压在枯枝下,身上一处骨折,多处淤青。我们后来了解到该梧桐树属于居委会管理范围,我认为居委会对其管理范围内的大枯枝有清理责任,应当对我们承担赔偿责任。请问,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19.
《枫鹰雉鸡图轴》,南宋画家李迪所作.画面以对角线构图,将雄鹰置于左上角枯枝巅,只见它俯首下视,紧盯右下角的锦雉;雉鸡则张口鸣叫,向草丛中慌乱窜逃.画家着意刻画苍鹰的关键部位如眼、喙、爪,将它描绘得目光圆瞪、钢喙如钩,爪尖紧扣树皮,形态凶猛矫健,尤其捕捉猎物时的力之凝聚和意念专注更是传神之至;雉的形象亦栩栩如生,它目光惊惧,毛羽乍开,蹬出后腿又收缩脚爪,急于逃命又难脱厄运的情状被刻画得极为逼真.  相似文献   

20.
南宋一朝从公元1127年至1279年,共统治一百五十多年。教材中南宋历史主要叙述了三方面内容:抗金、抗元的民族斗争,国内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抗金斗争的内容,在课本的前一节己经叙述了,抗元斗争将在下节教材中简要说明,本节教材主要谈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和经济发展。下面分两个小题分析。一钟相、杨么起义南宋一朝的农民起义是相当频繁的,仅在南宋初期与钟相、杨么起义的同时,就有建州(今福建建瓯)的范汝为起义、信州(今江西上饶)的王念经起义和江西一带的彭友、陈顒起义等等。到孝宗以后各朝,农民群众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更是连绵不断,一直到南宋的灭亡。教材中叙述的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