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平生多困苦坎坷,而品性潇洒依旧。他留给后世的不是辛酸的眼泪,而是俊逸的微笑。有一次,吴县街头上,有一位犯通奸罪的和尚被戴上枷锁游街示众。唐伯虎  相似文献   

2.
3.
今年5月下旬,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赴万州考察组一行19人,由副馆长、著名诗人 王群生带队,对万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地区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工作考察。其间一项重要 内容,是由重庆市文史研究棺与奉节县夔州杜甫研究会联合举行“杜甫与夔州”学术交流会。本 刊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交流会。两地学者就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 研讨与交流。为推动重庆文学的学术研究,繁荣重庆文学创作,本刊从本次学术交流会所交流 的学术论文和大会发言中,选择较为切近重庆文学史研究的视点,经本人重新整理,予以发表,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4.
杜甫一生四处流落,漂移徙居,动荡乱离之苦和忧国忧民之志必然引发诗人的无限感慨和深沉喟叹。异地高阁叠嶂、亭台楼榭便是诗人登高抒怀的理想场所。登高诗亦成为杜甫诗中的常见题材。杜甫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大规模、集中书写登高之作的卓越作家,且佳作颇多,堪称精品。这些诗生动记录了诗人一生辗转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坎坷辛酸的心路历程,包蕴其高尚气节和理想人格,并深化了古代登高文学的抒情境界,还对登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般而言,贤士失志而登高,大多带着情绪而来。他们将内在的情愫,借助诗歌传递出来。这些诗歌大多寄予了作者对家、国、天下,事事关心却又事事不得志的士子情怀。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尝试抓住其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为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来阐明诗人登高诗中悲壮的政治情怀。  相似文献   

6.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相似文献   

7.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是杜甫大历十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景,倾诉了诗人天涯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此诗写景意象鲜明,境界开阔,抒情深沉悲壮。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此诗的最大特点。前四句写登高所见。首联诗人选取了形象鲜明的六种意象,描绘了一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和探究文本内容,就成了老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中,诗歌教学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先介绍作者及背景,再按文本内容依次讲解,这样的教学设计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效果如何实在不敢恭维.  相似文献   

9.
【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登高》为例,确立赏析诗词的“五种意识”,突破五个难点,为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相似文献   

11.
【设计思想】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诗景、诗情、诗意均由文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课堂教学正在发生质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呼唤"开放的课堂,智慧的课堂,生活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将身心全部投入到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诗歌教学中,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可以让我们体验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一次涵养心灵的精神之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全力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致,以"感情"为风帆,让每一位学生和我一起踏上奇妙的旅途,"经历"生活的风雨,积淀人生的智慧。七言律诗《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的作品,诗歌"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  相似文献   

13.
董阳 《现代语文》2008,(2):56-57
[教学任务]1.熟读成诵,解读诗篇。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4.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5.培养诗歌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定位 ]杜甫《登高》诗鉴赏。杜甫的诗十分工整 ,可以说字字机杼。学习近体诗 ,他的作品应该说就是最好的诗律教材。同时 ,杜诗意境深远 ,内容深沉 ,因此语文实践和探索应侧重于使学生熟悉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篇幅短小、题材广阔、格律严格、语言凝练的特点 ,了解杜甫诗作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在赏析中使学生掌握近体诗的一般阅读、鉴赏规律。[切入 ]1 .课前布置学生小结并整理出在教材上所学过的以及其他自己较熟悉的杜甫诗篇并背诵、交流 ,深入体会杜诗的风格特点。2 .要求学生将所熟悉的杜诗分类 ,找出有关律诗篇目 ,仔细比较杜甫…  相似文献   

15.
李洪海  李辉 《语文天地》2012,(15):15-16
一曲《登高》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诗人杜甫那满脸的皱纹,紧锁的眉头,还有那天地之间孤独的背影。《登高》郁结了杜甫太多的悲愁,字字读来都是诗人眼中的泪,心里的血。所以这首诗应细细去读,去感受那颗乱世中漂泊的心,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登高》是杜甫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时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抒写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抒写自己的抑郁,表现人民的疾苦。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围忧民的博大胸怀,更要让学生学习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想“情”与“妙”应是古诗鉴赏的教学重点。《登高》曾被胡应麟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情感郁勃,手法高超,教学《登高》也是一次难得的登峰体验。“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即使是短暂的40分钟,也应力求师生对作品有较丰富较深入的理解,较准确较细致的玩味。  相似文献   

18.
刘学习 《现代语文》2011,(10):84-86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首诗。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主要目标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领略诗人的艺术风格,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杜甫这首诗被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作。虽然在诗句中点到“哀”,但不是直接诉说自己感到的悲哀,而是“风急天高猿啸哀”———猿猴的鸣叫声悲哀,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自由,并不明说,是猿叫得悲哀,还是自己心里感到悲哀。点明了“哀”还不够,  相似文献   

20.
<正>一、新课导入为了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设计了如下导语:首先,我们来一个猜谜游戏,猜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待学生说出答案后补充)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其本人也被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