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绘画的世界从表面上来感觉都是物象的世界 ,无论抽象的还是具象。同时它还与我们生存的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甚至可以说它是现实世界经过心灵过滤之后的第二世界。但就绘画的形式而言 ,由于民族心理、文化传统不同 ,所表达出来形式也各不相同。这种差异就是结构 ,是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地位相互作用、互相联系的形式。绘画的结构是绘画的内在形式 ,是构成绘画各种艺术形态的骨骼。如果从绘画结构的种类看 ,有绘画的素描结构、色彩结构、情节结构诸如此类。我们今天将从中西两个绘画体系构成的文化要素中推理绘画艺术的变化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2.
禅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种思想现象,在艺术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给文人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绘画语言形式上讲,它促成了文人画风格的诞生和南北宗画风的分离;从绘画题材上讲,它促成了山水、花鸟等自然题材在画坛上的传统地位;从绘画批评机制上讲,它左右了社会普遍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绘画艺术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局面,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艰难历程,中西美术的融汇与论争是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对于中西方绘画存在的区别及融合艺术,我们要辩证地、用接受主义美学的原理去认识、理解。在绘画中体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系统地吸收西方的油画精华,将外来艺术融入中国绘画中,形成独特魅力的中国画艺术风采。本文将简要的运用接受主义美学的原理对中西方的绘画艺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杜飞 《沧州师专学报》2007,23(1):117-118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其画理已包含了很深的文化思想,它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至今已不能单单从绘画的角度来考量它,应从绘画与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哲学的关系上来认知它.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大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其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人文化艺术审美方式的发展.当然,也深深体现着中国文化内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画应和世界相融合,走有中国特色的国画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中国画坛,工笔重彩画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实工笔重彩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汉至唐的一千多年间,它一步步走向灿烂辉煌,宋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渐行渐微.今天我们讨论工笔重彩画艺术,就是要重新审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国优秀传统绘画.  相似文献   

6.
古人说,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这个魅力就是文化,就是艺术。因此,在今天,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古人说,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这个魅力就是文化,就是艺术。因此,在今天,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文化的"以人为本"思想,讲的不是去逞人之能,而是要能够自我管理,管住自己。我们今天不做网络的奴隶,要主动地运用网络,不是让网络牵着我们走,失去人的主体性。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真正地尊重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自信心。中国文化是要让世界来共享的,而共享的前提就是,需要我们把这个文化大餐制作好。  相似文献   

9.
绘画艺术走到今天,在不暇思索中被置于一个新历史语境,开始了自身的重构。艺术进入市场,艺术品汇入流通渠道,已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发展的显著特征。艺术家“经济人”化,“新生代”绘画为市场所接受,昔日从事政治波谱的艺术家成为“金钱”的追逐者……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将决定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必将有别于外来艺术而存在的有本土特色和市场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0.
胡蓉 《华章》2011,(25)
提到中国古代艺术,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歌赋等这些具有浓郁中国元素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中国古代艺术为本位,从其艺术本身的特征出发,参考当今世人对艺术的理解,发掘古代艺术教育资源对今天的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也是我们能够更好的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领悟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正>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核心的一个话题,但是现在时代发生变化,我认为这个家,是以国为家、以家为国的,所以我们有家庭,有家族,有家乡,还有国家。这个家的概念有大有小。今天,我们讲家,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家庭,而是要把它扩大到整个家国,尤其是社会、学校。传统学校就是一个家,师生就是父子的关系,而且,学校这个家,在今天尤其重要。如果说过去我们的启蒙教育都是在家里进行的话,今天我们的启蒙教育已经放在学校里进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世界,各种艺术和化是相互渗透,到动互补的,我们需要学习先进的艺术和化,但我们不能放弃,而且必须着重中国音乐艺术精神之价值,化之内含,要清楚中国音乐艺术的精神和化的可贵之所在。从艺术的角度讲,个性就是艺术,特点就是艺术,只有先是“中国的”,才能进而成为“世界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绘画艺术是从几千年前的工艺装饰纹样中发展起来的,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绘画不仅仅是对物的另一种展示形式,而是包括了对个人人文素质的体现。因而在国画教学中如果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作品的艺术形式就需要在国画教育中加入习读道家经典,研读绘画理论,诵读古代诗词经典等形式来提升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绘画就是学会去观察并给予形状、位置、方向以及所有其他视觉关系同样的关注程度,而不是去辨认实物并把它转换成文字。绘画需要用视觉思考,而不是用语言文字思考。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近现代以来,无论是对西画人物造型中比例、透视等的吸纳,还是中西方理论的交融,对中国画造型艺术的研究与改良从未间断过。在西学渐进的今天,借鉴西方造型艺术的科学性同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建立自己的造型艺术体系对中国画造型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西方绘画的造型语言表达方式虽不相同,但对造型规律的某些认识及目的却有着共性,无论中西方绘画造型的差异如何,通过对造型中运用的艺术技巧及表现手段相关性比较,对绘画造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题画诗,作为中国诗歌艺术中的一个特有的门类,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中国诗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题画诗和绘画艺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也成了我国绘画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千余年来,题画诗以绘画艺术的发展为前提,不仅深刻地反映出绘画艺术的衍变历程,而且更以其美感力量和理论的说服力影响着画家的审美意识,推动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题画诗,不仅为画家、诗人所钟爱,它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艺术是中国式思维的外在信息化,它满足着这个民族的心理需要,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而艺术法则和内容的传承以教育信息的形式存在。中国的封建政治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异化教育信息的手段规诫艺术,艺术信息再作用于人的心理,形成顺应封建政治的价值信念、情感态度,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曾经顽韧地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秩序稳定。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资源,构建先进的社会文化,建立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以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富民族文化特征的造型艺术。现今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该专业,从而也将国画教育提上了日程。从中国画的教学角度讲,无非是笔墨构图形式法则,然而具体的实践中往往忽视了色彩,似乎一提到色彩就是西方艺术。事实上中国画的绘画形式语言是离不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和深厚文化的内涵,在世界美术方阵中独树一帜。它经历几千年的发展、革新和不断继承、丰富,创造了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技巧及族民风格,同时也形成了我国文化独特的中国画语言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我们民族瑰宝,它特有的艺术精神、表现方法再加上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已成为东方艺术的代表,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方面面,是中国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就目前来看,中国的现代绘画以及现代设计的方面,都受西方的影响比较多,西方的艺术思想、西方的绘画方式、西方的艺术理论都影响着中国的画家、设计师们。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意识到中国的民间美术是有一个语言作用的,它是中国的符号,是中国所特有的艺术语言。我们已经渐渐忽略这最代表中国特色的东西,艺术家们要用这最民间、最原始的符号进行创作,是非常具有传承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美术是对事物的抽象或者写实性的描绘,是一种可视性的艺术。它不限题材和创作方法,只要跟随着自身的内心感受用心刻画,就是美术。广义的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设计、新媒体和摄影等类型,狭义的美术只指绘画。绘画是我们从小就接触到的艺术形式,一根木棍、一支铅笔、一颗石头等,都能成为绘画的工具。而从学前教育开始,美术教育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带领我们进入艺术的世界。美术是学生最主要的艺术学科之一,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