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邓尔雅的书法,是典型的学人书法,深厚的文学根底,使他悠游于此文人艺术中,永不知倦。他曾主张,凡从事有古文字参与的艺术创造,须得先识字。此作线条削弱了提按,墨色统一,结构取纵势,基本上还是对邓石如以来强调笔意的小篆风格的延续。释文:顾谓双鬟陈绿绮,时飞戏指理南风。款文:集屈翁山绿绮台琴歌,琴今归吾邓斋。明福外史邓尔疋。  相似文献   

2.
吴大澂(1835年—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恪斋,江苏吴县人,是清末金石学家、文字学家。他从小喜欢写字画画,认真刻苦,进步很快,得到一些画家的赞赏。他26岁那年曾经画过一幅《煮茶图》,在当时的画界评价很高。1868年,吴大澂33岁,考中了进士,被授为翰林院编修。这时,他的学识也十分渊博了,不仅书画艺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而且对研究文字词义的训估学也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对研究古代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和古代石刻更有  相似文献   

3.
现藏于商丘市博物馆的吴大澂大篆《孝经》刻石,涉及到《孝经》的流传注疏、吴大澂的书法等问题。从《孝经》刻石的保存流传、吴大澂的书学成就及大篆《孝经》刻石书法、《孝经》“开元御注本”考释等方面入手,通过对刻石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与考证,可以发现吴大澂书《孝经》的书法价值与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释文:书不诵秦汉以下,人本位天地之中. 款识:集石门颂字,略参用汉人陶器及流沙坠简笔法为之.明成仁兄法家正之.甲戌蜀人张大千书. 钤印:大千居士(朱文) 大风堂(朱文) 此副楹联,创作于1934年.张大千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教授,借居北京颐和园听鹏馆.该联,在处理上步曾农髯、李梅庵用笔之法,用篆书笔意书写隶书,每笔均藏头护尾,粗细一致,力求技法上的面面俱到,墨色厚重,笔力沉凝.在行笔过程中,一波九折的刻意动作,以增强笔触的形态美.纵观此联,结体清俊稳重,用笔中的圆转和方折变化,营造书法刚柔并济的体势.张大千先生虽在其联款上称"略参用汉人陶器及流沙坠简笔法为之",但用笔生涩,颇具金石味,与其师李瑞清同一书体的书法几无二致.通过此联,得窥大千已掌握曾、李二师用笔运腕诀窍,而其落款则已有流露自然笔性.  相似文献   

5.
正释文:君子好遁,弥勒同龛。石潜仁兄属句,幸教我。时乙卯凉秋,七十二叟吴昌硕。  相似文献   

6.
正林散之先生一生酷爱山林,早年受教于书画大师黄宾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临、吟咏、图貌之,得写生画稿八百余幅,诗作二百余首,尤精于书法。他60岁起始作狂草,却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誉海内外,被称为"草圣"。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金顶》《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林散之用笔极其讲究,主张"留、圆、平、重、雅",因其涵养深厚,故笔下雅韵欲流。有人说林散之书法如太极,这可能是最恰当的比  相似文献   

7.
正罗振玉(1866-1940年),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中国近代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犊、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及刊刻大多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  相似文献   

8.
9.
正吴湖帆(1894-1968),江苏苏州人,为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澄嗣孙,初名翼燕,字骏,后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别署丑,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著有《联珠集》《梅景画笈》《梅景书屋全集》《吴氏书画集》《吴湖帆山水集锦》及多  相似文献   

10.
正刘熙载(1813—1881),清代文学家,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年间进士。其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多年。刘熙载是我国19世纪的一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他著有《艺概》《昨非集》《四音定切》《说文双声》《古桐书屋六种》《古桐书屋续刻三种》。其中以  相似文献   

11.
正赵之谦是个于金石书画艺术极其自负,却又不愿意以金石书画为天职的艺术家。他留给后人的作品并不多,堪称憾事。尽管赵之谦传世作品不多,但其作品深受日本人喜爱,被奉为至宝。因此,在过去的100年中(20世纪),有大量赵之谦的金石书画作品传到日本,对日本金石书画界(特别是书法篆刻)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日本书法界大体可分为"关东"和"关西"两大阵营:以东京为中心的地区,称为"关东地区",以大阪为中  相似文献   

12.
13.
故宫博物院藏有潘曾玮致吴大澂信札十一通,此前从未对外发布。从时间上看,信札主要作于同治五年(1866)前后;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灾民赈济、《正学编》校勘、请吴氏代笔等;从文献价值上看,对研究同治初年苏州的社会慈善救助机制、士绅的日常交游、补充《吴愙斋年谱》中吴大澂早年事迹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沈定庵,一九二七年生,浙江紹興人。書法幼承庭訓,六歲習字即受邑中書畫大師徐生翁先生嘉勉,一生受持。他對書法藝術傳統有精湛的领悟,同時又具深厚功力。沈定庵隸書胎息伊秉綬,尤見雄强。「理通」、「力道」、「形美」是沈定庵對隸書創作的感悟。《篆書五言聯》,重氣勢,重墨韵。舒卷肆意,古意紛呈,浑厚開張,蘊藉耐讀,篆中妙品。(紫姹)释文: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  相似文献   

15.
渭浏览古今常日永静粗山水锡天和王文治《集兰亭序七言联》赏析@王文治~~  相似文献   

16.
啓功(1912-2005),姓爱新觉罗,字元白,齐名简晴堂,坚净居。早年受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后一直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其书法主要成就在于行楷。先生主张师法墨迹,不赞成取法碑版,其作品始终保持纯正“贴”风。  相似文献   

17.
吴熙載(1799-1870》,原名廷揚,字熙載,後改字讓之,亦作攘之,號讓翁、晚學居士、万竹丈人等,江蘇儀徵(今江蘇揚州)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書畫,尤精篆刻。少時即追摹秦漠印作,後直  相似文献   

18.
19.
正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省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邓石如"四体皆精,国朝第一",而尤以篆隶成就最高。其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用隶法作篆,笔力遒练,骨力如绵裹铁,体势沉着,用笔灵活而富于变化,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吴让之,是一位勤于思考、锐意突破的书家。既师承包世臣,且上溯完白翁,积极谦逊地汲取师之滋养,又另辟蹊径进行篆书创新探索。在邓石如对清代篆书另立体制的基础上变其手法,成就了自己也启迪了后人,至今影响极为深远,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书法家。《吴让之篆书吴均帖》是吴让之篆书的代表作,临习时既要做到"形神兼备",也要"意会古人",知此理"泥古能化",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