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月曼清游图册》为清代画家陈枚所作,共12开。画册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作者以每月的气候变化为背景,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联。陈枚,字载东,号殿抡,晚号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市松江)人。清雍正四年(1726年)以供奉内廷劳,赏内务府掌义司员外郎衔。乾隆元年(1736年)与金昆等人同绘《清明上河图》,另有《古树鸦集图》《寒林觅句图》等作传世。  相似文献   

2.
<正>《月曼清游图册》是清代画家陈枚所作,共12开。作者以每月的气候变化为背景,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联,以工细流畅的线条和亮丽鲜活的色彩,将嫔妃们描绘成身材修长、体态轻盈、"倚风娇无力"之貌。她们三五成群地行进在以界画表现的亭台楼阁内,或是细笔勾染皴点的花石下。《水阁梳妆》描绘天气炎热的仲夏时节,池边竹林飒飒作响,应和  相似文献   

3.
正绢本设色23.1cm×23.2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仇英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吴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而仇英在作品中一般只题名款。《船人形图》,是14世纪日本室町时代以后,将舶来的中国画汇集而成的手鉴中唐绘《笔耕园》60幅册页中的一幅。作品描绘主仆一众人乘船游玩的场景,人物衣饰的华美和物品的丰盛尽显奢华。《笔耕园》中经鉴识的画家人数达49名,宋元时代画家较多,其中也有明代  相似文献   

4.
正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桐荫乞巧》,是清代画家陈枚所作《月曼清游图册》的其中一页,描绘了七夕这天,年轻女子们将小针投入碗中乞巧的情景。是图笔法精工,仕女秀雅,面部刻画皆参用西方绘画晕染而成,设色妍丽,人  相似文献   

5.
正《月曼清游图册》是清代画家陈枚所作,共12开。作者以每月的气候变化为背景,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联。嫔妃们的活动内容,在民间生活中均习以为常,只不过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而令这些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更加富贵、繁琐及典制化的特点。《踏雪寻诗》描绘腊月里雪压松竹,天寒地冻;贵妇们聚于温暖的厅堂中,一边烹茶,一边观雪,吟诗作乐;时有女伴着裘衣貂帽,踏雪携友,前来  相似文献   

6.
正《雍正十二月行乐图》是一组表现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作者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的顺序排列,描绘了雍正与其子女在圆明园内共享天伦之乐的场景。画面以山水楼阁为主,建筑描绘细腻,其中既有中式园林建筑,又有西式亭台楼榭,更有中西合璧者,让我们依稀看到圆明园的本来面貌。《八月赏月》描绘中秋节的夜景,人们张设盛宴,观赏月色,一派融融景象。  相似文献   

7.
《春游晚归图》,系明代画家仇英所作。画面描绘在暮色苍茫中,主仆四人春季郊外游罢高兴而归的情景。一仆先至家门正在扣门,主人骑在马上缓行。其后有童仆二人跟随:一童担着酒坛和书箱居后,居前的另一童携琴回头,似乎二童正在交谈。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的禅境,这是贾平凹对禅意的妙悟。这种妙悟的禅意主要表现在作者于《月迹》中给我们描写的一系列意象之中所描绘的一系列意象——月、水、山之中。通过这些意象,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空灵之境。也正因为这些颇具象征意味的意象,使他的作品意蕴深远,情味深长。这种创作的审美取向,在当前的散文创作中仍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月一直是诗人、画家、音乐家热衷吟咏描绘的对象,比如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月之愁》、俄国画家克拉姆斯柯依的世界名画《月夜名画》等等。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通过观察与想象,借"月"抒怀,表达思想。也有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直接描绘月光与月色,比如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家》中对满月的描述,足见月之魅力。本文通过对三首著名的中外音乐作品《"月光"奏鸣曲》、《月光曲》、《二泉映月》的比较分析,从无国界的音乐语言表达之中体会音乐风格、人文思想与精神内涵,进一步阐释东西方音乐文化观与音乐价值观的树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语文第六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古体诗《琵琶行》一课中,开头一段描绘了一幅秋夜送客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画面之景,是诗人凄凉之情  相似文献   

11.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短短二十八字,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也展示了一幅绝妙的秋恩图,被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誉为秋思之祖。这首曲子虽然短小,但作者以“秋思”为题,使之具有十分丰富的意蕴,相当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创作的秋景词《沁园春·长沙》,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秋之歌。该词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读者去感受词人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从而独步诗坛。《沁园春·长沙》是一首长调,她以传统的形式反映现代的生活内容,颇有创意,可见词人的匠心独运。词中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拼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动活泼的全景式写意风景画。全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寒秋景物,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寒秋…  相似文献   

13.
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节中,配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局部)》(见图1)。该插图描绘的场面是一侍女在为另一女子梳妆打扮。画面左侧有"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字样[1](p.58)。这幅图使用了很多年。  相似文献   

14.
从《红楼梦》以"情"为主旨的角度入手,谈了宝黛之情、祖孙之情、主仆之情、朋友之情、博爱之情等,得出"情本思想"贯穿《红楼梦》全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月出》乃是一种与月亮崇拜有关的原始歌舞,民俗中的“跳月”可证之。经学家所谓的“忧君”说和现代诗学者所谓的“月下怀人”说是不恰当的。《月出》实际上是指一种月下求偶原始风俗中的仪式性歌舞。  相似文献   

16.
中外文学史上关于主仆之恋这一爱情模式大都以悲剧结局,这种悲剧属于社会悲剧。文章通过对《家》中觉慧与鸣凤、《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这两对艺术形象的比较,分析产生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各自不同的爱情表现形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东方的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发展,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使人性扭曲,人的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17.
荣获“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之称的《耕织图》历经了浩浩历史长河,是迄今为止将中国绘画史、农业史与艺术史高度融合的文化瑰宝。《耕织图》将天子三推、皇后亲蚕以及男耕女织的小农情境描绘得栩栩如生,自然得到了古代君王的推崇与厚爱。《耕织图》通过描绘一幅幅美丽的小农耕作图景,在促进我国农耕技术传播的同时,农耕文化的精髓也得到了很好地宣传。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美学追求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美学特征。这种不同的美学特征在中西诗歌艺术风格的表现上显得尤为突出。以严维的《答刘长卿蛇浦桥月下重送》与德国女诗人许尔霍夫的《月出》为例,分别从情景之关系、意象描绘、静态与动态描写等几方面来探讨中西诗歌艺术表现的差异,意在对中西诗歌艺术表现方面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一、多个角度析教材《月迹》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散文。作家从孩童的视角切入,以孩童盼月、寻月、问月和关于月的种种联想为线索建构文本,大量运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语言清新质朴,意境深邃,以儿童的心态、儿童的视角来描绘中秋夜的景象,整篇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把看起来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写得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20.
课堂总结可以设计问题,发动学生进行总结。我教学《年、月、日》时,采用了“从一般中找特殊,以特殊带一般”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总结,效果良好。我设计的总结性提问如下:1.一年的12个月中,哪个月的天数比较特殊?生答:二月份的天数比较特殊。这个月的天数最少,而且不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