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大钊法律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具有丰富的法律思想,五四运动以前,他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介平等自由为起点,主张实施宪政,建立资本主义法治社会,形成了民主主义法律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后,他又逐步认清了法律的阶级性及法律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社会主义法律建设,尤其是对男女平等为基础的民主法律制度的完善问题进行了最初的探索,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家。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勃兴密不可分。它以西方宪政模式为旨归,是中国近代社会各种现代化思潮的一分子。李大钊的宪政思想是同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宪政思想的萌芽、发展和转变深受当时宪政思潮的影响,可以说,李大钊宪政思想的发展历史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民初宪政思潮演变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是20世纪初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产物。它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民主宪政的理解、认识和向往,另一方面也深刻说明了封建传统政治及其文化观念对中国民主进程的严重影响。李大钊的早期宪政思想顺应了中国民主发展的潮流,为后来的民主宪政运动提供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思想素材,但是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后人继续深思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同志长期探究法律学科,他对当时宪政事业的思考,对我国当前的宪政研究与改革仍有借鉴价值。从民主思想、法治思想、人权思想3个方面阐述了李大钊的宪政理念,以便于对其思想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法律制度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社会特征、文化底蕴及社会思想。反过来说,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政治制度、农业经济、农业文化思想及儒家思想铸造了中华法制的特色,其中法制的矛盾性尤显突出。这种矛盾性有碍于法律的进步,痛失法律的先进性。中国历史上法制矛盾性表现为,其一,存在专制政治与法制主导思想的矛盾;其二,存在人治官治与法律公正精神的矛盾;其三,存在伦理价值取向与法律的发展经济功能的矛盾。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上法制的矛盾性中得到启示。中国历史上法制没有获得革命性质变与飞跃,只有推翻封建制度,变革政治,法制建设才能做到法理原则正常化、科学化;治理国家与保障人民的利益是法制建设的不可偏废的宗旨;真正的法治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制发展的归宿。  相似文献   

6.
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法制思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法制的逐步健全,树立法律权威日益显得迫切和重要。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树立法律权威的重要性,阐述了树立法律权威的途径,以此呼唤我国法制时代的尽早到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封建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法制儒家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带有儒家特色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本文从"十恶罪"这一典型的封建刑法制度出发,剖析儒家对封建法制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地域、身份和制度三个维度,梳理我国明清时期的民族法制状况,可以看出: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晚期的两个重要王朝,在中央集权封建法制继续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日臻完善,尤其是清代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对待少数民族的法律控制也达到了封建史的巅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第三次法律革命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它对于实现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意义重大。在这场革命中,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根据现代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对法制的需求,适时提出法制思想,以推进现代化事业。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新时期党的法制思想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传教士与晚清法制现代化的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法律观念和制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政法知识还是零碎的、肤浅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传教士对中国法文化加紧渗透,中国封建法律思想营垒开始分化,导致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观念启蒙。19世纪60至90年代传教士对中国法文化的扩张,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法制现代化启蒙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依法治校的根本保障,更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当前高校应当深入理解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内涵,加强高校章程建设,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加强法治宣传,提高高校管理者和师生的法律素养,在高校中形成平等、自由、民主的法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董必武为新中国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促进了以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民主法制体系的确立;明确提出司法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处理好群众运动与法制建设及党与国家政权关系;重视法律体系中程序法的健全完善;大力倡导法制宣传普及和法学研究。董必武的法制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社会条件。中国在探求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市民社会的基础作用与决定作用,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同时,有必要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做出正确的鉴别、吸收。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财政民主的历史渊源,探讨了确立财政民主原则在我国的现实依据.进而深入探讨了财政民主原则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即财政决策的民主性、财政事务的公开性和财政监督的有效性,概述了财政民主原则的意义及其在我国财政法制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商鞅是古代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以法为本”、“刑无等级”、“以法为教”、“严刑峻法”等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中,商鞅的法律思想对公民法律意识起到了内在驱动的作用,为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16.
法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要素,公民的法律理念则是实现法治和谐的关键。然而我国当前社会公民的法律理念较为模糊,存在权利意识不明、诉讼意识薄弱、对法律权威存在淡漠等诸多问题。现代民主社会公民的法律理念首先应包括对法律本体的信任,其次还应包括对具体法律制度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的早期民主政治观是在西方民主政治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而形成的体系。李大钊认为:民主政治的基石是良宪;民主政治的精神是惟民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是平民政治;民主政治的培养在于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与法律价值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价值就是法的存在,作用及其发展满足人的主体需要的一系列属性。它包括实质价值和形式价值两个层面。认识和研究法律价值,有助于调动人们对立法,执法,用法,守法的积极性并投身于法律运行的各个环节,有助于从观念到行动使法治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传统与现代法律价值精神存在相互冲突的因素,必须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中,摒弃传统法律价值中的沉渣和糟粕,大胆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中国法律价值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19.
发生在株洲的选民罢免人大代表事件既具有偶然性,又具有必然性。事件的处理结果反映出我国宪法权力实现的法律保障机制功能不足。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必须着力培养权力行使者的现代法律意识,必须完善宪法权利的法律保障机制,即:完善宪法权利在普通法律体系中的保障,设立违宪审查机构,扩大宪法救济范围。  相似文献   

20.
江华法律思想是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到宪法内容的多个方面,贯穿宪法教学的始终.宪法教学可以从概念、法条和制度三个层面充分运用江华法律思想,提高教学质量.重新梳理和正确看待无产阶级法律工作者的思想,是我国宪法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