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全面了解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组织中职学生、体育教师和企业代表开展调研,结果发现,学校具备基本的体育设施设备,体育与健康课程普遍开设,专任教师数量充足。但也存在较难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发展的需求,企业设施较难满足顶岗实习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教师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所需要的设施设备、组织体育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加大开发课程资源力度等,有效促进课程标准实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理解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陈述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和当前中学生的健康状况。文章结合一些理论观点,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有效的促进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中应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等。以期为广大中学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广泛地进行着,并得到了各级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支持。体育界许多人士对体育教学模式、内容等领域的研究如火如荼,同时出现了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创意体育等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模式,然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进一步的推广,许多体育教师开始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4.
<正>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我们如何把握课改的目的及课程的要求?怎样全面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目标统领内容的要求?怎样组织教学?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开发学生的潜能……需要体育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以适应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设置,使师生关系成为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样,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是教学过  相似文献   

5.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体育课程的学习领域被大大拓宽,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完全沿袭原有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此,体育教师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进一步提高体育教  相似文献   

6.
崔明 《考试周刊》2014,(71):122-122
<正>1.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新课程意识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模式的多元化,但没有对课程内容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提出若干活动建议或内容要求,这就赋予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更大的权利,要求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制定中。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这一任务无疑将落到体育教师身上。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客观存在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师缺乏课程意识,更谈不上  相似文献   

7.
面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结构,打破僵化的传统教学定势,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都要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教学活动来有效地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思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在高效的体育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要认真挖掘体育课程的价值,从多角度、多方面有效地落实"健康第一"思想,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彬 《教学与管理》2010,(7):153-154
现在的教学模式五花八门,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体育教师,由于课程的特殊性,且很多授课内容都是在室外完成,因此,其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室内教学模式有些迥异。本文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探讨连续带教学模式、适应角色模式以及教师参与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希望对体育教师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对高校课程教学活动的整体性进行了多方位思考,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师生互促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教师和学生看成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突出师生间的互相交流,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它将课外学习作为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突出课内和课外学习的整体性,有望大大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部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出现了部分体育教师在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体育理念的同时淡化了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本文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论述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师生双主教学”模式,并探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师生双主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课程标准必须开设的基础课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探索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加强对小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培养,全面达成体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农村中学体育课堂中的落实情况不客乐观.体育教师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从教师观念革新、教学目标设定、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着力改变课堂现状,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相似文献   

14.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对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来说,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阻碍新纲要的顺利实施。一、部分体育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和重要环节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体育教师则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因此,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但是,目前,从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在偏僻的农村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体育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部分体育教师思想观念落后,教师缺少自学自研,缺乏新课程专业引领,教学手段缺乏先进性,部分领导者素质较低。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每一位教师,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要求1.对角色的要求(1)体育教师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决策者。新体育课程标准从宏观上规范了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学,对具体教学内容、时数比例、具体评价内容和方法没作限制,这就造成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和可变性,要求体育教师成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决策者。根据不同学段、性别和学生特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结合具体情况,为实现各层次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6.
对浙江省部分发达地区的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领域的划分、课程的目标体系、目标统领内容的做法、教学建议、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程评价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所不同,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发展。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的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对影响其教学过程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并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情况提出建议,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标准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白光青 《考试周刊》2014,(78):92-92
<正>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课改的目的及课程的要求?怎样全面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目标统领内容的要求?怎样组织教学?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体育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以适应新课程下的高中体育课教学。1.通过体育理论知识传授,教会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体育教材是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资料,体育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体育教材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综述研究方法,在对体育教师已有的认识和国内外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的基础上,从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科学实施和健康成长,对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起了积极的作用,笔者探讨了现阶段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影响,最终使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达到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作了明确的规定。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认真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认真研究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包含的德育内容,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由教师的主演变成了由学生主演,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合作伙伴。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科学整合体育教学资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步完善体育教学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