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军 《华夏星火》2011,(8):30-31
近年来国家在牧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方面投入较多,但对草原生态保护和牧业生产的投入力度不足,惠牧的生产性补贴政策明显少于惠农的政策。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根本目的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牧民增收,不会对畜产品供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11个省(区)的土地辽阔,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天然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半数以上,放牧畜牧业历史悠久,历来是蒙、藏、哈萨克等善于经营放牧畜牧业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牧区。区内的牧业经济,特别是放牧畜牧业经济,在区内外占有重要地位,11个省区占有全国80%的少数民族人口,89.5%的草地。48.6%的牲畜,以及丰富多采的畜产品。牧业产值占全国牧业总产值的28.1%,占西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1.5%,高于工业、低于种植业,位居第二,占牧区农业总产值的的80—90%。由于区内天然草地资源开发不充分、利用不够合  相似文献   

3.
针对牧区畜牧业生产经营,主要讨论三种气象灾害:旱灾、风冷灾害、雪灾对畜牧业造成的损失新特点,并为牧区防灾减灾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镶黄旗地区气象为牧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镶黄旗气象局牧区气象服务需求调研汇总内容,对镶黄旗地区畜牧业发展、气象为牧服务工作进行了介绍,结合地方实际及基层牧民牧业生产生活,对牧区气象服务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镶黄旗地区气象为牧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气象服务工作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程新 《资源科学》1985,7(2):65-70
环湖地区是青海省的重点牧区之一。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省、州畜牧科研部门先后在环湖北区中部的海晏县甘子河乡建立了中间试验点,对如何搞好草原畜牧业现代化问题,开展了综合性的试验研究工作。为了给此项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并为当前的畜牧业生产服务,本文根据试验点和有关方面的资料,对这一地区的牧业气候条件进行初步评价,并提出合理利用的几点意见。我们认为,本文以甘子河为例所讨论的问题,对环湖北区的畜牧业生产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牧区草场植被资源及其利用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博 《资源科学》1980,2(4):30-36
呼伦贝尔草原面积辽阔,水草丰美,是我国最好的天然草场之一,也是呼伦贝尔盟的主要牧区。在行政范围上,这里包括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习惯上称之为牧业四旗)、以及满洲里和海拉尔市。本区总面积1.25亿亩,其中天然草场面积1.06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6%,这是本区发展畜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过去,由于地域辽阔,牧业经济发展落后,青海地区的牧民们一直沿袭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青海省牧区实行了草原家庭承包和牧畜作价归户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牧业经营体制。在此过程中,以"房屋定居、草场围栏、牲畜棚圈、人工种草"为主的"四配套"建设也在牧区各地推广开展,定居放牧成为"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实行草原承包改革之前,全省牧区牧民家庭中实现定居放牧的比例不到总户数的10%,尤其是在气候冷、海拔高的玉树、果洛  相似文献   

8.
实施科技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我国草原牧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也是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硬骨头"。面向新时代居民食物消费的多元化和高品质需求,在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生态草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也为我国广大草原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草原牧区通过生态草牧业产业扶贫,全国已有不少脱贫致富的成功案例。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扶贫工作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牵头,联合院内外多家单位在贵州省水城县开展"黑山羊草畜一体化"示范项目,并为云南省永善县肉牛养殖提供科技支撑,项目成果为草山草坡地区发展生态草牧业产业扶贫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国面积广阔的草地资源不仅是广大牧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发展生态草牧业,不仅是牧区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出路,也是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畜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嘎 《西藏科技》2004,(6):45-47
畜牧业是我区的优势产业之一,源源流长,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在这三大要素中,科学技术刺激生产发展的潜力要比政策和投入大。靠政策调动积极性固然很重要,靠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也十分必要,但均有一定限度,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永无止境,科技进步对牧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无穷无尽的,我区畜牧业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对此,在本文中进行阐述和讨论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33个牧区旗县市进行定量聚类分析,即将相似的旗县聚为一类,最终将33个牧业旗县分为3大类,并分别对3类牧区进行SWOT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青南牧区牧业科技示范村项目的实施情况,论述了项目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几千年来 ,内蒙古高原孕育了众多游牧民族 ,他们创造了游牧文化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做出了辉煌的业绩。 1 3世纪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建立蒙古大帝国。从此 ,蒙古族聚居于内蒙古高原 ,祖祖辈辈从事游牧生产活动 ,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特点。近代以来 ,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 ,内蒙古高原社会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自治区成立以后 ,根据牧区实际 ,党和政府制定实施了“三不两利”政策 ,使牧区畜牧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十年“文革”给牧区畜牧业造成严重破坏。 80年代初实行承包制后 ,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6):751-753
正草业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畜牧业是发展草业的出口;草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需要统筹考虑、系统发展。"草牧业"(grass-based livestock husbandry)一词最早于2011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提出;2014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召开的草原工作专题研讨会上,采纳了相关咨询报告中"草牧业"的提法,随后"草牧业"一词被写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而广泛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4.
孙万军 《预测》1990,9(3):31-34
1988年内蒙古牧区畜业总值达44040万元,大、小牲畜年末存栏数达1503万头,出栏数达420万头,毛绒产量达2.26万吨,奶产量达12万吨,对牧区的振兴和繁荣,畜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从内蒙古牧区的区情出发,运用大系统控制原理和数量经济方法,建立畜牧业模型,借助于数学模型,预测2000年畜牧业发展规模和结构变化的格局。 1建模的指导思想在分析内蒙古牧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具体确定了以下建模思想。  相似文献   

15.
草原生态资源是内蒙古重要的农业基础资源,气候资源是最重要的草原畜牧业资源,草原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已成为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笔者以鄂尔多斯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实地实验调查,了解近50年鄂尔多斯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适应气候变化的情况。通过对草原调查数据和气象数据的分析,探究气候变化对家畜结构、家畜适应能力、家畜数量、牧草种类及病虫害的影响,针对鄂尔多斯气候变化情况对当地草牧业的影响与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草牧业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 ,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对于我们正在寻找出路的草原牧业来说 ,将是一次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牧区乡镇苏木作为生态建设的前沿 ,能否用好用足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 ,既关系到乌拉特中旗的发展 ,又关系到广大牧民的生存问题。为此全旗上下达成共识 ,只有解决好生态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找到出路 ,实现畜牧业“双增双提”的可持续发展。纵观乌拉特中旗畜牧业生产的现状 ,广大牧民仍然没有摆脱扩大牲畜头数 ,单纯追求数量扩张的低水平、低效益的局面。饲养方式原始 ,经营管理粗放 ,靠天养畜 ,超载过牧 ,草原大面…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多种原因导致我国牧区集体资产流失严重、集体经济弱化,甚至出现空壳化状态,严重影响了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县之一阿拉善左旗集体经济组织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边境牧区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发展壮大牧区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以期推进牧业现代化和牧区振兴建设。  相似文献   

18.
西藏高寒牧区草地的恢复技术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高寒牧区的草地因为超载,造成大面积的退化和沙化,严重影响西藏牧业生产,阻碍全面小康社会的速度,限制牧民经济收入的提高。通过两年的退化草地施肥试验,初步验证,施用化肥可以使退化的草地得以快速的恢复,其中施氮肥对草地影响最大,为高寒牧区草地的退化和沙化的恢复,为牧业生产,为牧民增收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为了使该技术更成熟,试验将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9.
青海、甘肃两省地处我国四大牧区之内,涵盖祁连山草原、甘南草原两大草原,有天然草场 5000 余万 hm2,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一带,不仅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甘肃、青海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长江、黄河和许多内陆河的发源地,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屏障.为了提高各个典型农牧区饲草供应能力和优质特色畜产品的产出能力,促进西北高原牧区现代草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甘肃省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青海现代草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合作,共同组建了典型农牧区草牧业发展模式与草畜一体化的技术集成和示范研究团队,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和青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 前补助项目的支持下,围绕不同生态类型区草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共性和特色关键技术研发为基础,在地处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的甘肃省定西市和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湟源、湟中县、海西以及海东粮改饲地区,建立小黑麦良种繁育基地,并在甘南和青海省海南、黄南、海北等地区进行小黑麦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粮饲兼用型小黑麦.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业现代化特别是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是实现牧区现代化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驱动力。在畜牧业经营主体中,小牧户与专业大户、家庭牧场和合作经济组织不同,具有经营规模小、融资渠道窄、技术水平低、增收能力弱等特征。因此,在推进牧区现代化过程中小牧户自然而然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尤其与畜牧业现代化有机衔接的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从小牧户经营入手,分析了其经营现代化的弱势,提出了组建股份制合作社及其创新发展是最终实现小牧户与畜牧业现代化有机衔接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