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不是《军事记》编辑部约稿.我真的不敢在这里谈什么初上“两会”的体会。记得“两会”前记部通知我上会时.心里的感觉是既兴奋,又担心。对于我这位记队伍的新手来说,能参加“两会”报道,不仅是领导的信任,更是一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可我担心的是.自己常年从事基层部队采访,平时对时政报道了解甚少,第一次上会,写不出东西“砸了锅”咋办?  相似文献   

2.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3.
邵茂庆 《记者摇篮》2005,(10):24-24
从事采编工作多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采访,但在去年12月份的一次采访活动,却让我许久难忘。不仅仅是因为这次采访历时88小时28分和6302公里的行程,而且经过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的“季节”转换.还因为这次采访活动从开始到完成。是由我们新闻单位策划并与被采访单位的互动而共同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雷庆生 《大观周刊》2006,(45):104-104
新迎小区的何大妈无奈地说.“在家看电视,天天都能看到各种牌子的冰箱广告.这家说他们的是什么什么技术保鲜.那家说他们的保鲜效果如何如何.我家现在用的冰箱是前几年就买的了.声音大.老是结出冰块.想换.可真不知道买哪个牌子的。”一旁的刘大妈也说到.“就是啊.我儿子前几天结婚.买‘三大件’也是费了好大工夫才选出来的.反正就是听听那些广告.感觉哪个更可靠就买哪个了。”笔者采访到的普通消费者在选购冰箱时都犯难。  相似文献   

5.
去年岁末,我到全市的几家重点工程建设工地采访.在采访中,我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重点工程拍摄照片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捕捉到能打动读者的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6.
杨澜  奂生 《出版参考》2007,(5):48-48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那时我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问: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你一生处理了很多重大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1979年5月至1983年2月.我有幸被派到西藏日报当记者——驻日喀则记者站站长。我进藏后的第一次采访.是到中尼边境上访问夏尔巴人。从日喀则地区樟木口岸(相当于县)驱车东行不远,便进入了原始森林区。凭窗远望,山峰长着茂密树木,树木上挂着藤萝,涧水淙淙,芳草萋萋,给人一种秀丽、瑰奇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先作一个题解吧。“溢动”多少有点我自己篡辞的意味,指某种积极向上的东西充盈其间,且盈盈欲溢。没错,就是溢动这种感觉,从前期准备,写采访提纲,收集整理有关苹果公司的资料开始,我就有了这样的感觉。这应该算是我的第一次独立采访任务,带着对苹果的崇拜和除了对苹果机的使用经验之所知无多的心情,我近乎盲目地收集资料。于是,在苹果网站的Apple Jobs(任职苹果)主页上发现了以下一段话:Here’stothecrazyonesThemisfitsTherebels.Thetroublemakers.(这是…  相似文献   

9.
曹鹏 《新闻记者》2000,(5):28-30
在我十几年的采访生涯中,1999年春天对金庸先生的专访,是最费周折、也最考验业务能力的一次。这次采访情况非常特殊,机会得来实属不易,自己感觉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供同行参考的。  相似文献   

10.
“NGO”采访心得孙虹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北京怀柔召开,给记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95北京NGO论坛与会者3万多人,论坛议题几千个。采访如此大型的国际会议,是件挺难的工作.整个会场的面积4平方公里。我是以NGO会议代表的身...  相似文献   

11.
杨飞越 《青年记者》2006,(17):35-35
2005年秋到泰安采访。泰安市长贾学英一听我自报家门,就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齐鲁晚报办得非常好,思想很活跃,我非常喜欢这张报纸……”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到外地采访。当时.随团采访的记有20多人,其中包括党报党台,省人大、省政协下属的报纸.还有10多家都市类媒体,唯独我们,受到了市长的异常关注。  相似文献   

12.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13.
现场采访是电视记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记者现场采访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作品的质量,作为一名新闻战线的新兵,我在几年的新闻采拍工作中,经历了大大小小数百次采访实践,深感准确提问,善用百次采访实践,深感准确提问,善用技巧以及机敏的现场应变和发挥,是做好电视新闻采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能跑”     
黄远生对新闻记者的修养提出须有“四能”,即“能想、能跑、能听、能写”,对于“能跑”我一直没有充分认识,直到经历过第一次采访,才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 为了配合采访课教学,学院组织我们新闻系46人到南京市的各大市场进行采访,我们那个方向有两个市场。 一进市场,大家就活跃了起来,尤其是我,第一次采访嘛,当然有些激动。我在市场里遛达,不时地和同学打个照面,看着他们采访时的那个认真劲儿,我也拿出了采访本。我问了几个卖菜的一些诸如“多少钱一斤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我和亚运会真的有缘,第一次采访大型国际体育比赛就是从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开始,此后每一届亚运会我都到一线采访(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作为组委会新闻部工作人员参加报道)。我见证了中国体育日益强盛、夺得亚运会金牌总数“六连冠”的光荣历史,也经历了中国体育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刚刚过去的釜山亚运会上,活跃着我国100多家新闻媒体派出的500多名记者,这与1982年时仅有十几家单位的几十名记者前去采访不可同日而语。从釜山亚运会报道也反映出我国体育新闻领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6.
原来以为采访残疾人的时候,只要记有爱心,有同情心,就很容易走近他们,但在实践中我发现在与残疾人交谈时.一定要考虑他们的感觉,用词巧妙、智慧。  相似文献   

17.
采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人生热线》节目主持人苏京平,第一个感觉就是他这条热线的确够热的。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间里,我的访谈十多次被热线铃声打断。回想我对近千个人物的采访经历中,这是被电话铃声打断最多的一次。苏京平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向我敞开了一个广播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从北京到香港转机再到台湾,一路处在媒体记者的追访之下,终于在2月8日晚7时左右,我与陈斌华两人抵达台湾,开始了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的行程。 走出飞机的座舱,迎面便是台湾媒体记者的围访。刹那间我有点时空错置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台湾采访时的情境之中。那时,祖国大陆记者首次入台采访,走出两岸隔绝四十多年后新闻双向交流的第一步,引起了海峡两岸以及海外新闻舆论界的高度关注;十年后,祖国大陆记者首次入台驻点采访,两岸新闻交流迈开新的步伐,又引起了海内外新闻舆论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再次由“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9.
徐黎光 《记者摇篮》2005,(12):14-14
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余载.大大小小的采访经历过无数.唯有2003年对我市援外医疗队员的一次采访让我感动不已。为了祖国的荣誉.他们告别家乡父老,离别年幼的孩子,在异国他乡救死扶伤,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颂歌。  相似文献   

20.
从戎八年多,干过伙头军,开过“大解放”,当过训练骨干,丰富的军营生活给了我写作的源泉。我由一名写写画画的爱好者到专职“爬格子”,自然走过不少弯路。吃了一“堑”又一“堑”之后,总结出一条肤浅的规律:深人采访,广集素材,才是写好稿件的成功之路。一次,部队外出执行一项重大援建任务,我急忙备好相机和采访本赶赴施工现场,拍了几个胶卷,了解了几个自认为很有价值的报道素材,就回到宿舍“闭门造车”。半个月过后,看着同行们的稿子陆续见报,而自己的稿子由于没有深入生活细致采访,明显地被“枪毙”了。等再回到施工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